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誤區全面對比MLC和SLC架構

2021-04-19 01:09:57 字數 2853 閱讀 1910

目前業內最具爭議的話題莫過於nand快閃儲存器的兩大架構mlc和slc了,這兩種架構最大的區別是訪問技術不同,由此也帶來了製造成本、工藝要求、輔助電路、訪問次數上的迥異。從短期發展來看,slc架構在使用上優勢較為明顯,也因此成為了部分廠商炫耀產品的資本。然而mlc架構具有成本低廉、單片容量較slc成倍增大等優勢,長遠來看勢必會成為nand快閃儲存器的下一代主流架構。現在購買隨身數碼影音產品也許我們還在為快閃儲存器晶元採用了哪種架構而顧慮,但在不久的將來這種顧慮會完全消失,為什麼呢?且聽筆者慢慢分析。

nand快閃儲存器可分為三大架構,分別是單層式儲存(single level cell),即slc;多層式儲存(multi level cell),即mlc;多位式儲存(multi bit cell),即mbc。mlc是英特爾(intel)在2023年9月最先研發成功的,其原理是將兩個位的資訊存入乙個浮動柵(floating gate,快閃儲存器儲存單元中存放電荷的部分),然後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透過記憶體儲存格的電壓控制精準讀寫。講白話點就是乙個cell存放多個bit,現在常見的mlc架構快閃儲存器每cell可存放2bit,容量是同等slc架構晶元的2倍,目前三星、東芝、海力士(hynix)、imft(英特爾與美光合資公司)、瑞薩(renesas)都是此技術的使用者,而且這個隊伍還在不斷壯大,其發展速度遠快於曾經的slc架構。

slc技術與eeprom原理類似,只是在浮置閘極(floating gate)與源極(source gate)之中的氧化薄膜更薄,其資料的寫入是透過對浮置閘極的電荷加電壓,然後可以透過源極,即可將所儲存的電荷消除,採用這樣的方式便可儲存每1個資訊位,這種技術的單一位方式能提供快速的程式程式設計與讀取,不過此技術受限於低矽效率的問題,必須由較先進的流程強化技術才能向上提公升slc製程技術,單片容量目前已經很難再有大的突破,似乎已經發展到了盡頭。

mbc是英飛凌(infineon)與賽芬半導體(saifun semiconductors)合資利用nrom技術共同開發的nand架構,技術上的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網上相關資料也非常有限,加之主題和篇幅關係,就不做深入**了。

對mlc和slc兩大架構現在網上存在乙個普遍的認識誤區,那就是大家都認為mlc架構的nand快閃儲存器是劣品,只有slc架構的nand快閃儲存器才能在質量上有保障。殊不知採用mlc架構的nand快閃儲存器產品在2023年就已經投入市場使用,至今也沒有見哪位使用者說自己曾經購買的大容量cf、sd卡有質量問題。可能你會說這是暫時的,日後肯定出問題,那麼我們就先來回憶一下mlc的發展歷程以及slc目前的發展狀況再來給這個假設做定論吧。

mlc技術開始公升溫應該說是從2023年2月東芝推出了第一款mlc架構nand flash開始,當時作為nand flash的主導企業三星電子對此架構很是不屑,依舊我行我素大力推行slc架構。第二年也就是2023年4月東芝接續推出了採用mlc技術的4gbit和8gbit nand flash,顯然這對於本來就以容量見長的nand快閃儲存器更是如虎添翼。三星電子長期以來一直倡導slc架構,聲稱slc優於mlc,但該公司於2004和2023年發表的關於mlc技術的isscc**卻初步顯示它的看法發生了轉變。三星在其**上仍未提供關於mlc快閃儲存器的任何營銷材料,但此時卻已經開發出了一款4gbit的mlc nand快閃儲存器。該產品的裸片面積是156mm2,比東芝的90nm工藝mlc nand快閃儲存器大了18mm2。兩家主流nand快閃儲存器廠商在mlc架構上的競爭就從這時開始正式打響了。除了這三星和東芝這兩家外,現在擁有了英特爾mlc技術的im科技公司更是在工藝和mlc上都希望超越競爭對手,大有後來者居上的衝勁。mlc技術的競爭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另一方面我們再來看看slc技術,訪問原理上slc架構是0和1兩個充電值,即每cell只能訪問1bit資料,有點兒類似於開關電路,雖然簡單但卻非常穩定。如同電腦的cpu部件一樣,要想在一定體積裡容納更多的電晶體數,就必須提高生產工藝水平,減小單電晶體體積。目前slc技術受限於低矽效率問題,要想大幅度提高製程技術就必須採用更先進的流程強化技術,這就意味著廠商必須更換現有的生產裝置,投入大不說而且還是個無底洞。而mlc架構可以一次儲存4個以上的充電值,因此擁有比較好的儲存密度,再加上可利用現有的生產裝置來提高產品容量,廠商即享有生產成本上的優勢同時產品良率又得到了保證,自然比slc架構更受歡迎。

