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如何手動釋放記憶體?為什麼要釋放記憶體?

2021-10-24 05:33:13 字數 3656 閱讀 4482

前言:當在linux下頻繁訪問檔案後,物理記憶體會很快被用光,當程式結束後,記憶體不會被正常釋放,而是一直作為caching。這個問題,貌似有不少人在問,不過都沒有看到有什麼很好解決的辦法。那麼我來談談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proc是乙個虛擬檔案系統,可通過對它的讀寫操作做為與kernel實體間進行通訊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可以通過修改/proc中的檔案,來對當前kernel的行為做出調整。那麼可通過調整/proc/sys/vm/drop_caches來釋放記憶體。操作如下:

1、首先,檢視/proc/sys/vm/drop_caches的值

可以看到現在的值預設為0

2、然後,執行sync命令

手動執行sync命令(描述:sync命令執行sync子例程。如果必須停止系統,則執行sync命令以確保檔案系統的完整性。sync命令將所有未寫的系統緩衝區寫到磁碟中,包含已修改的 i-node、已延遲的塊 i/o 和讀寫對映檔案)

3、最後,輸入手動釋放記憶體的命令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drop_caches的值可以是0-3之間的數字,代表不同的含義:

0:不釋放(系統預設值)

1:釋放頁快取

2:釋放dentries和inodes

3:釋放所有快取

4、釋放完記憶體後改回去讓系統重新自動分配記憶體

echo 0 >/proc/sys/vm/drop_caches
free -m#看記憶體是否已經釋放掉了

5、如需釋放所有快取,就輸入下面的命令: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6、linux釋放記憶體的相關知識

在linux系統下,一般不需要去釋放記憶體,因為系統已將記憶體管理的很好。但也有例外,有時記憶體會被快取占用掉,導致系統使用swap空間影響效能,例如當你在linux下頻繁訪問檔案後,物理記憶體會很快被用光,當程式結束後,記憶體不會被正常釋放,而是一直作為caching。此時就需要執行釋放記憶體(清理快取)的操作了。

linux系統的快取機制是相當先進的,他會針對dentry(用於vfs,加速檔案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buffer cache(針對磁碟塊的讀寫)和page cache(針對檔案inode的讀寫)進行快取操作。但在進行了大量檔案操作之後,快取會把記憶體資源基本用光。實際上檔案操作已完成,這部分快取已用不到了。這時,有必要來手動進行linux下釋放記憶體的操作,其實是釋放快取的操作了。/proc是乙個虛擬檔案系統,我們可通過對它的讀寫操作做為與kernel實體間進行通訊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可通過修改/proc中的檔案,來對當前kernel的行為做出調整.那麼可通過調整/proc/sys/vm/drop_caches來釋放記憶體。要達到釋放快取的目的,首先需要了解下關鍵的配置檔案/proc/sys/vm/drop_caches。這個檔案中記錄了快取釋放的引數,預設值為0,也就是不釋放快取。

一般複製了檔案後,可用記憶體會變少,都被cached占用了,這是linux為了提高檔案讀取效率的做法:為了提高磁碟訪問效率, 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 除了對dentry進行快取(用於vfs,加速檔案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 還採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page cache。前者針對磁碟塊的讀寫,後者針對檔案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有效縮短了 i/o系統呼叫(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釋放記憶體前先使用sync命令做同步,以確保檔案系統的完整性,將所有未寫的系統緩衝區寫到磁碟中,包含已修改的 i-node、已延遲的塊 i/o 和讀寫對映檔案。否則在釋放快取的過程中,可能會丟失未儲存的檔案。

[root@liwenliang@15:53:18:~]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7979 7897 82 0 30 3918

-/ buffers/cache: 3948 4031

swap: 4996 438 4558

第一行用全域性角度描述系統使用的記憶體狀況:

total:記憶體總數

used:已經使用的記憶體數,一般情況這個值會比較大,因為這個值包括了cache:應用程式使用的記憶體

free:空閒的記憶體數

shared:多個程序共享的記憶體總額

buffers:快取,主要用於目錄方面,inode值等(ls大目錄可看到這個值增加)

cached:快取,用於已開啟的檔案

第二行描述應用程式的記憶體使用:

-buffers/cache 的記憶體數:used - buffers - cached

buffers/cache 的記憶體數:free buffers cached

前個值表示-buffers/cache 應用程式使用的記憶體大小,used減去快取值

後個值表示 buffers/cache 所有可**用程式使用的記憶體大小,free加上快取值

第三行表示swap的使用:

used:已使用

free:未使用

可用的記憶體=free memory buffers cached。

為什麼free這麼小,是否關閉應用後記憶體沒有釋放?

實際上,這是因為linux對記憶體的管理與windows不同,free小並不是說記憶體不夠用了,應該看的是free的第二行最後乙個值:-/ buffers/cache: 3948 4031 ,這才是系統可用的記憶體大小。

實際專案中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因為是應用有像記憶體洩露、溢位的問題,從swap的使用情況可比較快速判斷的,但free上反而比較難檢視。既然核心是可快速清空buffer或cache,但核心並沒有這樣做(預設值是0),不應隨便去改變它。

一般情況下,應用在系統上穩定執行了,free值也會保持在乙個穩定值的,雖然看上去可能比較小。當發生記憶體不足、應用獲取不到可用記憶體、oom錯誤等問題時,更應該去分析應用方面的原因,如使用者量太大導致記憶體不足、發生應用記憶體溢位等情況,否則,清空buffer,強制騰出free的大小,可能只是把問題給暫時遮蔽了,所以說一般情況下linux都不用經常手動釋放記憶體。

linux 手動釋放記憶體

當在linux下 頻繁訪問檔案 或者 程式測試頻繁崩潰後,物理記憶體會很快被用光,當程式結束後,記憶體不會被正常釋放,而是一直作為caching 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手動清理系統快取釋放記憶體。我們在清理快取前應該先 sync下 因為系統在操作的過程當中,會把你的操作到的檔案資料先儲存到buffer中去...

linux手動釋放記憶體

當在linux下頻繁訪問檔案後,物理記憶體會很快被用光,當程式結束後,記憶體不會被正常釋放,而是一直作為caching。這個問題,貌似有不少人在問,不過都沒有看到有什麼很好解決的辦法。那麼我來談談這個問題。proc是乙個虛擬檔案系統,可通過對它的讀寫操作做為與kernel實體間進行通訊的一種手段。也...

Linux 手動釋放記憶體

linux 用了一段時間,記憶體就爆滿了,swap也開始使用,因為linux設計讀取的資料都會快取在記憶體裡面,這樣對於頻繁讀取的應用可以減少io消耗,但像我這種不是ssd硬碟的pc使用者,開啟應用就感覺一卡一卡的,煩都煩死啦,不得不手動清除記憶體的資料 理論上linux會自動釋放記憶體 其實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