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體系來看,目前的計算機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智慧型

2021-09-20 14:07:57 字數 3024 閱讀 6696

如何才能讓人工智慧更進一步走向人腦智慧型?之前我們對智慧型的研究又缺失了什麼以至於計算機實現的智慧型與人腦的智慧型之間存在越不過去的坎?

首先有幾個問題。

人工智慧成為專門的學科誕生以來,經歷了幾次起落,在人們的期望和失望中擺動。即便目前在計算機、機械人中取得了許多成就,也還是顯得不盡人意。業內很多人都能感覺到目前的人工智慧離人類大腦的智慧型仍有較大差距,高等智慧型的提出就有這方面的因素。但究竟如何才能讓人工智慧更進一步走向人腦智慧型?還有,之前我們對智慧型的研究缺失了什麼以至於計算機實現的智慧型與人腦的智慧型之間存在越不過去的坎?

對智慧型的研究一直都以人類大腦的智慧型為範本。但大腦及神經系統只是生物演化中形成一種資訊系統而已,還有沒有其他種類的資訊系統可以作為研究物件。如果有,在這些資訊系統會有哪些異同?

目前人們對於智慧型的定義有很多種說法,會思考、有意識、理智、智慧型、像人那樣行動等等,都歸屬於描述性表述。會不會有一種更簡單的,更直觀的,觸及到本質的定義呢?

下面闡述一**系論中關於資訊系統和智慧型的觀點。

在體系論中,細胞為一級生物體系,動物、植物、真菌為二級生物體系,人類社會為第**生物體系。其中第一級和第二級是緊緻實體,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細胞(體)、動物(體)、植物(體);第**生物體系是離散型物質體系,非緊緻實體。一級生物體系細胞作為基本單元組成了二級生物體系,二級生物體系中的人作為基本單元組成了第**生物體系。

一級生物體系的資訊系統以dna為主,二級生物體系的資訊系統為神經系統,其中以大腦為主,第**生物體系的資訊系統為社會資訊系統,包含了社會中人的頭腦、書籍、計算機、手機、網際網路等。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在自然演化形成的資訊系統中,除了大腦,還有dna和社會資訊系統。社會資訊系統中又以人的大腦為核心,因此我們可以先以dna、大腦-神經系統和計算機這三種典型的資訊系統為物件進行研究。

對dna主導下的細胞和大腦-神經系統主導下的人的行為表現進行觀察、分析,dna和大腦-神經系統不僅僅有感知引起的行為,還會有自發的、主動的行為。比如大腦內突然湧現出的想法、突然萌生的要去**做什麼的意願。可見dna和大腦神經系統有自主能力,能夠自發地形成資訊活動,產生自主行為,它們都是自主資訊系統。

在演化方面,dna可以由突變產生新的資訊概念,推動演化;大腦可以通過思考、靈感形成新的資訊概念,實現資訊演化。它們都有自主演化能力。dna中新資訊概念產生的速率要小於大腦靈感的產生速率,而且大腦靈感可以有很強方向性,產生之後可以通過思考進行檢驗、處理,篩選出結果,大腦相比dna有很強的資訊處理能力。因此二級資訊系統大腦-神經系統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力是高於一級資訊系統dna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力的,另外通過對比我們也可以發現,第**資訊系統即社會資訊系統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力也高於大腦-神經系統的。總結可知,一、二、**資訊系統都是自主資訊系統,都具備自主演化能力,它們的演化活性和資訊處理能是逐級提高的。

再看看人類製造出來的資訊系統——計算機,目前它只能在程式設計後按人的指令產生資訊活動,或者通過外界的感應形成活動,無法像人和細胞那樣自發地形成資訊活動。雖然有些機械人擁有自行能力,但還是基於感知-行動或者人的指令產生的,它的資訊活動仍然不是自發形成。目前的計算機只是實現了半自主資訊活動能力,只能算是半自主資訊系統。在演化方面,計算機中的新資訊概念是由人輸入形成的,它的演化是在人的輔助下的演化,和自主演化有本質的區別。

