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經濟 移動互聯時代的生存哲學》讀書筆記

2021-09-02 15:43:28 字數 3346 閱讀 7679

所謂社群經濟,就是如何利用社群產生生產力。何謂社群?按照勒維斯的觀點,每個人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結。「乙個成功的營銷必須迎合我們心靈深處的那種農業時代的部落意識。」

如果組織進行社群化的話,必須要產生乙個結果以表示其合法性:資源會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

社群經濟不是粉絲經濟

首先,要區分社群和集體。社群也即社群,強調個體活躍度和個人意願與整體的協作。集體則是鐵板一塊,強調服從和犧牲。所以,我們應該拋棄「集體主義」的思維。否則,我們無法觀察網路社群的很多現象。

其次,粉絲經濟不是社群經濟。小公尺強調自己是「粉絲經濟」,而「粉絲經濟」今日的玩法,其本質是主流化策略,這是和社群經濟不吻合的。如果說社群強調的是情感歸宿和價值認同的話,它應該是有邊界的,社群過大,情感**的可能性就越大(宗教除外)。

我們可以簡單想象一下線下的社群,或者社群。在其中,人與人的橫向溝通更為重要。而在「粉絲經濟」中,起碼在小公尺模式中,它們的向心力過強。「網際網路思維」的過度庸俗化帶來的是摻水的價值觀,其情感紐帶不牢靠。

社群的管理者應該行使物業職能或者bbs版主職能,而不是扮演「領袖」。這也是鑑別社群的乙個著眼點。一旦領袖出現,就會出現朋黨現象。所謂群而不黨,正是此意。

在社群經濟中存在「雙重產品」的現象。社群管理者對社群兜售產品,其次,社群本身也是乙個產品,被管理者向外兜售。比如,羅振宇向社群售賣會員資格,他又將社群影響力作為對外界的議價能力,也就是他所謂的「佔便宜的能力」。

賬號體系有多種形式,貨幣化的賬號體系是一種,還有一種應該是情感化的賬號體系。所謂社群的人格化,就是讓社群內產生溫度的意思。乙個小區裡,人與人彼此不熟悉,見面連個話都不說,算什麼社群呢?但是,這個小區裡很可能會有乙個以「遛狗」為中介的mini(小型)社群。開始的時候,大家只是在遛狗的時間才聚在一起,狗狗們自行玩耍,主人們湊在一起閒談。談著談著,彼此間就建立了信任關係。只有信任來臨的時候,溫度才會存在。

這個時候,每條狗就是乙個賬號。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單點建立起來的信任社群很多。因為信任,大家才會放心在彼此間交流除了狗以外的事情。此時,科斯說的**發現成本就會降得很低,甚至趨於零。這就是說,社群的資源配置方式很可能不是以市場方式進行的,或者說會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社群內成員之間的橫向溝通最重要。當然,很多人可能會以為社群就是「圈子」。如果按照賬號、橫向溝通、信任、自裂變這幾個標準來看,把社群當成圈子也無可厚非。唯一的區別是,社群是乙個商業模式,最終目的是產生乙個統一的交易模式。而圈子更注重個人利益交換,或者情感寄託。圈子是可以被做成社群的。

在網際網路上不存在真正的封閉社群。當使用者的遷徙成本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候,他是具有自主性的。同時,網際網路思維很重要的一點是「比價機制」。把使用者關心的產品或服務的部件**透明化之後,使用者可以很容易知道彼此的**如何。

對組織社群化的想象

以海爾為代表的傳統企業在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組織變革,目標是把僵化的組織網路化。那麼,網路化會是最終的模型嗎?

在組織進行網路化的同時,也許存在乙個「平行組織」,我們稱之為社群型組織,類似於二次元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是以知識為導向的。

社群的核心是「情感」,但對於企業來說,「情感」是乙個與使用者進行價值對接的介面,它並不能反映出企業作為乙個有機體時,內部細胞之間的關聯度,畢竟「情感」往往是脆弱的。

海爾目前進行的組織變革是先把堅固的金字塔打碎,成為網狀,以節點帶動組織邊界的延展伸縮。但是,單一的節點是否可以真的完成資源快速配置呢?過於依賴節點可能存在兩點問題。

第一,節點的活躍能力直接決定了網狀組織的創新活力。在把個人等同於節點的前提下,會對節點的活躍度要求過高,畢竟人的能力是有邊界的。強能力的人,能找到強資源,但千萬不要忽略尋找這個強能力的人的成本。用科斯的理論來說,發現機制本身就會帶來成本。

