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物質決定意識 說起

2021-06-19 22:40:37 字數 2889 閱讀 1015

1 物質決定意識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我最近在對很多事物做研究的時候,發現物質決定意識這句話的內涵極其豐富,值得花點時間把自己的這些體會系統的記錄下來。

2 我們知道,對同一件事情,同乙個事物,不同的人看法差別往往會很大。既然物質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它又決定意識,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意識不同的現象呢?這本質上是乙個物質如何決定個體意識的問題。單個的人了解物質的方法不外乎實踐和學習,這裡的實踐,包括「望聞問切」、社會實踐、科學實驗等等,總之,是要自己動手、動眼、動腦的「動」一下,而學習,包括聽課、看書等等各種方式。每個人的實踐方法、學習材料不同,導致個人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差別很大。

實踐不同照成認識不同的典型是盲人摸象的故事。

3 人獲取知識的方法有兩個,即實踐和學習,除此之外,並不存在第三種方法,這和乙個人是否聰明沒有任何關係。如果乙個人輕視實踐,同時又不好學,那麼即使他再聰明,要想做好一件事情也是不可能的。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真正認識深刻的人卻不多。

知識分子一般而言是善於學習,但是輕視實踐的群體,所以這個群體常常被人評價為「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百無一用是書生」等等。一旦知識分子客服了輕視實踐這個缺點,那這樣的知識分子毫無例外的都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典型的如諸葛亮,王陽明等等。諸葛亮被人視作智慧型的象徵,其實仔細研究歷史,可以發現他在南陽做村夫的時候就飽讀詩書,同時拜了當時的名士做師傅,這是他的學習。在赤壁之戰後,他做了十年的基層政務工作,我覺得這段實踐經歷可以算是他後來「相父」生涯的實習期,是他從乙個「書生」轉變為千古名相的物質基礎。

邏輯是個好東西,最近有人說「邏輯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話很有迷惑性,有必要談一下我的理解。這裡的真理,我覺得可以理解為命題,如果這樣理解可以成立的話,「邏輯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意思就變成「乙個命題的真假,要看它是否符合邏輯,符合則為真,即該命題為真理,否則即為假」。這裡我不想討論何為「邏輯」這個概念,我只想舉乙個例子。我手頭有個梨子,那麼「這個梨子的味道是甜的」這一命題是否可以用邏輯來推導一下?從實踐論矛盾論的角度,要知道梨子的味道,那麼必須要自己吃一下才知道。這裡的「吃」就是實踐,吃完了以後,梨子到底是甜是苦,「這個梨子的味道是甜的」這一命題是真是假,只需要吃一下就輕鬆的檢驗了。

4 經驗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實踐得到的經驗,這種稱為直接經驗,另一種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經驗,稱之為間接經驗。當然,我的直接經驗,可能是別人的間接經驗;同理,我們學習得到的間接經驗,卻又是別人的直接經驗。

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深刻,這是實踐對比學習的乙個巨大優點。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夏蟲不可語冰」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乙個沒吃過梨子的人,無論如何不可能支援梨子的味道。我們固然可以告訴他梨子的味道是甜的,但是,梨子的甜到底是怎麼乙個甜法,它和蘋果的甜,糖的甜有什麼區別,卻很難通過語言來描述。同樣的,對很多具體的事務,大的如治國理政、帶兵打仗,小的如研發團隊的管理,如果沒有實踐,僅僅只依靠間接經驗,那要做好是不可想象的。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吧?

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好,但是它也有缺點,那就是太「貴」了。上帝很公平,任何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除了吃喝拉撒,每天用於工作的時間一般就是8小時,這就決定了人能直接做的事情總是很有限的,即使他身懷絕技,什麼都能做會做。

間接經驗從成本來說,總是很便宜的。一本地攤上十塊錢買的盜版孔子語錄,閱讀完一遍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裡面包含的是卻是孔子大半輩子的社會實踐總結,比如關於教育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等。如果不學習,很多老師雖然天天在做教育實踐,但要領悟到因材施教我覺得還是不太容易的。再比如現在隨便乙個讀完小學的人,總能掌握乘除法的運算規則,但如果沒人教自己去研究,有多少人自信能很快總結出來呢?西人有言,不要重**明輪子,從某種角度說明的就是這個道理。

