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還是發散

2021-09-04 16:12:17 字數 1895 閱讀 5506

首先,產品名稱混亂。

和iphone、ipad、ipod、itunes產品線不同,蘋果手錶選擇了和mac系列類似的命名方式。mac系列,包含了macbook、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mac pro、mac mini等系列產品,確實已經很複雜了,但是還不至於引起太多混亂。

其次,產品款式繁多。

三種款式。分別是標準版、運動版、定製版。

兩種大小。每一種款式都有兩種大小,分別是38公釐、42公釐。

38款搭配。結合款式、大小、錶帶和顏色,蘋果中文官網給出了38款產品。其中標準版20款,運動版10款,定製版8款。如果算上每種錶帶的三種尺寸選擇,使用者的選擇就更多了。

款式繁多,不光顧客迷惑,售貨員也迷惑。在專賣店裡,親見一位售貨員,實在沒法一一解釋種種款式之間的差異,直接告訴身邊簇擁的諮詢者:其他沒區別,就是錶帶不一樣。這個看似不靠譜的解釋,其實很到位,抓住了顧客眼中蘋果手錶的最大特點:炫的不是手錶,而是錶帶。

這次新品發布,最開心的估計是蘋果的設計團隊,充分滿足了設計師的錶帶設計慾望。

最後,產品**詭異。

最便宜的運動款2588元,最貴的定製款126800元,相差近50倍。兩者的差距,不在手錶內部的配置和功能上,在於表殼和表帶上。

對於「電子錶」這種更新快速的時尚產品來說,蘋果手錶的定價策略,很詭異,也很任性。有**報道,**昂貴的**定製版,訂單不到1%,人多錢多的中國佔大頭。

這次蘋果手錶的定位,明顯違背了「聚焦原則」。提供這麼多款式,想通吃高中低三端市場,可以說「發散」到了極致。但是,這種策略蘋果不是第一次採用了,比如ipad、iphone,蘋果都在嘗試多元化,為使用者提供更多選擇。發散,並沒有給蘋果帶來現實的惡果,蘋果的營收和股價持續飆公升。

蘋果在發散,緊跟蘋果的小公尺,也在快速發散中。

雖然雷軍在多個場合說過,小公尺的核心產品線只有手機(平板)、電視(盒子)、路由器,雖然這已經不少了,但是大多數消費者,還是把打著「小公尺」旗號的手環、淨化器、插座、以及傳說中的網際網路裝修,都算在雷布斯名下。

品牌,不是商家自己說了算,而是消費者說了算。在消費者的心智中,小公尺是發散的,那就是發散的。

蘋果和小公尺,在發散中快樂地生活著。那麼,聚焦原則,是否已經過時了呢。

簡單粗狂的聚焦原則,確實過時了。很難根據企業做什麼、不做什麼,來簡單地界定企業是發散,還是聚焦。蘋果的產品線很長了,砍掉一半的產品,也說不上聚焦。和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黑莓等等相比,甚至可以給蘋果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籤,但是,發散的蘋果,輕鬆乾掉了聚焦的對手。

原始聚焦原則為什麼會過時,因為太關注商家自己了。誤以為,商家自己聚焦,就是聚焦;商家自己發散,就是發散。實際上,聚焦原則需要關注的,不是商家自己,而是消費者。消費者認為聚焦,就是聚焦;消費者認為發散,就是發散。

比如蘋果,消費者心目中的蘋果產品,是時尚新潮、設計精美、做工精良的代名詞。蘋果推出的電腦、手機、平板,都符合人們心目中的蘋果產品形象。設想一下,如果蘋果推出的手錶、相機、汽車等等產品,一如既往地時尚新潮、設計精美,完全延續了人們心目中的蘋果產品形象,那麼新產品的加入,就不是發散,而是聚焦,是再次強化了消費者心智中的蘋果品牌形象。

封閉,是蘋果帝國強大的基礎和秘密。osx、ios的封閉,當然,還有osx、ios的卓越,保證了蘋果產品體系的聚焦。拒絕第三方廠商的隨意進入,也從根本上杜絕了蘋果產品的發散。

聚焦,是在消費者的心智中聚焦。產品和服務,如果不斷地刺激消費者,不斷地強化消費者心智中的同一種認知,這樣的產品和服務,就符合聚焦原則。至於產品的種類、服務的內容,本身是否在變化,並不重要。在網際網路時代,產品和服務不變化,更有可能違背聚焦原則。

能否在消費者心智中聚焦,成與敗的關鍵。

是聚焦,還是多元化

什麼是企業的多元化經營,最簡單的理解,多元化就是用新的產品去開拓新的市場。古往今來,多元化一直是企業很難抵擋的最大 聚焦的好處顯而易見。里斯說,強大無匹的太陽,光芒照耀萬千世界,但是帶上一頂小小的遮陽帽,就不會被陽光灼傷。而醫院裡聚集一束雷射,只需要消耗幾瓦的電力,就能切除人體的腫瘤。因此,聚焦公司...

發散思維淺說

在策劃乙個系統的時候,我們往往發現人類對縝密思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身也是若干簡單而成熟的技術組成的系統,總要不斷的修正,再想想,再看看,再研究研究,在比較比較,再參詳參詳,再考慮考慮 大俠並非自詡什麼邏輯學專家,這裡只是簡單對發散思維做一些淺述,希望對新手和即將步入大學的弟妹們有個好的啟蒙 對於嚴...

面試發散思維

今天是個不順暢的一天!早上出門時,公交做錯了,半途轉了另外乙個去公司的公交,結果還是反方向的,等我發現這個問題時,感覺再去上班時間很晚了,於是決定請個假約了個面試。每年抽空面試個兩三家,我覺得是有必要的,提公升下認知,補充下缺點。當然要以大幅度提高工資為目標。前面整體還順利,回答過程中結合re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