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一 小寒 個人日誌 讀書筆記

2021-10-13 21:02:15 字數 4229 閱讀 6603

標題是陰陽結合出來的:年份是陽曆,節氣是陰曆~,具體點,是開始作文時距離最近的陽曆年份和陰曆節氣。

這段時間很沒動力、沒規劃,想著時時記錄並反思自己的行為,才不會在安逸中沉淪墮落。(這是曾國藩老先生教的,借鑑一下。)

2021.1.4

《the scholars》(《儒林外史》,王國振英文改編),通篇都是很簡單的英文表達,應該是寫給國內外小孩看的。(目前看到46頁)

2021.1.7

泊松回歸(poisson regression)學一天,雲裡來霧裡去的,像個神仙一樣 (((φ(◎ロ◎;)φ)))。。

《the scholars》 看到第74頁。

2021.1.8

拖了這麼久,終於把【回歸分析–台灣交通大學,黃冠華教授】課聽完了。說講得詳細吧,好像嶺回歸沒講;說不詳細吧,這位老師把odds(大陸有部分教材翻譯的是,賠率)等那部分引入logistics regression的知識講得很透徹。只能說,台灣與大陸的課程設定體系不太一樣,比如說,那邊數學系要分別上微積分、高等微積分,而大陸這邊還真沒聽說過哪個學校這麼開課(一般都是直接上數學分析),不時地聽聽那邊的數學課還是很新鮮的。

2021.1.10

看了一段某相聲演員早期出道時的採訪,禁不住覺得:也許人長得不好看不盡是壞事,因為不顯老,歷經十餘年也不太能看出歲月的打磨。。

《the scholars》 看到第101頁。

2021.1.13

rudin 的 principle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書裡關於dini theorem的證明沒看明白,就睡覺去了 つ﹏⊂

我還就真的睡著了 哈哈哈哈 一點心理障礙都莫得……

2021.1.14

打算重新撿起口語練習,想想幾個月前準備面試的我還是那樣勤奮?,現在果不其然,懶得**點才開始正經做事……真的是一懶百懶。

在練口語的時候,遇到乙個很好的句子/觀點。

《the scholars》 看到第138頁。

我發現學馬克思還是線下筆記比較省事些,可能是我打字太慢了 つ﹏⊂,線上筆記是在累人。

2021.1.17

這幾天在看urban transportation equilibrium with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愁畢業設計……分配任務的時候聽著好像沒多少東西,真正做的時候覺得「相期邈雲漢」……

前幾天被叫去談話。大概是老師特別喜歡問這個時候(大四)的學生職業規劃,像是我說我能做啥我就能做啥似的……然而,面對這種問題,我一般會回答,想當老師。之所以這麼說,也不是全然沒有道理的,因為和我打交道的人中除了學生就是老師了,總不見得說我的職業規劃就是一直留級交學費吧。所幸的是,老師們似乎很喜歡這個回答。喜歡就好,畢竟我也是深思熟慮之後作答的,雖然那也許並不是真的。

想趕在25之前把the scholars看完,這樣就可以在回家前去圖書館把書還了。

2021.1.18

昨天晚上看了胡適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現在很多父母都覺得給孩子一條命,作為孩子當然應該孝順父母,償還恩情。但胡適不這麼想,他認為父母未經允許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讓他嘗盡世間疾苦,本就是罪惡的,而之後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教育是在彌補自己的罪惡行徑,否則孩子將來貽害社會,便是自己的罪導致的。

這個觀點不是第一次看到了,之前在上綜合英語課的時候,使用的英文教材裡面有一篇談中西方家庭教育差異就提到西方父母一般都是和胡適差不多的。後來,讀了蔡美兒的《虎媽戰歌》才知道那篇課文其實就是選自這本書。

中午聽了香港中文大學李連江教授的新書分享會《人生智慧型箴言》(叔本華作,李連江譯),幸福就是「既**苦,也不覺無聊」,照這個邏輯,鄙人23歲生日過得很幸福。在這個世上吭哧吭哧這麼久了,也才23歲。

2021.1.23

教育是給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鏡,能明白觀察;不是給人穿一件錦繡的衣服,在人前誇耀。—《學生與社會》

凡是輕易灰心喪氣的人,都只是不曾認清他挑的是乙個百斤的重擔,走的是一條萬里的長路。今天挑不動,努力磨練了總有挑得起的一天。—《再論信心與反省》

凡是自己說不出「為什麼這樣做」的事,都是沒有意思的生活。

我們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稀里糊塗的給了他一條生命,況且我們也不曾有意送給他這條生命。我們既無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己以為有恩於他?他既無意求生,我們生了他,我們對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們糊里糊塗的替社會添了乙個人,這個人將來一生的苦樂禍福,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的功罪,我們應該付一部分責任。說得偏激一點,我們生乙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下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下了禍根。……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自己減輕罪過的法子,只是我們種下禍根之後自己補過彌縫的法子。—《「我的兒子」–答汪長祿先生來信》