間接經驗不僅很「便宜」,它的作用也十分巨大,詮釋間接經驗作用最好的一句話就是牛頓的那句「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所說的巨人肩膀,指的就是間接經驗。

5 獲取間接經驗有很多種方法,如果對某個領域一無所知的話,找乙個好老師上課和輔導的話是最好的方法。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閱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效率最高,沒有之一。

值得強調的是,選擇什麼樣的老師和什麼東西閱讀,是上述學習方法的關鍵,尤其是在沒有任何相關直接經驗的情況下,選錯了老師,讀錯了書,造成的損失將更加巨大,畢竟有個詞叫先入為主,比這個詞更可怕的還有乙個叫做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兩條定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是在數學界以外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包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它的乙個重大意義在於它指出了系統一致性和完備性的不相容性。大白話的說就是,如果老師教的理論自身沒有矛盾(系統一致性),那麼,第一,總有很多命題既無法用老師教的理論證明,也無法證偽;第二,老師教的理論本身無法證明自身是正確的。「先入為主」加上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全世界有那麼多完全針鋒相對的理論都擁有各自眾多的擁躉,這是因為這些理論可以在自身體系下「合理」解釋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做到完全邏輯自洽。舉個例子,無神論、一神論和多神論都有一套證明自身正確的理論體系,這種現象的存在就是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生動體現之一。還有乙個常見的例子是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或者不善不惡還是有的善有的惡,這些說法都有一套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證明自己是對的,大家相信哪個理論,有時候完全取決於你先學習到哪個理論。

6 從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出發,就衍伸出了命題正確性判定方法的問題。

同乙個事物,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然後都還有自己的道理,看起來邏輯也都自洽,那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我的答案是實踐,我們應當在實踐中去檢驗各自的理論,看實踐的結果與理論**的結果是否一致。

從做事的角度,乙個好的理論,必須至少具備兩點,第一是可以解釋現象並邏輯自洽,第二,可以指導接下來的實踐並**實踐的結果,即可證偽。第一點中「解釋現象」的「現象」指的是之前人們實踐活動得到的結果,這是任何理論的物質基礎,而「解釋現象」指的是根據之前實踐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進而得到結論的過程,「邏輯自洽」是我們對結論的要求,如果結論本身邏輯就有問題,則說明結論不完善,還需要修正。第二點是實踐論中對總結活動的要求,如果總結出來的結論不能指導實踐,或者不能**下一次實踐的結果,那即使結論再正確,那對我們要進行的事業有什麼用呢?最典型不符合第二點要求的總結是類似「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這樣的理論,它固然可以完美的解釋現象,也邏輯自洽,但對於我們的事業,這樣總結的作用又在**呢?

從 物質決定意識 說起 2

7 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最好方法,把理論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就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方案。方案和理論不一樣,解決乙個實際問題可能有很多方案,但能被實際採用的只能是乙個或兩個。這就產生了乙個最好的方案是什麼,它又從何而來的問題。首先,乙個好的方案必須是邏輯上沒有漏洞的,方案本身不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次,好的方...

物質決定意識 基礎設施生命週期管理

當企業制定了發展戰略,形成了企業的願景 藍圖 目標等,下一步就需要根據企業發展戰略,進行基礎設施的構建了。按照企業架構分層的方法,企業首先需要定義出市場營銷能力需求和產品能力需求,然後再定義服務能力需求,服務能力需求再提出對於資源的能力需求和 商 合作夥伴的能力需求。下面我們通過乙個場景說明從能力需...

隨筆 物質與思想 或稱意識

世界存在物質與思想,物質在相互碰撞的運動中產生思想。這個思想不是特指人的思想 不是指動物的思想,應該稱為物質思想,就是這種碰撞的所產生的結果叫思想。兩個球碰撞會發生形變。兩個原子碰撞也會發生形變,進而有原子彈。所有物質都會在碰撞中傳遞資訊,這資訊就也叫思想。筆寫字,喉嚨震動空氣發聲,兩人相視而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