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別人把握自己

2021-08-22 16:43:48 字數 4174 閱讀 5289

想謀求發展,就要去了解別人,以便更好的合作,更好的發揮人的優勢。不能一切隨意。 然而,美好的願望,很可能被別人的乙個態度,一句話就擊碎了。於是陷入到苦悶中。不能自拔。 要如何去了解別人,並且不會陷入此山中呢?

孔子說,你看乙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論語·為政》)這話什麼意思呢?

「視其所以」,從一開始你要看到他為什麼這麼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於他在做什麼,而在於他的動機是什麼。

中間「觀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經過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麼。

最終是「察其所安」,乙個人做一件事,什麼叫結束或者沒結束?不在於一件事情物理過程的終結,而在於他的心在這個結果上終於安頓了嗎?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猶未盡,他還要做;有些事情沒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說,雪夜訪戴,我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我到了朋友門前,我可以不敲門就走,因為我的心已經安了。

所以看乙個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發展過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頓。這就是給我們乙個起點,「視其所以」,再給我們乙個過程,「觀其所由」,最後給我們乙個終點,「察其所安」,那麼就會「人焉哉」,人還往什麼地方去藏起來呢?「」,就是藏匿的意思。

當你經過這樣乙個過程的分析,你說這個人還怎麼能藏起自己的真實面目呢?這個人的心你弄明白了。

有些人在遊藝場上玩兒,比如大家去學賽車,乙個開得特別快的新手,他已經遙遙領先。你問他為什麼把車開成這樣,他可能說我一直追求速度,我覺得還不夠快。其實他已經是第一了。

孔子不光告訴你「知人」很重要,他還告訴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靜止的一點上考察乙個人的言與行,不能斷章取義說誰說什麼話了,所以他是個什麼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而觀其行不單在於乙個結果,而在於乙個動態的過程。

孔子還有一句話,叫做: 「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你看乙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是不是乙個仁義的人。這就教給我們更進一步的方法,不僅要我們看每一件事的過程,還要去看看這個人的過錯何在。

人這一生,其路漫漫,孰能無過?真君子不是沒有過錯,而是能從他的過錯中洞察人心。有人是因為軟弱犯錯,有人是因為輕信犯錯,很多人的過錯是源自善良。

我們以前說過,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告訴他,你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以德報怨」不也是一種過錯嗎?

有很多人都是由於內心過於慈悲、柔軟,而超出了底線,所以屢屢被傷害。這也是一種過錯。從這種過錯中,你或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一種深刻的善良。

所以孔子說,「觀過」,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乙個仁義的人。這其實是乙個看人的方法。這種觀點很有意思,它可以超越時間,適用於不同的時代。

其實,人們面對過錯的時候,怎麼去觀察他們,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點,就是犯錯之後的態度。用孔子學生子貢的話說,君子不是不犯錯,但君子之過如同日月之食,太陽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陽再燦爛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潔也有月食。所以,「過也,人皆見之」,他錯就錯了,大家看得見,是明擺著的;「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改了之後他還好端端的,你還得仰望他。

所以,君子「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錯就錯了,別怕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錯了不改才叫過錯。這一點很重要,錯就錯了,馬上改。

第二點,真正的君子還有乙個特點,叫「不貳過」(《論語·雍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犯同樣的錯誤。人這一輩子是可以犯錯誤,但是犯錯誤也要有點品質,也要高階一點,我們不能屢屢犯同樣乙個錯誤。

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下可能有失誤,但是你要記住教訓,不要在同乙個地方再次跌倒。

觀察乙個人的過錯,難道不比觀察乙個人的成績要更深刻、更見人心嗎?

通過這些知人的方法,最後你考察出來的,可能是跟客觀世界所呈現出來的面目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們看,「知人」是為了什麼?知人就是為了用人。也就是說,知人以後你就能把他擺對地方。

真正的智慧型,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人,你都能夠看到他生命中的優點,跟自己形成互補,而你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優點「能使枉者直」,能夠使那些原本不太好的人有所改變。可以說,這是大智慧型。

那麼,這樣的智慧型由何而來呢?孔子還是教過我們一些方法的。他說,人的智慧型是可以學來的。實際上,有好多人不學,只是在那兒乙個勁地困惑,普通老百姓就是這樣。

孔子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論語·述而》)他說,有那種自己沒有多少知識,沒有大智慧型,卻憑空臆測的人,反正我不做這樣的事情。

孔子接著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他說,我無非就是多去聽,聽見好的我就跟著去學;我多去見,見到好的我就記下來。這樣,我就能夠不斷地長進了,儘管這樣的智慧型是次一等的智慧型。

為什麼孔子說這是次一等的智慧型?因為他認為人的智慧型的得來,其實有四個等級。第一等叫「生而知之者」,生來就有智慧型。第二等就是「學而知之者」,通過學習來了解智慧型。第三等是「困而學之」的人,就是遭遇困惑了,有麻煩才臨時應急想學。最次一等就是「困而不學」,就是已經遭遇困境還不學,那你當然只能認命了。孔子通過多聽多見來學習,顯然是第二等人。

所謂「生而知之者」,是指那種悟性特別好的人。如果說「學而知之者」是看見了什麼就能夠舉一反一,而「生而知之者」就是憑著他的悟性可以舉一反三,很多事情他無師自通,可以聯絡起來想,這個層次就很高了。但是,這種人很難見到。孔子是博學的人,但他也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學而知之者」。