既然mlc架構技術上更加先進,同時又具備成本和良率等優勢,那為什麼遲遲得不到使用者的認同呢。除了認識上的誤區外,mlc架構nand flash確實存在著讓使用者難以容忍的缺點,但這都只是暫時的。為了讓大家能更直觀清楚地認識這兩種架構的優缺點,我們來做一下技術引數上的對比。

首先是訪問次數。mlc架構理論上只能承受約1萬次的資料寫入,而slc架構可承受約10萬次,是mlc的10倍。這其中也存在乙個誤區,網上很多**都有寫mlc和slc知識普及的文章,筆者一一拜讀過,可以說內容不夠嚴謹,多數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相互抄來抄去,連錯誤之處也都完全相同,對網友很不負責。就拿訪問次數來說吧,這個1萬次指的是資料寫入次數,而非資料寫入加讀取的總次數。資料讀取次數的多寡對快閃儲存器壽命有一定影響,但絕非像寫入那樣嚴重,這個壽命值正隨著mlc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而改變著。mlc技術並非一家廠商壟斷,像東芝(toshiba)已生產了好幾代mlc架構nand快閃儲存器,包括前不久宣布和美國sandisk公司共同開發的採用最先進56nm工藝的16gb(2gigabyte)和8gb(1gigabyte)mlc nand快閃儲存器,16gb是單晶元的業內最大容量。

東芝在mlc快閃儲存器設計方面擁有經驗與技術,去年東芝利用90nm工藝與三星的73nm產品競爭。東芝90nm mlc快閃儲存器的位密度達29 mbits/ mm2,超過了三星的73nm快閃儲存器(位密度為25.8 mbits/mm2)。對於給定的儲存密度,東芝快閃儲存器的裸片面積也比三星的要小。例如東芝的4-gbit 90nm nand裸片面積是138 mm2,而三星的4-gbit 73nm nand裸片面積是156 mm2,這使東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競爭力。三星方面現在正奮起直追,與東芝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再加上imft、海力士等廠商的參與,mlc技術發展勢頭迅猛,今天mlc nand flash寫壽命還只有1萬次,明天也許就會是2萬次、3萬次甚至達到與slc同等級別的10萬次,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MySQL和Postgresql全面對比

資料來自 url 只是把myql和postgresql單獨提取出來對比 b 基本資訊 b b mysql b 維護者 mysql ab 現為oracle公司 首次發布 1996年11月 最新穩定版 5.0.41 現在為5.1 許可 gpl 或 專有 b postgresql b 維護者 postgr...

NoSQL與關係型資料庫全面對比

我們總在說各種資料庫的使用,以及各個資料庫的優缺點,每個資料庫都有自己的所擅長的領域,但選擇什麼樣的資料庫才是重點,那麼問題來了,資料庫到底是怎麼劃分的,有什麼講究呢?資料庫大致分為兩大類 關係型資料庫和非關係型資料庫 顧名思義,就是表與表之間有關係,平時我們所用到的mssql server ora...

指標變數 普通變數 記憶體和位址的全面對比

1 普通變數 2 指標變數 3 記憶體 記憶體空間 4 位址 我們先看記憶體是什麼?記憶體是實實在在的硬體,可以存放資料!在我們的一塊可程式設計的晶元的內部有大把的記憶體。形象一點,記憶體就像乙個個的小格仔,每個格仔的大小是乙個位元組,可以存放乙個位元組的資料。那這麼多記憶體如何區分呢?那就得靠位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