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穿戴是計算機發展史的一場重大革命

2021-06-29 02:08:26 字數 2769 閱讀 9607

為什麼曾經火爆的可穿戴裝置難以持續?目前的智慧型穿戴裝置產業是否步入正軌?2023年,智慧型穿戴領域,究竟應該如何做?

思維偏差讓穿戴裝置難以真正融入生活

可穿戴裝置到底是趨勢還是泡沫,這似乎是業內外一直在爭論的乙個話題。從今天的產品現狀來看,可穿戴裝置連「明天」的生存都有問題,更不要談未來趨勢了。其原因就是大部分的消費者對於可穿戴裝置的使用熱情從曾經的沸騰進入了今天的冰點,大部分人在購買了可穿戴裝置之後,其佩戴使用的「蜜月期」通常不超過3個月,大部分人在使用1個月後就讓其沉睡了。

難道可穿戴裝置產業的爆發並非趨勢,而只是乙個美麗的「謊言」?顯然不是。回顧產業爆發的趨勢,可穿戴裝置是借助於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這些科技新趨勢而引爆的產業,但從今天的實際情況來看,相關業者並沒有站在趨勢環境的層面來探索思考可穿戴裝置產業,而更多的是基於計算機進化思維在思考智慧型穿戴產業。

對於產業路徑的不同理解必然會帶來產業的不同發展方向,也會決定產業創業人員,以及產業鏈的發展方向。從目前的產業發展情況來看,顯然其路徑已經出現了偏離,也就是當前我們所看到的局面,大部分的可穿戴裝置看似「無所不能」:從監測層面來看大致有運動監測、睡眠監測、心率監測、血壓監測、血氧監測、體溫監測等;從功能層面來看,除了監測之外還有通訊功能、定位功能、遠端控制、娛樂社交功能、身份識別功能、移動支付功能等;從使用者層面來看,老人、上班族、兒童、嬰兒、健身族、登山族等細分、垂直層面的產品不斷出現;從應用領域層面來看,除了人體可穿戴裝置之外,動植物、工業、環境領域的可穿戴裝置也進入了發展的軌道。

如果從單一的功能層面而言,可穿戴裝置在經過兩年多的發展之後,理**能已經基本能夠覆蓋各個層面的需求。但從今天實際產品的市場表現來看,大部分的智慧型穿戴裝置可用「三不像」來概括:就是一不像計算機,二不像手機,三不像裝飾品,即**點又非剛需,大部分情況下可穿戴裝置被使用者認為是一種雞肋。

我們糾結於螢幕的顯示與介面互動操作,電池的續航能力,以及裝置形態與大小。而這種糾結正是由於我們依賴於pc與智慧型手機的進化路徑來理解智慧型穿戴裝置所產生的結果。這種理解在產業鏈缺失的情況下,探索可穿戴裝置產業並幫助人們對可穿戴裝置建立認知,是一種不可迴避的過程,也是必然要經歷的路徑。

穿戴裝置發展依靠的不是摩爾定律

傳統pc和智慧型手機其產業技術發展路徑毫無疑問是遵循著摩爾定律在演變,從台式電腦、pc到平板,元器件越來越小,效能越來越好,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計算機效能不斷提公升,而其體積卻越來越小。沿著摩爾定律的路徑方向思考,其結果必然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種局面,也就是一些智慧型穿戴產品,尤其是智慧型手錶或者智慧型手環類的產品越來越像微型化的智慧型手機或者微型計算機。

那麼,我們不得不思考,可穿戴裝置到底是不是微型計算機,或者說可穿戴裝置到底是不是傳統計算機技術在摩爾定律下進化的產物?從可穿戴裝置的發展歷程來看,它顯然並不是計算機技術演變下的產物。因為可穿戴裝置被谷歌引爆並從科幻片中走入到現實生活,是在產業鏈都不具備,也未準備的情況下所出現的。因此,理解可穿戴裝置產業並不能按照摩爾定律來思考;從某種意義上,可穿戴裝置是一種超越摩爾定律的產物。

因此,我將可穿戴裝置定義為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場重大革命,它的發展不僅僅是計算機的微型化。我之所以稱智慧型穿戴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其關鍵原因是將傳統基於前端硬體的運算與儲存轉向後端,也就是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三者融合下所發生的一場革命。

