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Docker 的流行談雲計算的走向

2021-09-23 06:46:02 字數 3689 閱讀 2276

docker最近很火,有人認為docker的出現對paas服務產生巨大的影響,甚至會讓雲計算發生質的飛躍。然而,當今雲計算的發展瓶頸並非完全集中在技術層面,對雲計算的普遍認知,從「集中部署、分散服務」向「移動互聯、資料驅動」轉變,或許是乙個新的突破點。

docker出現了,這對雲計算自然是乙個很大的善事。

現階段的雲服務,在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層面基本已經非常成熟了。人們可以方便地從雲端獲取一台機器,基本達到了「按需獲取、按量計費、彈性擴充套件」的目標,以及像使用水電一般使用計算資源的標準。

然而,在雲端paas(平台即服務)層面,狀態卻一直不理想。人們只能在雲端直接獲得資料庫例項這類產品級的paas服務。而對於乙個企圖將it系統整體遷移到雲端的組織來說,其日常的開發、測試、部署、運維等活動,現在除了機器位於雲中之外,並沒有得到顯著地改善。

也就是說,雲計算在paas層面,並沒有提供使用者按需獲取服務,以及像使用「水電」般使用服務的能力;同時,傳統的虛擬化技術,旨在提供完整的作業系統,對資源的分配並未提供最優的解決方案,利用率並不充分,遠遠未能達到雲計算需要充分利用資源對外提供服務的要求。

但在這樣的局面下,docker出現了。它以位於作業系統之上的輕量級虛擬化方案,以及類似於版本管理的映像管理模式,很好地解決了上面提到的問題,從而使雲服務的提供者有能力提供真正達到雲計算標準的paas服務。從這一層面來講,docker的出現,真可謂是助雲「善事之神器」!它無疑對現階段雲計算的服務能力從iaas向paas層級的提公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docker到底推動了什麼?

docker無疑是優秀的,對雲計算發展的貢獻毋庸置疑。然而,對那些「docker出現將使雲計算發生質的飛躍」的說法,筆者卻想表達一些不同的看法。

這兩年,雲計算的概念與商業實踐都發展得飛快。雲計算從概念上不再像前幾年那樣充滿爭論和歧義,業界幾乎都形成了統一的認識;商業實踐方面,各種公有雲與私有雲服務商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在宣傳層面對傳統it形成了顛覆之勢,大有一吞天下it的氣魄。雖然雲計算目前在各組織的it體系中的實際佔比其實還很小,但鑑於這種強大氣場,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雲計算將是未來it發展的統一趨勢。

然而,仔細觀察的話,你就會發現,在雲計算的強大氣場背後,卻隱藏著乙個事實——無論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其攻城略地的速度並非想象中那樣迅速,甚至是很慢很慢。大多數人將這個事實的原因歸結為根深蒂固的「觀念問題」,而筆者認為不盡然。很顯然,雲計算的擴張與發展一直是有較大瓶頸予以制約。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雲的技術手段還不夠強大。docker的出現則在雲端的paas層注入了強大的力量,因此docker無疑會推動雲計算突破瓶頸、快速發展。

然而,阻礙雲計算縱深發展的瓶頸絕不僅僅侷限在技術層面。傳統意義上對雲計算「以集中資源採用分布式虛擬化方式提供分散服務」的理解值得重新審視。而人們現階段對雲的理解還不足夠成熟或者說並不完全準確,我們對於docker在現實環境的作用還需要從新的維度進行理解。

首先,讓我們再來複習一下得到廣泛認同的雲計算概念。這兩年,人們似乎對雲計算的本質涵義已經沒有什麼爭議了,大家都理解到雲計算的目標是讓it資源如水電一般使用,開關自如,按量計費。這毫無疑問是雲計算的本質精神。

然而,在如何實現這一本質精神的方**上,筆者卻持不同的看法。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人都認同:雲計算的目標應該是通過集中部署的資源(當然也包括集中部署的分布式資源),採用虛擬化的方式,提供從物理設施、平台到軟體各個層級的分布式服務來實現。

而無論是公有雲還是私有雲,無非是服務的範圍有所不同,其技術本質都是「集中部署,分散服務」。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人對此產生懷疑。不知不覺間,這種以「集中部署,分散服務」為主體實現方案的「公有雲+私有雲」混合模式在未來將一統天下的說法似乎已經成為真理,業界少有人去質疑。

但是,仔細分析的話,並沒有發現有誰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對此觀點進行證明。現階段,並沒有科學的證據嚴格證明「集中部署,分散服務」模式就是實現「將it資源如水電提供」的唯一方案。而這種觀點的支持者們,絕大多數也都是「人云亦云」而已。那麼,從科學的嚴謹角度來講,這個結論是可以被質疑的。

再回到docker這個具體技術手段來說,它其實與人們理解的雲計算之間也不見得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嚴格來講,即使是不採用雲計算模式,docker也一樣能對企業日常的it活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如果說docker對計算資源的利用率與it相關活動的便利性在平台層面帶來了巨大的價值,則毫無問題。但如果說它將使雲計算發生質的飛躍,確實值得商榷。

而要解決雲計算現階段的發展瓶頸,也絕非改變「觀念」那麼簡單。我們應該暫時放下docker這樣的具體技術手段進步,追根溯源,從雲計算最核心、最本質的需求出發,重新**和分析。

雲的現狀:神尤未具

假如我們認同雲計算是未來數字社會it運營的主體模式,那麼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到底什麼才是雲計算的「神」?

