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生的不同階段 叔本華

2021-10-01 08:38:56 字數 3104 閱讀 1405

青春時代有許多優勢,卻也有躁動不安和阻扼幸福的東西。年青人不顧一切地追尋幸福,是因為堅信這樣乙個假設:在其生命中幸福是必然會得到的。由此,便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自欺欺人式的希望,當然也還有失望、不滿。我們夢燈之中的那些模模糊糊的欺人的幸福圖景,以變幻莫側的形式,漂浮在我們腦海之中,我們徒勞地尋找著這些幻象的原型。同樣,當年青力盛之際,我們通常都不滿自己的地位和環境,這是因為,我們把那些處處皆令人沮喪和空洞乏味的人生慘象歸於這些地位和環境。我們啟迪青年,花長時間引導他們,**他們頭腦中這樣乙個大謬不然的觀念:世界為他們準備了很多東西以待賞踢。不過,當我們與生活打交道時,由於看的是虛構圖景而不是現實事實,所以情形恰恰相反。在我們青春之光輝的朝霞中,虛構的詩意作品為我們勾勒了眩目場景,使我們春心蕩漾,急切地想把這幅場景化為現實,急切地想攀摘彩虹,年青人,總愛以一本趣味**的形式去懂憬自己的人生歷程。由此,也就生髮了無盡的失望和悲傷。因為,使這些幻象圖景富有魅力之處,正在於它們是想象的,而不是真實的;因而,我們應當在直觀地感受它們時,保持平和和自足的純粹認知的心緒。要把這些東西化為現實,意味著讓咄咄意志席捲一切,這不可避免地要帶來痛苦。

所以,如果說人生前半部分的根本特點在於不知滿足地追求幸福,那麼,其後半生則充滿著不幸的惶恐。所有幸福皆為虛無縹渺之物,而所有苦難則為實實在在的東西。因而,我們畢竟都變得謹小慎微,所渴望的僅僅是少一點痛苦和那種不再被人打擾的境遇,而不是快樂。在青春時節,當門鈴響後,我立即會精神抖擻,充滿喜悅,因為我想:「現在,也許來了」;然而在晚年,同樣的情形,我立即會出現惶恐之態,我會認為「這傢伙真來了」。那些成績卓著和天賦甚高的人,他們在此不同於塵世中的芸芸眾生。因而,依照他們的才幹。鶴立於眾生之中,對人世,他們會產生兩種截然對立的情感。在青春時節,他們大都具有被塵世拋棄的感受;而在老年,他們又具有擺脫塵世的感受。前半生是不幸福的。這是因為我們尚不熟悉這世界;而後半生是幸福的。這就建立在我們對這個世界瞭若指掌的認識基礎之上。結果,人的後半生,宛如**之後半部分,包容的衝動、推進較少,而緩解、憩息更多。一般來說,這是因為年青時,我們總以為世界中有大宗的幸福和快樂,只是獲得它們要花一些氣力罷了;而在老年,我們卻反而認為世界中其實一無所得,因而對此事保持著完全平靜的心緒,陶樂於過得去的眼下生活,甚至在那些零星瑣碎的小事中也能感到樂趣。 

成年人從其生活經驗中獲取的東西,即他所具有的不同於少年或青年看待世界的那種方式,首先是一種坦誠直率,或不著偏見。此時,他把事情看得非常簡單,一是一,二是二;而對少年和青年人來說,現實的世界,卻被那些由他們自己造就的胡思亂想、遺傳偏見、奇怪念頭所偽裝或歪曲。經驗為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使我們擺脫夢幻、遐想、謬見這些乘我們年青而入的東西。保證青年人擺脫這些東西的困擾,無疑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這是非常困難的。為達此目的,應把孩童的眼界盡可能限制在乙個狹小的範圍。而且,在這個範圍中,只准傳授那些清晰、正確的觀念。唯有孩童正確地領悟這個領域中的任何事物後,才可以逐漸拓展他的視野。這同樣適用於青春期。這種方法還特別要求,不要讓他讀**,而是用一些適當的傳記去替代,諸如富蘭克林和其他人的傳記。

當我們年青的時候,總是想象那些傑出人物和偉大事件會在我們的人生中,伴隨密集的鼓點和僚亮的號角登場亮相;而在老年,當我們回首平生,發現,他們都關門閉戶靜靜地睡著,沒有人注意他們。 

人過40,多數人難免產生憤世嫉俗的毛病。這是很自然的。人們都樂於從自己的性格出發去衡量他人,看到的情形是別人在思維或激情方面遠遠落後於己。所以,他有意不同他人有任何來往,於是不是喜愛孤獨,就是仇恨孤獨,或者顧影自憐。 