第二,節點的行為來自母體發出的訊號,如果這個訊號並不能帶來更有效的創新價值的話,節點就會做大量無用功。這很像張瑞敏談到的,在錯誤的領導下做正確的事。

這個時候,社群就顯得尤為必要。我們對組織內社群的定義是:在乙個知識型組織內,自行聚合的、以知識圖譜和價值觀為索引的虛擬組織。也就是說,「知識」就是社群的座標系。在現實的經營單位之外,存在乙個虛擬的,也可以說是「超文字」的組織。人們按照組織設定的「標籤」進行自動聚合,就像web2。0的網路社群一樣。

組織的創新最終要落實到產品的創新中。野中鬱次郎認為,產品的創新分兩種:產品概念的創新和功能的創新。產品概念是抓住使用者對某種產品的基本價值,它對顧客來講,是「產品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walkman的出現,就改變了使用者評估產品的維度。音質不再重要,便攜才重要。

而功能性創新,涉及的是產品的內部元素和模組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就像克里斯滕森說的突破性創新,是限於技術對於產品的改造而言。

這也是我們認為野中鬱次郎比克里斯滕森更加高明的地方。野中鬱次郎把創新放在了「知識」的環境而不是「產品」的環境中,這樣的視野更加開闊。

功能性創新處於兩個知識維度之內,乙個是know-why,乙個是know-how,即原理和整合兩個層面。而真正滿足使用者價值需要的是know-what,即告訴使用者,產品是什麼,使用者用以評價產品的維度是什麼。

組織要做的就是如何激發員工的「know-what」,野中認為產品系統本身具有多樣性,這是由視角決定的。不同的視角,不同的面孔。「面孔」即產品差異化的重要程度。

根據不同的視角,組織可以針對某一款產品有幾個不同的小組,成員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闡釋「know-what」,也就是定義產品。定義產品其實就是在不同的維度裡發現使用者價值。

小組的核心是大家在使用者價值觀上的彼此認同,比如「我們要做乙個能分享快樂的小家電」,從而將不同領域裡的知識不斷貢獻出來,形成乙個知識轉換的「場」。

在小組裡,沒有絕對的權威,僅僅是由乙個發起人在進行知識梳理和交流服務。比如制定談話規則、總結談話內容、設計場景、強化價值觀等等。

這類小組就是企業內的理想社群。社群並非乙個經營核算單位,而是乙個虛擬組織。大家的聚合不以市場為導向,而是以個人的知識趣味為導向。如果企業是乙個平台的話,那麼各個社群就是帶有知識標籤的平台小站。

以重新發現冰箱價值為基點,就可以有幾個社群。「冰箱是保鮮盒」、「冰箱是孩子對於極地的想象」、「冰箱是菜籃子的終端」等,這幾個概念代表了幾種使用者價值,也可以說是「冰箱」這個母標籤下的子標籤,員工可以根據這些標籤,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知識能力進行分類聚合,社群自然形成。

社群作為一種超文字組織,其實是在充分發揮企業平台非市場屬性的另一面:做知識的聚合平台。對比前文說的節點能力兩大缺陷,社群的價值在於:社群可以取代個人作為資源節點;節點收到的母體訊號不再是單一的。雖然母體發出的訊號是和使用者充分互動之後的結果,但使用者並不是總能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這種互動有很多時候是在錯誤方向上的。社群作為乙個很好的補充形式,可以提供全新的組織視角。

另一方面,組織平台要承擔小組運營的成本。標籤過於密集,會導致資源浪費。這個時候,組織就要發揮平台管理者的角色,對標籤的設定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控制資源的浪費。

概念可以發散,但是在聚集成社群的時候,要有乙個自發篩選的機制,讓社群的數量和質量可控。可以對社群進行分層,大社群之下有小社群,小社群之下有微社群,這樣既能保證人人可參與,又能保證不造成過大的資源浪費。

體驗經濟 網際網路生存的秘密

文 沈勇 作者以四個網際網路創新的小故事詮釋了做網際網路產品的秘訣 多想想怎樣才能讓產品有趣。下面四個小故事,能幫你一窺網際網路生存的小秘密。故事一 早起的紅娘 某位朋友,在2000 年就開始投身網際網路創業。有一天,他發現每個城市往往存在多家婚介所,通過收取會員費來盈利,日子過得非常滋潤,而每個老...

移動網際網路 3G時代的「新寵」

2011年移動網際網路將超越傳統網際網路 自從3g牌照發放以來,業內人士非常看好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業界 大腕 更是動作頻繁。對此,資深網際網路專家劉興亮表示,根據工業和資訊化部的統計資料,截至2008年11月,我國手機使用者數達到6.3384億。單純從數學推導來看,2009 2011年還能夠保證每...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型產業

我叫吳玲玲,從記事開始就感覺和別人不一樣,身上有股怪怪的味道,最初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那個時候小,不懂事整天跟個瘋丫頭似得。等我到18歲之後才知道這叫狐臭。然而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從心底傷到了我,從此之後我就想徹底的改變 還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我們這個年級的要並班 5個班並成4個班 老師分配座位的時候發現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