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離開人間已經整整一百一十五年了

2021-04-15 09:12:28 字數 1816 閱讀 5903

武訓離開人間已經整整一百一十五年了。他是乙個中國的傳奇人物,好像知道他的人並不少,今天我將給大家講的就是武訓的故事,讓我們記住這位奇人吧。

武訓,山東堂邑人

, 因排行而被人稱為武七。大約在那個時代,叫張三王五的人還很多,稱為武七,這並不怪。

武七一點點長大得十分艱難,身體瘦弱得像一株缺肥少水的高梁。他的家裡,本就沒有地產,

8歲父親就撒手而去,姐姐給人家做了童養媳。只餘下他與母親相依為命,終日去往街前村後行乞度日。按梁啟超先生的傳記說法兒,

「家貧,行乞度日,飲食必先奉母,人稱孝乞

……晝行乞,夜績麻,得一錢,即儲之,日惟以兩錢市粗饅自養。」

然而武七的孝順並沒有把母親挽留在人間,尚未有把童年度過,母親也帶著她溫暖的雙手和無奈的嘆息辭別了人世。從此武七便成為乙個孤兒,只有他的瘦小的影子隨他一起晃動在行乞的路上。風中雨中,夏炎冬寒,武七竟然像一株野地裡的幼苗,艱難地成長起來了。在年歲稍稍大些,武七一邊給人打工,一邊繼續乞討,所得一分一文積存起來。長大了的武七,忽然有乙個非常的念頭,他自恨自己的不識字,他發誓要設立義學,讓鄉村裡的孩子都不重走他的路

:」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 這個念頭在他的心裡瘋長,武七不僅發奮地為人做工,且有空就出門乞討,從不浪費一點光陰。乞討所得的錢,他悉數寄存於

舉人、進士

之家,以謀得一些利息,使他能夠向著目標走近一步,再走近一步。

時光在乞討的路上流逝,武七足足乞討了30年。他終於積下一筆錢,一點一點地買下230多畝田地。這時候的武七,不再一貧如洗,230多畝田地畢竟不是乙個小的數目。但是武七,他仍是出去乞討,也仍舊是衣衫濫縷。白天乞討,夜間整理所得,他近乎忘記了一切。

沒有人能知道武七心中的夢,那是怎樣的乙個多彩的夢!武七終於在他年近不惑之時,震驚八鄉地在柳林莊開設義塾。武七為設這個義塾,一次投入四千多緡

(min2聲)

錢(即4000

串銅錢,每串

1000文))

,這是除他的田產以外所有的乞討所得,不僅如此,他決定將土地上的收穫也資助辦學。這時候的武七,心裡比陽光還明亮。

開塾的那天,是武七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他早早起來,穿戴一新,挺起了微彎的脊梁,大步來到義塾,畢恭畢敬地拜了塾師。拜過塾師,武七又來到學生面前,一一拜了學生,爾後退到一旁,面帶笑容看著塾師開課。從此武七感到生命有了意義,他在學生的朗朗書聲中得到一種無以言喻的滿足和陶醉。

武七不識一字,大約因為不識一字,他對老師的敬重幾近超過了神。武七開設義塾以後,不再出門乞討,全身心地為義塾服務。每天,他必做出豐盛的菜餚,款待老師。當老師入坐以後,武七則退到門外,恭恭敬敬地站著。老師等著他來入坐一起吃飯,武七竟說:

「我武七是個乞丐,

不敢同老師和諸位先生們坐在一起,我站在門外,覺得心安,覺得快樂。

」武七每每等老師吃罷,他才肯去吃剩飯剩菜。

老師對武七的敬重甚為感動,只有一心一意教好書來回報武七。

一次,武七聽說一位學生學習有所鬆懈,他傷心得大哭,邊哭邊勸學生用功學習,不要荒廢學業。此情此義,義塾裡不論老師或者學生,沒有人再敢放鬆教學和學習了。

開設柳莊義塾以後,武七又積累了好些年,在臨清再度開設了義塾。他的義舉,傳到朝庭**的耳中,使朝庭**也深為感動,當即賜名於他為訓,於是,武七以他的堅韌和高尚,獲得了他真正的名字:武訓。

在第三所義學創立的2023年,武訓已經58歲了。他長年苦行,至此耗乾了精神,當年五月,武訓得了重病。他住在義塾裡休養,躺在屋簷下邊,不肯占用一間房子。最初幾天他不吃飯也不吃藥,每天只喝幾口開水。據說,只要聽見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他那病弱的臉上就有著無限愉快的神情。

光緒二十二年(1886)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武訓含笑離開了世界,享年5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