現階段,人們已經普遍接受「雲計算就是一種在對集中資源虛擬化基礎上,對外提供分散服務的it運營模式」。目前的公有雲服務商、企業私有雲建設,大概都是採納了這個思路。人們大致認為,雲計算更多的是一種商業模式,而不是一種技術。如果是這樣的話,雲計算之所以能夠實現「減少成本、讓企業甩掉基礎設施運維包袱、將精力集中在其業務上」這些優勢,仔細想來,其本質思路無非還是人類從自給自足小農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所採取的那一套——專事專幹。

也就是說,將過去每個家庭都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質的事情,集中起來由專業化的工廠完成。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以前是每家都要種地,每家有磨麵機磨麵,現在是農場集中播收,工廠集中磨麵。同樣,在雲計算模式中,以前是各個企業或部門都擁有自己的it基礎設施,現在是雲服務商或者企業統一提供it基礎設施。

我們想要問的是,難道這就是被我們稱作「會顛覆未來數字社會運營模式」的雲計算精神之所在嗎?其偉大的創新又在**呢?若不是模式創新,在技術上又有什麼呢?分布式?虛擬化?似乎也不是什麼偉大的創新!如果我們認同乙個有顛覆性的偉大事物之「神」必須在思想、模式與技術上都有不凡創新的話,那麼這個偉大的新事物之「神」究竟是什麼?

筆者更加認同關於將雲計算解釋為「使用it就如使用水電一般」的說法。而目前採用虛擬化將集中資源分割使用的普遍做法,只不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之一而已。兩者之間並不對等。未來,當人們使用it基礎設施時,就像開啟水龍頭、開啟開關一樣方便。按需獲取、按量計費,這才是雲計算的本質精神所在。從這個角度來講,目前業界雲計算的狀態,無論是從業務上,還是從技術上,都還屬於「神尤未具」的狀態。在業務模式上就是集中資源通過網路提供分散服務,從技術上講就是虛擬化與x86集群,這些就是現階段雲計算所擁有的全部,還並沒有觸及到雲計算目標的核心要素。

雲計算之「神」的實現關鍵是什麼?還是要從網際網路模式對人類生活,以及各行各業運營方式的變革性影響的角度來考慮。從基礎設施和平台的角度來看(即通常說的iaas與paas,也是目前雲計算能提供的最常見服務),既然在未來,網路互聯已經越來越不是效能瓶頸了,那麼idc部署是否「集中」似乎沒有什麼道理是必須的。最本質的需求應該是全世界的it資源(無論其部署在**)都有機會為某個單體的請求服務。

而從saas的角度(該層級的雲計算其實還很不成熟)來看,現有軟體的多租戶改造並不是未來的關鍵所在。在未來移動互聯的數位化社會,我們現階段所看到的企業與個人軟體(例如crm、erp,以及各種工具等),其無論是產品精神,還是從功能設計、使用模式上,都會有較大的改變。而其中,隨時隨地的移動互聯與資料驅動,可能會是雲計算軟體服務設計的關鍵所在。

再回到我們前文所討論的docker,可以說,雖然雲計算的工具與技術層面有很多令人驚喜的成績出現,但目前為止,我們可能還沒有抓住雲計算支援未來社會it運營的本質與關鍵。業界對雲計算的普遍認知,從「集中部署、分散服務」逐步向「移動互聯、資料驅動」轉變,或許是乙個新的突破點。

從雲洩露事件談雲資料庫的攻防之道

企業自建一套it系統,需要投資機房 裝置和軟硬體,建設週期長,再加上運維的成本,這給企業造成很大負擔和浪費。公有雲的出現,企業可以租用 商提供的計算資源開發他們自己的應用程式,並支付他們實際使用的計算資源即可,這樣極大程度的降低了企業成本 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而公有雲存在的資料安全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

從執行環境來看雲計算的特徵

突然發現,很多公司一夜之間變戲法似的迅速的推出了自己基於雲的業務系統 比如儲存雲,或者基於雲環境的資料倉儲等。似乎凡是冠以雲的名義的系統便更有技術含量,能狠狠的吹噓一番,賺足眼球。但是什麼才叫真正的雲呢,它和傳統的集群系統有何差別呢?因為雲的定義目前可謂是眾說紛紜,未有定論 從而任你如何標榜大概都無...

從資源取用的角度理解雲計算

從資源取用的角度理解雲計算 從資源取用的角度理解雲計算,主要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解讀,具體如下 硬體和軟體都是資源,通過網路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在雲計算中,資源已經不限定在諸如處理器機時 網路頻寬等物理範疇,而是擴充套件到了軟體平台 web服務和應用程式的軟體範疇。傳統模式下自給自足的it運用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