我們青春時代的活力和歡笑,部分是出於這祥的事實:我們剛登上人生的峰巔,並不知道那邊山腳下等待著的死神。然而我們跨過山巔後,看到的只是道聽途說的死神的真實面目。與此同時,我們躍躍欲試的神情頓時消退,這使得我們的精神突然消沉。此時,悲涼優戚的嚴肅認真感遂壓倒了青春時節豐富多彩的愉悅。我們在青春時節,視生命為無盡的長河,毫不珍惜地消磨時光;可是,當我們變得蒼老時,越發感到時間彌足珍貴。猶如乙個死囚一步步邁向斷頭台的感受一般。 

從青年人的角度看,生活是乙個無窮無盡的遙遠未來;從老年人的角度看,生活卻宛如乙個非常短暫的往昔。乙個人必須等到年歲已大,才可能透悟人生。青春時節,時間邁著非常緩慢的步履;因此,我們生命的第乙個四分之一階段,不僅是最幸福的,而且也是最漫長的,所以它留下了那樣多的美好記憶。假如我們要人追憶往事,那麼,任何人在此期間可敘說的東西,比下兩個階段都要多得多。這一段生活,就:像時令之春季,日子本身在根本上就變得令人難熬的漫長。 

當生活臨近結束時,我們並不知道這到底會發生什麼。不過,為什麼在老年我們會發現所經歷之生活是如此的短促呢?因為,此時,我們對這段生活的記憶是非常之少,因而顯得時光之短罷了。於是,我們忘掉了許多無關緊要的事,尤其是我們所經歷的不幸,剩下來的東西當然就為數不多了。此時,我們活得越長,則會更少考慮那些曾在我們看來是舉足輕重、富有價值的事件。時光往往不留痕跡地逝去。就像航船離岸越遠,岸上之物便越發變化,越難區分和辨認一樣,我們往昔的東西也漸漸淡漠了。 

在青春年少時,我們具有完整的意識;而在年老時,我們實際上只具有一半意識。我們越變老,我們就越是減少意識的程度而活著。事物在我們眼前穿過,卻不會產生任何印象,就像一件藝術作品被看過幹百次後沒有產生任何效果。我們做不得不做之事,過後,又不知道所做的究竟是些什麼。此時,由於生活本身越來越變得無意識,當社會衝向意識完全消逝的那個終點,這個過程會越發加快。由於長時間養成的接受同一物件的習慣,智慧型就會變得如此精疲力盡,任何事件所產生的效果會越來越小。由此看來,孩子們的一小時比老人的一整日都漫長。因此,老人的時光,像乙個下滑的圓球一樣,是作加速運動的。 

我們越年青,就越容易感到無聊。兒童總是需要不停的玩耍,無論是遊戲和幹活都行。如果不讓他們這樣,他們就會陷入可怕的無聊。青年人也復如是。隨年齡增長,無聊日趨減少。我們一生「最好時光」即是在老態龍鍾之日到來之時,因為,老人雖然情感的折磨平息了,但人生之重負卻遠較青年為甚。 

青年人長於直觀式的感受,老年人擅長思索追憶。因此,青春是詩歌豐收的季節,而老年則更適宜收穫哲學。同樣,在實際領域,我們青年人是由直觀感受到的和體察到的東西所決定;而在老年,是由思維中的東西所決定。 

奇怪的是,只有到生命的尾聲,我們才真正聽到和領悟到我們自身和目標,尤其是同世界的關係。 

老年,長於避免不幸;青年,樂於容忍不幸。青年是乙個不安的年歲,而年老則是乙個休整的時節。 

人越老,人世之事則看得越輕。 

倘我們為老年,我們無疑面臨著死神;倘我們是年青人,我打占有著生活。問題在於:二者之中,何者更可怕;而且,生活從整體上看,並不是那種過去比未來美好的東西。《舊約傳道書》說:「死亡之日比出生之日更美好。」想長命百歲,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淺薄的念頭。有一句西班牙諺語說得好:任何人活得越長,經歷的**便越多。  

Python入門習題大全 人生的不同階段

設定變數 age 的值,再編寫乙個 if else else 結構,根據 age 的值判斷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如果乙個人的年齡小於 2 歲,就列印一條訊息,指出他是嬰兒。如果乙個人的年齡為 2 含 4 歲,就列印一條訊息,指出他正蹣跚學步。如果乙個人的年齡為 4 含 13 歲,就列印一條訊息,指出他...

人生階段的劃分

人生階段的劃分 zccst 注 此文只適合工科類學生 雖然標題為 人生階段的劃分 但我不是在做流水賬,而是重點闡述乙個人的 10年 青壯年時期 25歲到 35歲 劃分的意義在於讓你時刻明確你現在處在什麼階段,免得在高興時得意忘形,在受挫時妄自菲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比如現在的自己,經過大學及最近一年...

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人生

1.有個老人愛清靜,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於是他把小孩召集過來,說 我這很冷清,謝謝你們讓這更熱鬧,說完每人發三顆糖。孩子們很開心,天天來玩。幾天後,每人只給2顆,再後來給1顆,最後就不給了。孩子們生氣說 以後再也不來這給你熱鬧了。老人清靜了。境界思維 抓住人性的弱點,無事不成。2.兩馬各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