根據對dna、大腦、計算機的觀察和分析,我在體系論中提出了偶發信令、可控信令、信令協調控制機制和資訊概念的觀點。dna和大腦都可以形成偶發信令,然後偶發信令在信令控制機制的協調下引發一系列可控信令,形成資訊活動,即自主資訊活動。計算機本身無法產生偶發信令,只能由外界引發起始信令後,在信令控制機制的協調下產生一系列可控信令,形成資訊活動,即半自主資訊活動。dna可以由突變形成新資訊概念——新基因,實現自主演化。大腦可以由偶發信令形成新的資訊概念,實現自主演化。而計算機還形成不了偶發信令,也沒有突變,無法形成自主演化,只能在人的作用下實現公升級、演化。

自然界中,正是突發、偶發事件引起的一系列變化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和演變。資訊系統的出現使這些突發、偶發事件及連鎖變化更可靠了。在dna中,有偶發信令、突變來形成自主資訊活動,產生新資訊概念,推動演化;在大腦中,有偶發信令來形成自主資訊活動,產生新資訊概念,推動演化;在社會資訊系統中,有大腦的偶發信令來形成自主資訊活動,產生新資訊概念,推動演化。

目前的計算機與人腦的差距就在於無法產生偶發信令,也形成不了新資訊概念,所以無法產生自主資訊活動,無法實現自主演化。現在計算機實現的智慧型可以在特定情景中達到很好的預期效果,而在情景改變後就變得極其笨拙了,更不要說適應更為廣泛的情景了。然而人就不一樣,到了新環境後經過學習思考可以很好地適應新環境。可見,計算機、人工智慧若想要達到大腦那樣的智慧型,必須能夠產生偶發信令,形成新資訊概念,實現自主演化。計算機的普適性應該通過提高其自主演化活性來實現。

通過以上對資訊系統的分析,我們提出了新的關於智慧型的定義,即偶發信令形成新資訊概念的能力為智慧型。這樣我們會認識到計算機和dna都沒有智慧型,只有大腦-神經系統和社會資訊系統擁有智慧型。目前計算機實現的只是功能上的類智慧型,達到一定程度地智慧型化,距真正的智慧型似乎還很遙遠。雖然如此,計算機僅是類智慧型的半自主資訊系統,就已經使人類社會產生了跨越式的改變,那麼可以預見真正人工智慧實現的時候,必定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備註:體系論是乙個全新的理論,它將人類社會也歸為乙個生物體系,進而劃分出細胞(一級生物體系)、動植物(二級生物體系)、人類社會(**生物體系)三個生物級別,並對各級別生物體系的演化以及資訊系統進行分析,發現了許多有意思的東西,對目前解決生物分類、演化、大腦意識、智慧型、經濟、哲學等相關領域的一些問題會有很大啟發。

2017-01-11 11:08

譚少鋒

生物體中的量子機制 嗅覺的振動理論

人們很早就從經驗推知,氣味是人的嗅覺對不同化學物質的反應。我們只能聞到小分子的有氣味的化學物質,它們常是氣態或者有較強的揮發性。但人的嗅覺機制至今是乙個沒有完全解開的迷。嗅覺這個人類並不十分發達,而又並非至關重要的感觀,竟佔據了人全部基因的 3 來形成,所有其他系統中,只有龐大而不可或缺的免疫系統才...

從「資訊整合整合」來分析OA系統的技術體系

在整個組織管理過程中,我們通過oa軟體系統來完成這部分的支撐工作,那麼對於oa系統軟體又是如何達到的呢,這裡我們重點闡述兩方面的技術支撐體系,一方面是其中流程血脈論為基礎的工作流引擎,二是能打通與其他業務系統的資訊整合整合。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企業級的資訊整合整合。在目前的組織體系資源中,歸納起來其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