乙個假設賺回18萬

2021-04-12 16:52:18 字數 2184 閱讀 6984

這個假設就是:上脫產mba比上不脫產的mba好些。

目前在國內,通過全國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取得mba入學資格之後,學校提供f(full time)和p(part time)兩種攻讀模式,可自由選擇。f班上課就像上班一樣,周一到周五,六日休息,兩處畢業。p班是週六and 週日上課,兩年半畢業。所以考上mba之後,面臨的第乙個比較關鍵的選擇就是:「脫還是不脫」,即上f班還是p班的問題。

我也一樣,接到入學通知書就開始想這個問題。

有些人建議我上f班,假設理由如下:

1、能全心全意學點東西

全職上課相信比週末上課學的東西多些(上了就知道了其實都一樣),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可以多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

2、好落戶口

f班兩年即要畢業,馬上08了,北京開始控制人口,越早畢業在北京上戶口的可能性越大;

3、機會成本小,可早日重返社會

兩年時間裡,可以利用不上課的時候接觸一下社會,這麼短的時間不會有太多脫離社會的感覺(這麼聽起來我像個社會活動家,其實就是沒事愛吃吃喝喝。而且最後我還把夜夜笙歌給戒了。)(據謠傳)畢業之後,薪水會漲很多呢?早日拿到畢業證,早日重返社會啊!

上f班,畢竟是沒有收入的,但我老婆已答應全力支援我—家人的支援永遠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啊!當時,我沒有完成從it銷售向人力資源的轉型,上f班可能也是個機會。

我考慮了有兩個月的時間,最後決定還是「不脫了」(畢竟穿著還是暖和啊!),也就是上p班,週未上課。假設理由如下:

1、「不脫」也能全身心投入地學習

只要有學習的心、不斷進取,什麼形式下都可以學習的,不必在意是否是周一到周五上課。開學之後第二學習就見了分曉,不愛學習的同學上f班還是沒時間學習。同時,我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也不少;

2、戶口問題要隨緣

如果只是為了孩子戶口能落在北京,我感覺就大可不必了,高考就低那麼幾分,再說18年之後戶籍改革、高考改革還不知道是什麼樣子呢。(06年10月有個在zhaopin的傢伙告訴我,他有畢業生進京戶口指示兩個,讓我幫著問一下有沒有人買,開價十萬。我告訴他:在我周圍找腦子有包的人還真不容易,而且這事違法,建議他還是找別人。);

3、「不脫」的機會成本應該更小才對

雖然比f班晚畢業半年,但是在讀書的兩年半里從未脫離過社會,我不脫離就不必談重返了。同時,還有固定收入,在為國家做貢獻的同事,還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

4、個性原因

如果只是因為職業轉型壓力大或者工作壓力大之類的原因選擇讀f班,是很不合我個性的。家庭的教育和多年銷售經歷,讓我養成了逾挫逾勇的性格,行為、做事都很少出「軟著」。當今社會,沒有什麼避風港,人間的天國現在不存在,她正等著我們用雙手去創造呢!

因此,在入學填表時我選了p班。即使把我放到五年之後,我也不會改變我在這方面的選擇。

前兩天乙個f班的同學給我算了一筆帳,讀兩年f班的費用情況。

學費5萬

住宿0.4萬

吃飯0.6萬

兩年損失薪水12萬(5k/月,入學前平均薪水)

全計:18萬

18萬啊!只是因乙個條件不足的假設,就損失了這多麼啊!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於我而言也是正確的。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一些啟示:生活中我們面臨著各種選擇,不要去選那個最好的,選那個最適合你的。當然,但願那個最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另:又上全日制班同時能賺到錢的同學,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永遠不要停止學習的腳步

——寫在

mba課程最後的日子裡

(1)

畢業了是應該考個研還是考個證兒

?——寫在

mba課程最後的日子裡

(2)

從大專到研究生的完美**跳

--寫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日子裡

職業發展顧問

leo

乙個假設賺回18萬

這個假設就是 上脫產mba比上不脫產的mba好些。目前在國內,通過全國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取得mba入學資格之後,學校提供f full time 和p part time 兩種攻讀模式,可自由選擇。f班上課就像上班一樣,周一到周五,六日休息,兩處畢業。p班是週六and 週日上課,兩年半畢業。所以考上m...

1 8 用乙個Category來擴充套件乙個類

1 問題 你想要給乙個類新增方法和行為,但你不想從頭建立乙個全新的子類。2 解決方案 在objective c中,你可以用categories來定義和實現properties和methods,之後它們可以被附到乙個類上。要完成這件事,你需要有2個檔案 乙個標頭檔案列出介面 乙個實現檔案列出實現。當c...

對「溝通成本」模型的乙個重新假設

在專案成本管理上,我會把乙個軟體專案的成本主要劃分為 技術成本 和 溝通成本 兩大部分。根據實踐下來的經驗,再借助 二八定律 支撐分析,兩成技術成本,八成溝通成本。為了更好的實踐引導,在這八成的溝通成本中,我嘗試了進一步的細分。早在兩年前,我把溝通分為內部溝通和外部溝通,還是基於經驗值和 二八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