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磁碟分割槽 格式化及掛載

2021-08-18 11:02:13 字數 3599 閱讀 7725

[日期:2017-12-29]

當centos新增硬碟時,要做的幾個事情就是:先按需要進行分割槽、然後對分割槽進行格式化、再進行掛載即將指定分割槽掛到指定目錄上;必要的時候做下校驗;

常用的命令有:

partproabe:重讀分割槽表

mkfs:將分割槽格式化成指定檔案系統格式

mount :將指定分割槽掛載到指定目錄

umount:解除安裝指定分割槽 

第1步 新增新的磁碟分割槽

先通過fdisk -l 檢視所有磁碟分割槽情況  或者df -at 檢視分割槽的使用情況; 分割槽是否被掛載 等等..

檢視檔案系統的整體磁碟使用情況 如:分割槽名稱、使用量、可用量、掛載點(目錄);預設顯示單位為kb。

-a或--all:包含全部的檔案系統;

--block-size=《區塊大小》:以指定的區塊大小來顯示區塊數目;

-h或--human-readable:以可讀性較高的方式來顯示資訊;

-h或--si:與-h引數相同,但在計算時是以1000 bytes為換算單位而非1024 bytes;

-i或--inodes:顯示inode的資訊;

-k或--kilobytes:指定區塊大小為1024位元組;

-l或--local:僅顯示本地端的檔案系統;

-m或--megabytes:指定區塊大小為1048576位元組;

--no-sync:在取得磁碟使用資訊前,不要執行sync指令,此為預設值;

-p或--portability:使用posix的輸出格式;

--sync:在取得磁碟使用資訊前,先執行sync指令;

-t《檔案系統型別》或--type=《檔案系統型別》:僅顯示指定檔案系統型別的磁碟資訊;

-t或--print-type:顯示檔案系統的型別;

-x《檔案系統型別》或--exclude-type=《檔案系統型別》:不要顯示指定檔案系統型別的磁碟資訊;

--help:顯示幫助;

--version:顯示版本資訊。

使用中 可以使用 df   -at  檢視 包含檔案系統格式的 磁碟情況

或者使用 df -ht檢視更簡短單位的資訊

-b《分割槽大小》:指定每個分割槽的大小;

-l:列出指定的外圍裝置的分割槽表狀況;

-s《分割槽編號》:將指定的分割槽大小輸出到標準輸出上,單位為區塊;

-u:搭配"

-l"引數列表,會用分割槽數目取代柱面數目,來表示每個分割槽的起始位址;

-v:顯示版本資訊。

在進入指定磁碟後 可執行指令進行分割槽操作;

如 fdisk /dev/xvda  進入/dev/xvda分割槽  fdisk 指令最方便的地方是 不用記命令;通過 m 就可檢視所有可執行命令

常用的 -p  列印磁碟的分割槽情況,-n 新增分割槽,-d 刪除分割槽,-w 分割槽生效,-q 分割槽操作取消

新增分割槽時 使用 -n 建立分割槽;然後選擇分割槽型別:p 主分割槽、e擴充套件分割槽;再輸入分割槽id 1~4不重複就好!

通過-p檢視是否分割槽成功

最後-w 儲存分割槽

此時 會提示 驅動正在工作 無法立即生效,需要重啟系統 或者使用partprobe:

warning: re-reading the partition table failed with error 16: device or resource busy.

the kernel still uses the old table. the new table will be used at

the next reboot or after you run partprobe(8) or kpartx(8)

你可以選擇reboot 重啟下系統!或者重讀分割槽資訊

第2步 重啟系統 或使用partprobe重新讀取分割槽在不重啟的情況下重讀分割槽

[root@localhost ~]# partprobe

-d:不更新核心;

-s:顯示摘要和分割槽;

-h:顯示幫助資訊;

-v:顯示版本資訊。

第3步 格式化檔案系統在裝置上格式化成指定格式的檔案系統;  centos 7以後的版本預設使用xfs格式  ;也可以指定 ext3\4格式

fs:指定建立檔案系統時的引數;

-t《檔案系統型別》:指定要建立何種檔案系統;

-v:顯示版本資訊與詳細的使用方法;

-v:顯示簡要的使用方法;

-c:在製做檔案系統前,檢查該partition是否有壞軌。

因為我格式化的格式為xfs,所以使用mkfs.xfs命令。如果已有其他檔案系統建立在此分割槽,必須加上"-f"引數來覆蓋它。

mkfs.xfs -f -i size=512 -l size=128m,lazy-count=1 -d agcount=64 /dev/xvda3

-i size=512 : 預設的值是256kb,當內容小於這個值時,寫到inode中,超過這個值時,寫到block中。

-l size=128m :預設值的是10m,修改這個引數成128m,可以顯著的提高xfs檔案系統刪除檔案的速度,當然還有其它,如拷貝檔案的速度。

-d agcount=4 : 預設值是根據容量自動設定的。可以設定成1/2/4/16等等,這個引數可以調節對cpu的佔用率,值越小,佔用率越低;因為我的硬碟為2t的大硬碟,所以設定64;

-l lazy-count=1: 值可以是0或者1;預設值是0;在一些配置上顯著提高效能;

第4步 掛載新的分割槽

載入檔案系統到指定的載入點(目錄)

mount /分割槽   /目錄

-v:顯示程式版本;

-l:顯示已載入的檔案系統列表;

-h:顯示幫助資訊並退出;

-v:冗長模式,輸出指令執行的詳細資訊;

-n:載入沒有寫入檔案「/etc/mtab」中的檔案系統;

-r:將檔案系統載入為唯讀模式;

-a:載入檔案「/etc/fstab」中描述的所有檔案系統。

第5步 分割槽永久掛載將分割槽資訊寫入/etc/fstab檔案 永久掛載

首先通過 blkid 獲取分割槽的uuid 和檔案系統格式

然後通過 vi /etc/fstab 進入fstab 新增如下內容:

最後可以reboot下 系統,再通過 df -at檢視  分割槽是否正常掛載!

磁碟分割槽與格式化

這裡只介紹linux下分割槽和格式化的操作,至於什麼是分割槽 格式化網上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 涉及的命令有 df fdisk,mke2fs,mkfs.ext3,mkfs.ext2,partprobe等。下面的例項是在硬碟的剩餘空間上建立2個分割槽,乙個主分割槽,乙個擴充套件分割槽。第一步 fdisk...

磁碟分割槽模式 格式化

一般來說,磁碟分割槽主要有mbr和gpt模式。以下詳細介紹兩種模式的異同。mbr模式 對於這種分割槽,乙個物理硬碟最多可以分成4個主分割槽,這是由於系統硬碟本身分割槽模式決定的。與作業系統無關。這種分割槽模式中乙個硬碟的基本資訊儲存為512b,其中446b用來存放啟動資訊,64b用來儲存分割槽資訊,...

centos7磁碟分割槽 格式化 掛載

1 分割槽 a.檢視磁碟分割槽表 fdisk l b.檢視指定磁碟分割槽表 fdisk l dev sdb c.分割槽命令 fdisk dev sdb 常用命令 n 建立新分割槽 d 刪除已有分割槽 t 修改分割槽型別 l 檢視所有支援的型別 p 顯示現有分割槽資訊 w 儲存並退出 q 不儲存並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