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長指出了利率市場化」最後一槍「

2021-08-18 18:02:06 字數 2794 閱讀 9503

王劍今日,人行易綱行長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分論壇上問答有關提問,其中主持人問道:中國目前是否有上調基準利率的考慮?

這問題似乎是幫市場人士問的。因為市場人士已經爭論這個問題很久了。

當然,和天底下所有的央行行長一樣,易行長的回答也是不那麼直接的。他說:

中國正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目前中國仍存在一些利率「雙軌制」,一是在存貸款方面仍有基準利率,二是貨幣市場利率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目前我們已放開了存貸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說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可根據基準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據商業銀行自身情況來決定真正的存貸款利率。其實我們的最佳策略是讓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市場改革。

行長道出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程序中的最後乙個關卡,也是非常關鍵的乙個步驟。

其實,2023年7月,我當時擔任光大**的金融行業分析師,當時發布過一篇研究報告,名為《最後一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時機選擇與行業機會》。當時的背景,是2023年7月已取消貸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利率全部放開,由銀行與借款人自由議價。而存款利率,則依然有上限管制。因此,在當時的視角看來,存款利率放開管制是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槍」。

當時就有同事問我:劍哥,這要是一下子放開管制了,對銀行來說,恐怕不是一槍,是一飛彈吧?

結果,一年多之後,2023年10月,人行最終宣布放開了存款利率管制上限。這最後一槍算是打出去了。可因為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設立,各銀行之間形成「利率同盟」,存款利率上浮到40-50%左右後,就不動了。所以,最後一槍打是打了,但沒見爆。

存款利率沒有最終自由浮動,影響了利率市場化效果。而且,這還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

利率本來是應該如何傳導的呢?我們在前幾日的《理解加息:利率傳導是如何淤堵的?》

一文中,講解了在完全理想化的市場環境中,央行的貨幣市場操作利率(比如再貸款、mlf、slf、逆回購等),會影響貨幣市場的利率(比如shibor、dr等),然後進而影響存款利率。其傳導機制是:因為銀行從存款市場和貨幣市場都可以借到錢,那麼在不考慮其他監管指標等摩擦因素的情況下,兩種渠道的實際成本會大致持平,否則存在套利機會。

假設存款的法定準備金率r是15%,貨幣市場利率是r1,存款利率是r2,那麼,存款的實際成本是r2/(1-r),即約1.176r2。那麼,當1.176r2= r1時,市場達到均衡。如果兩者不相等,那麼銀行可以從存款吸收資金,然後在貨幣市場放出去(或者反過來),直至兩者拉平。也就是說,存款利率r2哪怕自由浮動,也不會高到天上去,r1/1.176或

r1*(1-r)

是它的頂。

當然,現實中沒這麼簡單,還要考慮到存款和同業負債對各種監管指標(比如流動性指標)的不同影響,以及存款任務和同業負債任務分屬銀行的不同團隊,且兩個業務會有不同的業務費用,把這些監管成本、業務費用等摩擦因素全納入的話,均衡公式會變成:

r2 /(1-r) + 存款的摩擦因素 = r1 + 同業負債的摩擦因素

因此現實中這個存款利率的頂是:

(r1+同業負債的摩擦因素-存款的摩擦因素)*(1-r)

這個頂其實難以精準捉摸。但不管怎樣,有一點是確定的:

r2=r1*(1-r)

r1越高,則這個頂越高;r越高,則這個頂越低。

那麼,理論上,如果此時一旦放開管制——包括行業自律也突然放棄,那麼存款利率會馬上飆公升到上述那個頂附近。管制或自律利率與頂之間的利差,就會瞬間構成對銀行負債成本的衝擊。若這個利差過大,那麼對銀行的衝擊就非常大,這最後一槍就會是最後一飛彈!

所以,有兩個推論:

一、要想達到利率傳導順暢,人行調整操作利率,就能影響貨幣市場利率,貨幣市場利率再順利地傳導至存款利率,那麼存款利率的管制和自律就要放開。否則人行的利率操作就會被梗阻。只有放開,才能做到行長所謂的「讓這兩個軌道的利率逐漸統一」。真做到這一點後,人行就可以較好地通過**手段調節存款利率,現有的存款基準利率也就可以退出歷史舞台了。貸款也是同理。

二、為減輕最後一槍對銀行業的衝擊(沒有乙個國家的銀行業能承受飛彈),徹底放開的時機,至少應當是管制利率與頂之間的差異很小時。只有這樣,一旦放開,存款利率衝到頂的距離很小,對銀行業的衝擊就小了。而目前存款利率幾乎不動,要讓它與頂之間的距離縮小,方法無非是:要麼降低r1(貨幣市場寬鬆),要麼提高r(公升準),也可雙管齊下。當然,我國眼下r1、r還不會大幅變化,因此時機還得再等等。

最後乙個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是:萬一存款利率市場化之後,存款利率公升太多,會不會導致銀行息差收縮?其實,從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驗上看,銀行不會死於息差收縮,倒是會死於對息差收縮的抵抗。怎麼講呢?事情是這樣的(具體資料可參考原報告《最後一槍》):

上面講了,利率市場化的最終放開,是要讓那個頂比較低的時候。換言之,一般是貨幣寬鬆的時候。這時,往往是房地產、能源、大宗、**等資產**表現不錯的時候。

然後,存款利率在放開後開始上公升,當然是侵蝕息差的(同時,因為是寬鬆時期,息差本身也是較薄的)。銀行為了保住息差,開始鋌而走險,尋找一些高風險的領域去投放信貸,獲取更高的收益。這時,各國銀行業總是不約而同地選擇房地產貸款,因為房地產**此時正在**。所以,我們觀察到,各國利率市場化之後,銀行息差都沒怎麼下降,這個原因是重要的一方面。

然後,等貨幣寬鬆期結束,央行收緊銀根,房地產風險暴露,此前為了保息差而開始浪的銀行,就開始出事了。

因此,利率市場化帶給銀行的風險,不是因為銀行息差沒了導致虧損,而是自己作死的。

因此,又有兩個推論:

一、在利率市場化程序中,對銀行業加強巨集觀審慎監管,加強微觀審慎監管,別讓銀行幹壞事。改善銀行的公司治理,尤其提防銀行股東層、管理層制訂不切實際的考核任務。一句話:猥瑣發育,別浪。

二、注意貨幣政策預調微調,不要澇旱急轉,那會導致豬先飛到天上,然後摔死。

這些,都是別的國家或地區血淋淋的教育。我們在開這最後一槍時,有必要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