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依百順導致無法無天?

2021-06-23 00:45:22 字數 3035 閱讀 3164

【心理工作室】

每月一次親子個案諮詢,幫你解開孩子身上的n個謎團。

本期關鍵話題

孩子「無理取鬧」,究竟是因為他不懂事?還是想對媽媽說點什麼?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我們應該對他「百依百順」嗎?怎樣的「百依百順」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且不會把他慣成乙個脆弱、嬌縱的孩子?

本期諮詢媽媽

4歲女孩樂樂的媽媽。最近的一次經歷讓她在更加理解孩子的同時也遇到更大的困擾。到底如何在理解的前提下,去應對孩子的行為和跟隨孩子的情緒呢?

專家李岩:父母123機構創始人,擅長從腦科學、生物學、心理學的角度綜合看待孩子的行為問題,並找到背後根源。《遊戲力》譯者,倡導用遊戲的方式和孩子溝通,化解親子關係中棘手的問題。同時,他也是3個孩子

的父親,身體力行地實踐著自己認可的育兒理念。

樂樂媽:樂樂正玩填色遊戲,一下沒塗好變得非常不高興,甚至跑來打我。我很明顯地感覺到她在向我表達一種情緒:非常沮喪和受挫。但我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只因為我知道她不是無理取鬧,就任由她胡來甚至打我嗎?

李岩:你能有這樣的發現,是乙個非常好的開始!我們總是太習慣把注意力都放到孩子的行為表面,而不去關注這行為背後的資訊。看到孩子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就說他無理取鬧,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孩子在向我們訴說

他的挫敗感,甚至是以往長期累積情緒的一種宣洩,比如以前遇到小失敗想請媽媽幫忙卻被拒絕的傷心。不過看到背後的情緒,並不表示我們要對孩子的行為百依百順。

樂樂媽:「百依百順」與「跟隨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情緒」有什麼不同呢?

李岩:「百依百順」的邏輯通常是:孩子想幹什麼,就讓他幹什麼。而我們一直強調的,要跟隨孩子的需求、回應孩子、理解和接受孩子,針對的並不是孩子的表面行為,而是他的情緒和感受。對表面行為的「百依百順」不是理解孩子,而是縱容孩子。真正的理解應該是,我相信你這麼大的孩子做這件事是不對的,但你為什麼會這樣做?肯定是情緒在背後搗亂!比如,大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時,你感覺被忽視、被冷落了,於是做出些「不當行為」來重新獲得大家的注意力。

這時候,就是真正的「百依百順」出場的時候—我看到你行為背後的情緒,接受到了你傳遞出來的「隱秘資訊」,於是我針對它們來做一些事情。比如騰出一點空陪陪孩子,或者即使沒空也可以通過眼神交流,讓他感覺自己被人關注了。至於影響到他人的行為,還是需要堅持制止的。

也就是說,「百依百順」的關鍵在於,我們要把孩子表面的行為和行為背後傳遞的情緒分開處理。情緒上,無條件的百依百順。行為上,該制止的就一定要出手。

樂樂媽:情緒上的百依百順,肯定不會帶來隱患嗎?會不會讓孩子變得脆弱或者嬌縱嗎?

李岩:情緒和感受是一樣的,沒有應該或者不應該出現一說。比如孩子沒塗好顏色,受挫的情緒就是出現了、存在了,媽媽這時只有接受它,才能最快地幫助孩子平靜下來。你越跟他較勁,他的情緒壓力越大,理智越沒有辦法工作,表現出來也就是越無理取鬧。

其實當孩子情緒沒問題的時候,他什麼都明白,他知道自己沒塗好顏色,不應該去打媽媽。只是在情緒壓力太大,無法處理的時候,他才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

樂樂媽:怎麼證明他懂這個道理呢?我一直懷疑他不懂這些道理。

李岩:只要是心智基本正常的孩子,肯定都懂。你可以試試拿乙隻小熊,小熊想一直玩水,或者老搶別人東西,你問問孩子,小熊這樣做對嗎?

樂樂媽:我家還真出現過類似場景。是樂樂自己拿著乙隻最喜歡的小猴子教育人家:「你不要搶別人東西哦!你這樣不是好孩子。」

李岩:所以他肯定是懂的。要麼他處理不了情緒,因此控制不了行為。要麼處在比較叛逆的階段時,孩子就喜歡跟父母對著幹,「你要我幹什麼我偏不幹」,比如你不讓他玩水,他偏玩;你讓他吃飯,他偏不吃。

樂樂媽:所以,當孩子的情緒被呼應、被接納時,他反而容易變成乙個比較講理的孩子!那麼脆弱呢?在我身邊,我也見過一些對孩子情緒照顧得非常貼心的媽媽,但我發現有的孩子確實有過分敏感和脆弱的傾向。

李岩:確實有這樣的!那是因為媽媽把自己的不踏實、焦慮、擔心,帶進了回應孩子的態度裡。看到孩子掉眼淚,這樣的媽媽也許會在心裡嘀咕:「他這麼難過,能行嗎?他能過得去嗎?會不會對他造成心理傷害?」因為自己的不踏實,以及對孩子的不信任,去過度解讀孩子的內心。這些可能連媽媽都不一定意識到的擔心,一定會被孩子吸收,這是一種本能。

所謂的「本能」是,孩子需要通過觀察媽媽的態度來判斷,一件事情要不要緊?是無所謂,還是很嚴重。

比如,孩子第一次看見一條狗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應該害怕還是可以一起玩。只有當他發現媽媽非常害怕狗的時候,他才知道狗狗有威脅。或者看到媽媽會逗狗狗時,他才知道狗狗也是玩伴。借由他親近和信任的大

人的表現,孩子才能逐一判斷,身邊的這些東西,哪些該警惕?哪些可以親近?

情緒也是一樣,當孩子察覺到,媽媽認為情緒是洪水猛獸,他對情緒的態度也會變得很緊張。當他發現自己摔倒時媽媽過分緊張地抱起他、回應他,他在這件事情上也會表現出過度的緊張和脆弱。當他被人推了一把,媽

媽比他還氣憤、還傷心時,他今後對這事也容易過度反應。

只有當媽媽在捕捉到孩子真實感受並回應它的同時,也讓孩子看到一種積極、信任的態度,孩子才會表現出放鬆,而不是脆弱。

樂樂媽:嗯。所以從根本上,媽媽還是要調整好自己,才能給孩子傳遞放鬆的狀態。如果回到上面提到的「行為制止」上,我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比如,樂樂因為自己塗不好顏色打我,我應該怎樣制止她呢?

李岩:抓住她的手或者躲開都可以。前提是你讓她感覺到,你知道她受挫了。要特別警惕的一種反應是,很無所謂地或者笑嘻嘻地說:「來來來,打吧打吧!」或者:「哎呀,你怎麼打我啊?哎喲喲,好厲害好厲害!媽媽好害怕哦!我哭了我哭了!」這種看似很放鬆、很不在意的態度,到了孩子那裡引發的感受卻是:我都這麼難過了,媽媽還那樣嘻嘻哈哈!媽媽根本不了解我的感受,或者根本不在意我的感受!

【節選自《父母世界parents》雜誌 2023年8期 

p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