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怎樣的 中國式 解說

2021-06-23 02:19:32 字數 1065 閱讀 2917

主持人:本報記者 支玲琳

特約嘉賓:杜駿飛(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系主任、教授)

支玲琳:奧運期間,老將宋世雄重出江湖,他經典的「a號傳給b號,b號又傳給c號,c號突破後射門,球進了」和「急促、高亢而尖利」的聲音,是多少中國人的回憶。

而網上流傳的虛實參半的「韓喬生語錄」,雖然口誤連連,倒也形成了一種意外的幽默效果。還有2023年世界盃激情洋溢的黃健翔,在讓不少人酣暢淋漓的同時,也引發了強烈爭議。您對這幾種型別的解說員怎麼看?

杜駿飛:這個分類我不是很贊同。我個人理解,如果按媒介時代來分,應該是這樣:第乙個時代是聽覺型解說,解說員通過聲音來表現賽場的實況,讓人們可以通過收音機感受和想象。第二個時代是視覺型解說,在電視普及之後,解說員根據賽場的基本畫面配上自己的解說,這要求畫面與解說之間要相得益彰。第三個時代是互動解說,這實際上是網際網路所引發的,試圖形成**、事件與受眾之間的三角互動,在這個時代要做好乙個解說員,必須關注的東西更多———既能傳達賽場實況給觀眾,也能夠駕馭受眾的情緒和認知,同時解說員自己也得介入到這兩者的關係當中去。這對解說的要求是比較高的。

解說的時代還會往前發展,未來一代的體育解說員應該更具有思想性,不僅有說明,還要有理性批判;不僅要有體育素養,還得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我期待在北京奧運會的解說台上,能夠湧現出這樣的新聞人才。

支玲琳:這個「思想型」會不會是一種苛求呢?體育解說員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做準備工作,在比賽高度緊張的情況下,能把人頭認清、把技術說到位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杜駿飛:當然,我們要把一般意義上的體育解說和奧運解說分開來。奧運不常有,在四年一度的盛況壓力下,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量的要求下,很難想象能出多少質的精品;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因為有足夠的量,也許能出好的解說精品。

支玲琳:不過對奧運解說來講,規矩可能是第一位的。在這個前提下,可能是寧可不出彩,也不能出錯。過分的激情洋溢,可能會引發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杜駿飛:奧運會不同凡響,要求體育解說員不出錯,完全可以理解。但解說員的個人傾向、群體傾向甚至國別民族傾向,確實很難避免。在北京奧運解說中,當然可以投入體育激情,但是絕不能體現出民族主義。不要把體育與政治攪到一起。激情不代表狹隘的偏激,開放也不代表無所顧忌。

支玲琳:就您個人而言,有沒有比較欣賞的解說員呢?

中國式IT的專案

這篇文章用來總結一下2013,同時也分享一下我對中國it專案現狀的一些看法。我先從專案說起。這裡的專案主要是指的軟體開發專案。我們分別從專案中的甲方和乙方談談,看看這兩者對於專案 對應it的認識和觀點。這是個很簡單的事情 不就建幾個表的事情嗎?怎麼讓你說的那麼複雜!現在甲方都知道什麼事表了 我們的需...

中國式考試的弊病

中國是個人數眾多的國家,基於教育公平的原則,應試教育模式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當然我本人更加支援開放式辦學的理念.應試教育其本來目的是支援教育公平,讓想學習,有能力學習的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在實踐中,往往就拋棄掉真正有才華的學生.為什麼這樣,我想從應試本身去解釋這個情況.究竟怎樣的考試才是真正公平...

中國式的吵架理論

在資訊化時代的今天,人們找到了更多的地方和方式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最近,無論在娛樂界還是到學術界,人們似乎更敢說了。這樣一來,難免就出現了類似吵架的情況,你一言我一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吵架看多了,能總結出一些規律。大多數的吵架吵到最後往往就偏離的主題了。當乙個人受到指責或攻擊後,反駁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