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o模型對產品經理有什麼幫助

2021-08-19 22:24:47 字數 1498 閱讀 2792

kano 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使用者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使用者需求對使用者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效能和使用者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

如下圖所示,在產品的世界中,我們通常把產品需求規為以下三類

delighters (愉悅)

這類是說超越了一般的滿足感。高於預期。

satisfiers (滿足)

滿足只是說,滿足了一般需求。也不是最最必須的,但是有了的話,也不至於令人驚訝。

basic expectations (最低基本期望)

這條自然是最低期望了,沒有就一定不開心了。

所以針對這三條,我們再把這張圖描繪的更細緻一些

那麼就有了六個類別

分別是attractive 這條等同於delighted

one dimensional 就是剛才的satisfied

must-be 就是basic expectation基本期望

另外增加的有

reverse 如果增加了這個功能,起到的會是反效果

questionable 不實現不滿意,實現了也未必滿意

indifferent 無差異化,不管實現不實現,都一般,沒太大驚喜。

那麼基於這些景象,我們就有了乙個結論

也就是如下圖(二維屬性歸屬分類)所示的定性方法。我們將如果不提供需求和如果提供需求做乙個矩陣表,那麼得到了這樣乙個結果。按照這樣的分布,紅色部分才是最最需要的,因為如果麼有那麼一定是不高興的。

kano模型五種質量的劃分,為六西格瑪的改進提供了方向。

在實際操作中,企業首先要全力以赴地滿足顧客的基本型需求,保證顧客提出的問題得到認真的解決,重視顧客認為企業有義務做到的事情,盡量為顧客提供方便。以實現顧客最基本的需求滿足。

然後,企業應盡力去滿足顧客的期望型需求,這是質量的競爭性因素。提供顧客喜愛的額外服務或產品功能,使其產品和服務優於競爭對手並有所不同,引導顧客加強對本企業的良好印象,使顧客達到滿意。最後爭取實現顧客的興奮型需求,為企業建立最忠實地客戶群。

最後再來談談雙因素理論

,原因是kano旨在討論滿意度,消費者的滿意度是取決於他們對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事前期待,與實際(感知)效果之間的比較後,使用者形成的開心或失望的感覺。

滿意度的二維模式是從

赫茨伯格(herzberg)的

雙因素理論

發展而來。赫茨伯格的理論認為,滿意和不滿意並非共存於單一的連續體中,而是截然分開的;該理論通過考察一群會計師和工程師的員工滿意度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發現日常工作中員工的滿意度分為兩種,一種是激勵因素,另一種稱為保健因素。激勵因素表示工作本身帶來的成就、認可和責任;保健因素指公司政策和管理、技術監督、薪水、工作條件以及人際關係等。當具備激勵因素時會增加員工的滿意,但是當缺乏時不會不滿意;而當具備保健因素時不會提高員工的滿意,但是當缺乏時,則會造成不滿。

總結 當我們理解了雙因素理論和kano模型後,就可以更容易的從使用者需要的角度來分析,哪些是客戶真正要的需求,哪些可以不要。

分析的方法也可以是群體決策,或者專家決策來達到最優選擇的目的。

KANO模型以及產品經理的素質模型

狩野模式 kano mode1 提出者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 受行為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啟發。基本內容 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顧客需求 基本型需求 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這三種需求根據績效指標分類就是基本因素 績效因素和激勵因素。基本型需求是顧客對企業提供的產品 服務因素的基本要求...

產品經理的職責有哪些?到底該做什麼?

產品經理通常被賦予管理及營銷特定的產品線,品牌或服務的責任。通常來講就是需要乙個負責人,乙個樞紐。這個概念在網際網路思維大行其道的現在,越來越被許多公司使用。但是它講的好像太過書面含義高大上,跟日常工作不太貼合。那很多人就有疑問了,產品經理究竟是幹啥的,有沒有明確的職能?其實在你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有所...

總結整理 資料分析對產品有什麼用

常言說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辦法總比問題多,但如果發現不了就無從改進,好在凡事物執行,總會留下痕跡,但在一般情況下,人眼是不容易直接觀察到的。資料分析,就是發現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對痕跡的追蹤 收集 處理清洗 分析,最後找出事物執行的規律和特點。具體到網際網路產品,通過有效的資料分析讓我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