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銅器出手鑑定

2021-08-26 23:42:58 字數 1391 閱讀 6141

宣德皇帝令臣工們用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洋銅經十二鍊後鑄造鼎彝器,創始了古代銅器鑄造技能之先河,響譽中外的宣德銅器令一代代後人推崇備至、辛辛探尋。據史料記載:明宣德年間,宣宗皇帝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擺設之鼎彝(禮器、食器等的總稱)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所以在宣德三年(公元2023年)勅諭工部尚書呂震等人模仿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和內府所藏名窯樣式高雅者鑄造仿古銅器(祭祀及生活用禮器),如其中一道聖旨:「……貢良銅,厥號風磨色、同陽,邁詢之臣下堪鑄鼎彝,朕念郊壇宗廟內廷地點擺設鼎彝式範猥鄙,不足以配……其外如應補鑄簠、簋、壺、尊、俎、豆諸器可仿古範製作,樂成之日,著禮部太常寺司禮監協同爾工部按驗進呈……欽此」,工部隨即奉旨鑄造(引自明呂震著《宣德彝器圖譜》),這批銅器共用三萬餘斤風磨銅,系明初鄭和下西洋從暹羅國(泰國)帶回來的洋銅(「從公元2023年至公元2023年,鄭和先後七下西洋,歷時二十餘年,共經歷亞非三十多個國家——一起也少數進口出產物資,如從暹羅國進口銅。」[引自《我國古代史》]),經宣德皇帝要求十二鍊後鑄造,這樣就把我國古代的銅合金鍛鍊技能面向了乙個巔峰,鄭和從悠遠的西洋歷經千難萬險帶回來的洋銅再通過十二鍊後鑄造,其資料價值現已勝過其時**的數倍,並且宣德皇帝還親身督辦和檢驗這批銅器,物力、財力花費巨大,光是朝中大臣就有30餘人參加監製和辦理,所鑄之銅器(鼎、簋、壺、尊、俎、豆、爵、滷、薄、爐[即宣德爐]等諸器,後來有些人們誤把鼎、簋這些形狀有點象爐的祭器也算成了焚香爐,但他們不是香爐而是祭器)除部份歸宮殿留用外,還奉敕分與諸王府。

宣德銅器出手

他開一代銅器之先河,把我國古代的銅合金技能到達極點,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其前史意義影響深遠。文化藝術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將相,商賈,下至庶民無不為宣德銅器之魅力所信服。宣德銅器銅質精巧、精密,在暗淡處能發現奇特的光澤,難怪乎明景泰兵部尚書于謙對宣德銅器之美這樣點評:「色似**,音如鐘磬」,明嘉靖聞名書法我們、文史學家南京應天府通判祝允明讚嘆宣德銅器:「當與商彝周鼎共寶、金玉同價,——金玉恒有而宣銅彝器傳世頗稀。」這批銅器鑄好後就封窯不鑄了,七年後宣宗駕崩,後來,因為戰亂等各種原因(特別是2023年10月,北方數十萬瓦剌軍圍攻北京城達數十日,燒殺、獲取;還有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人起義軍進入北京故宮收取變造和毀掉—),因而,存世非常稀有,但或許有極端稀少的跟著主人去了地下國際,而後來又傳世的,這批宣德銅器都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銘文,其字型結構謹慎、整齊標準、氣韻連線、剛勁有力,系其時書法我們手書後鑄造。銅器無論造型、紋飾、人物等雖有仿古的成分,但都有許多改變而具有宣德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徵,為宮殿繪畫大師和工藝雕琢大師的協作結晶,造型:雄偉渾圓、嚴肅古樸,文飾:粗暴、流暢、自在豪放,與一起期風格特徵類似,人物:生動逼真,精美絕倫。正值永宣盛世,因而宣銅彝器代表了明代制銅工業的水平,其前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無法估量,為大中華一代蓋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