《易卜生主義》

《哲學與人生》

《人生有何意義》

凡人的精神狀況差不多都與他的思想有關係,眾人要留意。—《不老》

……所以要博學。正是因為博學方才可以有許多假設,學問只是共給我們種種假設的**。……批評精神不是別的,就是隨時隨地都要問我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不那樣做?—《少年中國之精神》

「哲學教授的目的只是要造出幾個不受人惑的人」 你們應該做些什麼?你們應該努力做個不受人惑的人。 你們能夠做個不受人惑的人嗎?這個全憑自己的努力。 —《贈言北大哲學系畢業生紀念》

這本書的封面很有意思,「魯迅是藥,胡適是飯。錯過胡適一百年,其實是錯過了我們想要的生活。」

書裡對中國文化等很多思想、觀點,在胡適生活的時代來看,應該是相當無法接受的,所以會有老先生半夜氣得做起來給他寫信。

2021.1.24

著急忙慌地看完了the scholars,前段時間太懶了,一天看10頁,個別天還溜了,所以有了今天的惡補。

中間遇到些生詞和簡單的表達,做點筆記;中間的人物關係還真是沒支筆理不清楚我這腦子。

手機拼圖還沒用過,下面怎麼還留白,又不是什麼山水畫……

2021.1.26

昨天回家用了一天時間(車上一直在看《無聲告白》這本書,現在看到51%),一直到今天下午五點都不想學習 ……

2021.1.28

回家之後果然懶很多,つ﹏⊂,反正各種事情都能成為不學習的理由。

看完了伍琦詩的《無聲告白》。

整本書以莉迪亞的消失為主線展開對其一家人生活的描述。

表面上看這家人合家歡樂,幸福美滿。父親詹姆斯和母親瑪麗琳都是哈佛名校畢業,之後父親在公尺德伍德的大學做終身教授,母親瑪麗琳做全職太太養育三個孩子,分別是大兒子內斯、二女兒莉迪亞、三女兒漢娜,他們有溫暖舒適的房子、安全方便的轎車,離家不遠處有片湖。

但其實,一家人各有各的痛處,像是刺激成長的動力,又像是私人領域的柵欄不許任何人侵犯,尤其是家人。父親詹姆斯是一位中國移民,一方面詹姆斯成長的時代(20世紀末)中國移民似乎在美國很不受歡迎,另一方面詹姆斯的養父母是貴族學校裡的勞動工人,而詹姆斯是為數不多的考進這所貴族學校的移民學生,於是詹姆斯在小時候不得不處處提防周圍的同學,才能讓自己不那麼「與眾不同」(我愈來愈相信人性本是惡的,後來經過調教才能成為君子。比如說,幾乎所有的小學都有校園欺凌等等)幼時缺乏友情、常常被孤立的他特別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受人歡迎。

瑪麗琳的母親是一位家政教師,一輩子都在優雅地圍著廚房、家務事轉。這種影響下的瑪麗琳一直很反叛,堅持學當時幾乎沒有女生學的課程,並以卓越的姿態進入哈佛大學,渴望成為一名醫生。但是,遇上詹姆斯讓她不得不放棄這一夢想,像自己母親一樣成為家庭主婦。在大兒子內斯、二女兒莉迪亞出生之後,她又燃起了曾經的夢想,並拋家棄子去另乙個城市備考,但最終因三女兒漢娜的出生而終結。於是,當她放棄備考回家後,聽到二女兒莉迪亞說她把那本烹飪書扔了,她錯誤地覺得二女兒是可塑之才,自己雖然做不到,但是可以培養二女兒做到。更令她加深錯覺的是,在她的精心培養下二女兒莉迪亞對科學「很有興趣」。於是,悲劇就這樣一點點醞釀著,一直到二女兒莉迪亞沉湖,瑪麗琳認定是他殺並決心要在二女兒的房間找到線索,崩潰之下把整整一架子科學書扯下來,才發現二女兒一直在欺騙和隱瞞 - - 烹飪書並沒有被扔掉,她也並不喜歡科學,更沒有醫生夢。而二女兒的苦苦欺瞞恰恰源於母親瑪麗琳的那次離家出走,她以為:只要自己服從,母親便會留下來。

很多事情遠遠不像表面那樣簡單。比如說,看似莉迪亞是最受父母疼愛的孩子,但很諷刺的是她也是最沉重的,肩上擔負著父母雙方的期盼,身邊的哥哥內斯也不理解這些反而嫉妒,妹妹漢娜也無法理解。再比如說,詹姆斯和瑪麗琳定終身時互相承諾:不回顧各自的來路,只向前看。這一承諾看似美好,但其實他們各自身上揹負的那些往事卻像是定時炸彈,因為他們不了解彼此內心深處的痛點。

書裡似乎處處充滿著愛,卻講述著一場場悲傷的故事。不管是語言(孫璐譯)還是情節,細膩又精巧。

想想自己大一的時候也很容易「慷慨激昂」、「正義凜然」,這大概也是「往事不堪回首」。

亂畫給我的啟示:錯一筆兩筆沒關係,搭點配景還能往理想的方向靠靠,怕的是一直錯下去,整整一張就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