真正有智慧型的人,雖然從外在因素來說是可以學的,但內心必須要有自己的醞釀。那麼,什麼是自己內心的醞釀呢?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境界。孔子能夠做到的境界非常難得,叫做「子絕四」,也就是他把四樣毛病在他這兒基本做到杜絕了。哪四樣呢?叫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什麼意思?第一是「毋意」,意是主觀臆斷,就是一件事情擺在那兒,沒有什麼真憑實據,拍腦袋一想就說它是怎麼回事。這樣的事孔子基本上不做。

第二是「毋必」,也就是說他沒有抱一種必然的期待,說一件事情必須按照我的思路去走,必然有個什麼結果。

第三是「毋固」,也就是說不固執己見,要真正尊重這個事情的規律,尊重它的變化,然後去找它的客觀走向,而不是固執於心。

第四是最難的,就是「毋我」。最後能夠讓自己達到乙個渾然忘我的境界,然後去真正完成對客觀事物的判斷。這容易嗎?非常不容易。

我們可能很迷惑,乙個人怎麼樣才能夠「毋我」呢?把心中那種特別自我的東西、令人困頓的東西也破除掉,容易嗎?

禪宗語錄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問答,這就是智者聽了就悠然心會的話。

乙個**去問高僧說,我怎麼才能夠得到解脫啊?這其實是我們很多人心裡的聲音。高僧只問了他一句話:是誰綁住了你?

這個**又問:何方才是真正的淨土啊?高僧又反問他:是誰汙染了你?

**又問: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涅啊?高僧問他:是誰把生死給了你?

我們想想,這樣的對話,其實就讓我們走到了生命的本初源頭上,變得超脫了。

如果有了外在的學習,又有了內心的徹悟,達到這種內外合一的時候,其實還要有一些現實的方法運用在我們的生活裡才行。

孔子給我們提示了這樣的方法。他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

孔子說,你說我算是乙個有智慧型的人嗎?我沒什麼大智慧型。有鄙夫,也就是有個大老粗,他來問我一些問題,我腦子的,所以我就回答不上來。沒有乙個人是全知全能的。但是孔子說,我有個方法,就是我遇到任何事會「叩其兩端而竭焉」。也就是說,一事當前,人要跳得出,不要沉浸在這個事情的過程中,糾纏於細節,而是要抓住這件事情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事情的解決,知道問題的真相。

凡事在你眼前,你就問問自己,最好能怎麼樣,最壞能怎麼樣?然後你才可以決定怎麼做。這叫「叩其兩端」,就是問它兩端的極值,然後來統觀全域性。

這裡要說到乙個有名的小故事。德國乙個小學的課堂上,有乙個小男孩特別淘氣,從來不認真聽講,老師實在太煩他了,為了讓他安靜一會兒,給他出了道題,隨口說:你坐在那兒算,一加

二、加三、加

四、加五、加六,一直加到一百,你去算吧,最後得多少?

老師轉身接著講課,沒過幾分鐘,這小男孩站起來了,說是五千零五十。老師大吃一驚,問你怎麼算出來的?那小孩說,一加一百是一百零一,二加九十九是一百零一,三加九十八還是一百零一,這樣兩頭加,加到中間,五十加五十一還是一百零一,那麼五十個一百零一不就是五千零五十嗎?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大數學家高斯。

小高斯用的這個方法,就是乙個特別簡單的叩其兩端的方法。

我們會碰到許多問題,關鍵在於要找到一種最簡便的解決方式。在生活裡,我們多容易按照既定的邏輯去走啊!我們能夠跳得出來嗎?只要我們問一問所謂最好和最壞的情況,也就跳出來了。

我們在這樣的思路上去解決問題,就不至於在細節的糾纏中耗費太多細膩的心思。

關於智慧型,每個人如何去徹悟,還是有方法可尋的。所以,以知識作為積澱,以智慧型作為我們努力提公升的境界,每乙個人循著自己的心往前走,都能夠找到他的意義,都能夠豐富他的人生。

自己靠自己自己把握自己

夠了,別墨跡了。為自己奮鬥吧。得了吧。都是為了自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硬是要把別人帶進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去分享去平等。那些硬是自己不承擔責任的年代,而以我是女生這麼做。那個我根本不想理會的年代。那些王先云報復我的年代,那些為了自己的年代。貪婪,慾望,自私,自我後悔。一切難以原諒。人的...

讓別人自己決定別人的生活

an optimist sees the rose a pessimist the thorn.樂觀的人看到玫瑰,悲觀的人只看到它的刺。在社會發展的程序中,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個人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人的一生影響最多的是他的朋友和親人。這種影響有利有害,可小可大 而且往往事務是兩方面的,你以為你在幫助...

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嚴謹,值得託付

我有乙個優點 愛笑 我也有乙個缺點 愛笑 小時候讀書少,看到一句話就記住了,笑容是美麗的。小時候很少有人誇獎自己,別人誇自己笑的好看,就記住了一輩子。所以現在就造就了我這樣的性格,這個性格有優勢,也有劣勢,就像所有事情都有雙面性。笑容就像自己的精力,我不是觀音,也不是救世主,我也救不了所有人。就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