如果基於傳統pc的思維,我們所聚焦的關注點應該是希望在摩爾定律的發展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天整個計算機的元器件發展到某個階段,也就是微型化到一定程度,智慧型手錶就能具備今天台式電腦的效能。這不是沒有可能,而是完全有可能,但這不是可穿戴裝置的本質。

大資料、雲計算以及新的互動方式

當基於前端硬體的計算與儲存,借助於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向後端轉移之後,前端裝置所承擔的將不再是傳統計算機的那些任務,此時留給前端的工作更多是資料採集和互動控制。而從這一技術路徑進行思考,我們就會發現,之前的產業路徑發展出現了偏差,我們所糾結的不應該是基於pc的那種介面操作互動,而應該是基於後端雲平台與大資料的語音互動。

這也就讓我們看到,進入可穿戴裝置時代,大資料檢索方式將會發生深刻的改變,而谷歌顯然是意識到了智慧型穿戴時代的大資料檢索將由當前基於介面的文字方式轉向以語音、影象、體感為主的搜尋方式。比如我們戴著谷歌眼鏡對應聘者進行面試,我們不需要看其簡歷,只需要對著應聘者眨下眼睛,應聘者的**就會上傳到後端的雲服務平台,系統會自動在我們耳邊為我們做相關的分析。不僅如此,在面試過程中,我們可以對應聘者的任意微表情,以及行為體態進行撲捉,並由後端的雲平台為我們分析、判斷。

前端的可穿戴裝置更多承擔的是資訊採集的功能,而不是資訊處理的功能,這與基於傳統計算機前端技術思考的理念完全不同。從這一層面我們就能理解可穿戴裝置一直被認為是移動網際網路新入口的原因,其產品形態也不侷限於手錶、手環或者眼鏡之類,而是任意能承擔著資訊採集與傳輸的形態都可以,但需要以佩戴在人體身上的形式出現。

為什麼要與人體進行繫結?這一方面是在萬物智慧型化與互聯的時代,我們需要將人體融入其中,因此需要借助於可穿戴裝置讓人體的生命體態特徵資料化,並藉此與物聯網之間互聯、互通、互動,並感知生活。另外一方面則是借助於可穿戴裝置與人體的繫結,拓展人體的感官功能,或者說是人體器官功能的延伸,未來我們借助於可穿戴裝置實現的不僅僅是感知與控制,還可以協助我們完成諸多我們本身體能無法完成的事情。第三方面則是通過可穿戴裝置與人體的繫結,在萬物互聯時代為我們建立人體的專屬身份識別,而這種識別是基於人體唯一性的生物識別技術基礎上,當裝置離開人體之後將會自動鎖定或者銷毀,這也為可穿戴裝置時代整個商業的變化奠定了基礎。

發展需要新的技術基礎

可穿戴裝置產業讓我們很清晰地看到了其對計算機發展路程上的一次改變,將基於前端的運算向後端進行了轉移,這必然會帶動新的技術與產業需求。由此所帶來的新機會將出現,其中雲計算、感測器、晶元、語音互動、影象互動、人工智慧、無線充電、無線通訊等產業與技術,將會成為可穿戴裝置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也可以理解為這些產業與技術將是可穿戴裝置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

計算機的發展史

1 世界上第一台 電腦 說起第一台電腦相信你們都會不假思索的答出 eniac 這個答案,但是真的是這樣麼?其實理論上他是對的,但是有並沒有全對 我們的第一台電腦雛形,其實並非是電子裝置,而是乙個機械裝置 下面這個就是電腦的雛形,或者說是 eniac 的雛形.這台機械味道十足的東西就是電腦的前身了,名...

計算機的發展史

1 世界上第一台 電腦 說起第一台電腦相信你們都會不假思索的答出 eniac 這個答案,但是真的是這樣麼?其實理論上他是對的,但是有並沒有全對 我們的第一台電腦雛形,其實並非是電子裝置,而是乙個機械裝置 下面這個就是電腦的雛形,或者說是 eniac 的雛形.這台機械味道十足的東西就是電腦的前身了,名...

計算機的發展史

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器eniac正式投入了執行。在隆重的揭幕儀式上,eniac表演了它的 絕招 在1秒鐘內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 在1秒鐘內進行500次乘法運算。這比當時最快的電器計算器的運算速度要抉1000多倍。全場起立歡呼,歡呼科學技術進入了乙個新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