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004 交流的思考

2021-10-25 09:40:09 字數 4703 閱讀 5001

一次系統聯調,你正在看實時列印的日誌資訊。突然,你發現乙個疑點,於是對聯調的同事說:

給感測器斷下電。

同事去另乙個房間操作了一下然後返回。你發現程式的執行和預期不符,於是向同事確認:

確定給感測器斷電了?

同事回答:

斷過電了!

「是不是我的程式**錯了?」你這麼想,並仔細地檢查了程式邏輯。

然而你越發相信程式沒有錯,因為它清晰而簡潔。

於是你指著執行資訊,向同事反饋了這個疑問。

同事覺得你的這個問題很奇怪:

你是不是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場景:

你覺得講得很明白的話,為什麼聽的人可以離題十萬八千里?

當你說給感測器斷下電時,是想把感測器的電斷掉,直到你再次需要給它上電為止

然而你並沒有把資訊描述得十分完整,以至於可以消除歧義的地步。

我們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說出的話、書寫的文字,都存在詞不達意的情況。

作為資訊的傳送者,資訊一旦被描述出來,無論是用說的方式還是寫的方式,都會有損失

作為資訊的接收者,無論是用聽方式還是看的方式,都有可能丟失資訊。

這表現為資訊在傳遞的過程中會衰減

但你同事明顯完全聽到了你的話,因為它只是簡單的一句「給感測器斷下電」。

接下來的情況有些複雜。

因為你的同事要開始在心中解釋你說的資訊。

接收者如何對資訊解釋,取決於接收者過去已有的經驗與觀念

如果讓神經學家描述這一過程,恐怕是要經過極其繁瑣複雜的步驟。

但你同事的大腦會在他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在不到0.5秒的時間內就給出了解釋:

把感測器先斷一下電,然後再上電。— 因為他之前的測試一直這麼操作。

這可能會曲解資訊傳送者真正的意圖。

表現為資訊在傳遞的過程中會失真

這種資訊的衰減失真,是我們與別人交流中彼此誤解的罪魁禍首。

我們來看幾個應用:

1.閱讀技術圖書

讀書求的是增加自己的資訊量,也就是讀書前自己的知識水平與作者有差距,通過閱讀把這種差距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

所以首先書的作者至少要在某個知識領域比你強,並且他能把這些知識以可讀的形式傳遞出來

這給出了選書指南:

作者知識水平高,並且具備某種書寫能力,可以在資訊描述為文字的時候,將資訊衰減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閱讀應該是乙個很辛苦的過程,需要我們發現作者的意圖並正確理解,與作者的水平差距越大,閱讀起來越辛苦。

這給出了讀書指南:

要逐字逐句地精讀,防止在看的階段遺漏資訊;要警惕大腦的解釋,小心地求證,防止曲解資訊。

2.解決現場問題

現場的工程人員向你反饋了乙個問題,直言你的裝置抗干擾能力不行,裝置通訊故障多。

你問如何得出這個結論,他給你反饋兩條資訊:

只要變頻器開始工作,xx號裝置的通訊就頻繁故障;

在更換你的裝置之前,另外乙個廠家的裝置不會出現這個問題,而且線路都是一樣的。

你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會如何利用上面的資訊?

我們已經很容易的知道,工程人員在觀察裝置現象的時候,屬於資訊的接收者。由於人類固有侷限性,他們會觀察得不全面(裝置表現出來的資訊->觀察到的資訊:資訊衰減),會將觀察與猜測混在一起,把假設當成事實(資訊中混入雜訊:資訊失真)。

當工程人員把觀察結果向你反饋時,他屬於資訊的傳送者。他向你描述的資訊,絕對不是他看到的全部資訊(資訊描述時的衰減)。

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乙個觀點,不是事實

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乙個視角,不是真相

所以我們要從他們反饋的資訊中抽絲剝繭,尋找其中真實的情況;與他們反覆互動與測試,發現更多你需要但他沒有反饋的資訊。

最困難的問題可不是包得整整齊齊貼好標籤送過來的,它們也可能貼著錯誤的標籤,這也是它們這麼難的原因。

最後查明的故障原因,可能既不是你的裝置問題,也不是線路問題,而是更上層的裝置問題。比如串列埠伺服器向外發出的訊號遠低於正常幅值。雖然現場沒有更換過線,但是他們更換過串列埠伺服器。但與你的裝置相比,小小的一塊串列埠伺服器是那麼的不起眼,以至於沒人能注意到。

3.到資訊的源頭去

你是否有過類似經歷:

同事向你反映了乙個問題,說他在使用你的裝置時出現了問題。你聽了半天不知所解。於是你說道:

去你那邊看看吧。

然後你們去了另外乙個辦公室,同事向你演示了他的操作現象。一瞬間你就知道了問題的癥結:

噢,大概率是我們區域網中有一台電腦與這台裝置的ip重複,我來ping一下就可以驗證。

果然如你所料,ping包返回的ttl是64,這不是你的裝置。因為你特意做過設定,你的裝置ping包返回的ttl初始值是另外乙個特殊數字,遠大於64。

所以資訊經過的節點越多,衰減和失真越嚴重,我們也越不容易還原真像。這給了我們普遍意義上的減少資訊衰減和失真的方法:減少中間的傳遞環節,到資訊的源頭去。

4.交流的態度

如果你想要將資訊傳遞出去,比如解釋一件事情、提出乙個建議、給出乙個忠告等等。

乙個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和資訊接收者搞對立

或者,不要讓資訊接收者以為你要和他對立。

通俗點就是不要說教、不要激動、不要吵架、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有攻擊性。

如此,資訊接收者才能聽得進你說的話。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也做了類似的描述:

由於交談的目的主要是「給予資訊」或「獲取資訊」,是「令人愉悅」或「讓人心悅誠服」,我希望所有心懷善意的、通情達理的人都不要因為使用武斷自負的方式而削弱了他們行善的能力。

5.接收者的侷限

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當作為資訊接收者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性地接收資訊。

如果你相信中醫有效,就會對批評中醫的言論不屑一顧,如果你相信轉基因有害,就會對支援轉基因的文章橫加指責。

萬維鋼在他的《萬萬沒想到》一書中說道:

大多數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乙個東西了,那麼你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資訊,乃至不顧事實。

我很清晰的地記得一件事情。

早些年我堅信圍棋程式下不贏頂級人類選手,所以當alphago要挑戰李世石的訊息出來後,我對這次挑戰不屑一顧、對預言李世石會毫無懸念戰勝alphago的文章點讚,對所有認為alphago有一絲機會的文章嗤之以鼻。結果自是被狠狠打臉,alphago以4:1的大優勢戰勝李世石。

這給了我巨大的反思機會:我所堅信的觀點,比如「圍棋程式下不贏頂級人類選手」,依據是什麼

當我深入思考,我發現自己的觀點毫無根據,我甚至都不知道圍棋的規則!大概是某年的某個時候看過一些文章,留下了圍棋的變化不可窮舉的印象,所以認為程式不能計算所有可能,更不能贏下那些絕頂聰明的人類。

觀念的形成有時候就是這麼的不靠譜。

就是這不經意間留下的印象,在心中悄然生根發芽形成觀念,在毫無自知的情況下,阻擋你接收新的思想

我為自己這種一旦思維固化便不再思考的行為感到羞愧。

所以詹森提出:

要主動刻意地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資訊,而不是吸收對我們現有觀念的肯定。

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甚至只跟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麼就會形成乙個「回音室效應」,導致接受到的資訊被侷限於某個範圍內。人的觀點也會越來越趨於極端。

羅翔老師說過:

乙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奇怪的勇氣和一種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

或許也存在另一種可能,你聽說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只是你的潛意識把它們擋在了思維的門外。知識越貧乏的人,越不容易意識到這一點。

004費解的開關

你玩過 拉燈 遊戲嗎?25盞燈排成乙個5x5的方形。每乙個燈都有乙個開關,遊戲者可以改變它的狀態。每一步,遊戲者可以改變某乙個燈的狀態。遊戲者改變乙個燈的狀態會產生連鎖反應 和這個燈上下左右相鄰的燈也要相應地改變其狀態。我們用數字 1 表示一盞開著的燈,用數字 0 表示關著的燈。下面這種狀態 101...

交流的障礙

原文 交流確實存在障礙的,不是人為的。當你和乙個理解上與你差很遠的人一起時,交流上是非常困難的,真的很難交流。因為他所說的話總是讓你想去糾正他,而當你耐心糾正他後,他又會認為你過於鋒芒。他沒錯,每句話都被批判總是很難過的,看見錯誤不糾正我也難過,我也沒錯。錯的是差距。我想我應該還是有錯的,所以我要學...

工作的思考三 工作質量,計畫制定,溝通交流

來公司三個月了,到了考核轉正的時間了,在填寫考核選項的時候發現上面有三點自認為做的不好,不料還真是的,下午專案經理就找我談話了,這段談話讓我印象很深了,也讓我懂得了不少,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下我的感悟,讓我們的思想來指導我們更加高效的工作!一丶工作質量 我的工作方法 心態不好,總想著一口吃乙個大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