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一)

2022-03-10 01:47:22 字數 3418 閱讀 7630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

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我接著問,「還是蛋糕上塗抹的忌廉?」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忌廉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

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乙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裡,她就盡量規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乙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裡,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乙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乙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我有乙個熟人,他頭腦聰明,卻鬱鬱寡歡。他經常抱怨社會上壓迫性的力量: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缺乏人性的企業軍事化管理。他對鄉村警察干涉他和他的朋友留長髮,更是感到不滿和怨恨。我一再提醒他:他是成年人,應當自己做主。幼小的孩子依賴父母,當然情有可原,父母獨斷專行,孩子也沒有選擇的餘地。對於頭腦清醒的成年人而言,他們則可不受限制,做出適合的選擇。誠然,選擇也不意味著沒有痛苦,自由不意味著與痛苦絕緣,不妨「兩害相權取其輕」。我相信世界上存在壓迫性的力量,可是我們有足夠的自由與之對抗。我的熟人住在警察排斥長髮的鄉下,卻又堅持要留長髮,實際上,他可以搬到城市(那裡對於留長髮應該更加寬容)或索性剪掉長髮;他甚至可以為捍衛留長髮的權利,參加警長職位的競選。奇怪的是,他卻沒意識到他擁有上述選擇的自由。他哀嘆缺少政治影響力,卻從未承認個人的選擇力。他口口聲聲說他熱愛自由,與其說壓迫性的力量讓他受到傷害,不如說是他主動放棄自由和權力。我希望將來有一天,他不再因人生充滿選擇而牢騷不斷,不再終日與煩惱、憂愁、憤怒和沮喪為伴。

希爾德·布魯茨博士在她的《心理學研究》前言部分,這樣解釋一般病人尋求心理**的原因:「他們都面臨乙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不能夠『對付』或者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大多數病人力不從心的根源,在於他們總想逃避自由,不能夠為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生活承擔責任。他們感到乏力,在於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他們就會知道,作為成年人,整個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他們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永遠都會感到自己是個犧牲品。

我原本想讓女兒開心,可乙個半鐘頭之後,她竟然又氣又急,甚至大哭起來,一連幾天都不想同我說話。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答案是明明白白的,我卻拒絕正視它。女兒離開後的兩個鐘頭,我沮喪地在房間裡來回踱步,終於承認了乙個事實:我想贏得每一盤棋,這種慾望過於強烈,壓過了我哄女兒開心的念頭,讓週末晚上變得一塌糊塗。我為何再次失去了平衡?我為何強烈地渴望取勝,且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我意識到有時必須放棄取勝的慾望。這顯然違揹我的本性,我渴望成為贏家,這樣的心態,曾為我贏得了許多許多。我在下棋上也只以取勝為目標。不僅如此,做任何事我都想全力以赴,這樣才會使我感到安心。我必須改變這種心態了!過於爭強好勝,只會使孩子同我日漸疏遠。假如不能及時調整,我的女兒還會流下眼淚,對我產生怨恨,我的心情也會越來越糟。

我做出了改變,沮喪和懊惱跟著消失了。我放棄了下棋必須取勝的慾望。在下棋方面,曾經的我消失了、死掉了———那個傢伙必須死掉!是我親手結束了他的性命,而我的**,就是立志做個好父親的慾望。在兒童和青年時期,求勝的慾望曾給予我很多幫助,不過如今身為人父,那種慾望甚至成了我前進的障礙,我必須將它清除出局。時間改變了,我也必須對以前的自我做出調整。我原本以為會對過去的自我念念不忘,實則全然不是那樣。

有乙個年輕的男性病人,他膽小怕事,性格拘謹而內向,他對我說:「母親對我的愛太深了!我到高中三年級,她都不肯讓我坐校車到學校去。我苦苦哀求,她才讓我坐校車。她怕我在外面受到傷害,所以她天天開車,把我送到學校並接我回家,這給她增加了許多負擔。她真的是太愛我了!」為了順利完成**,我必須讓他意識到,他母親的動機,可能與愛沒有關係。原因在於: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愛是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愛的努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

我為什麼要用「真正」兩個字呢?我想強調的是,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情侶只有脫離情網,才能夠真正相愛。真愛的基礎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須以之為基礎。我在本章開頭給愛下了定義,根據定義可以確知,墜入情網算不上真正的愛,原因如下———

墜入情網,不是出於主觀意願,不是有計畫、有意識的選擇。不管懷有怎樣的期待,沒有機遇和緣分,就永遠無法體會到戀愛的感覺,愛的情網,也不會為你張開。有時候,它卻有可能成為不速之客,不請自來。你完全可能愛上某個與你毫不相稱的人,甚至不願接受對方身上的缺點,可你卻對對方產生深深的依戀。與此同時,也許另乙個人各方面都很出色,值得你全身心地去愛,你卻始終不能墜入情網。成年人有時會以理性和原則作為約束,控制自己不顧一切的狂熱行為———比如,心理醫生可能對病人產生戀情,病人也可能不自覺地把情感寄託在醫生身上,但是基於對病人的責任以及自己的身份,醫生必須在情感和行為上有所約束,維持自我界限的完整性,不能不負責任地把病人當成戀愛物件。為此,他們甚至要忍受難以想象的痛苦,這是理性和感性較量的必然結果。另外,不管自我約束如何嚴格,你只能控制戀愛程序,卻無法創造出戀愛的感受。戀愛的激情到來時,你可以憑藉願望和意志力做出反應,卻不能憑藉它們創造戀愛的體驗。

墜入情網,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發生暫時性的崩潰。自我完善,需要付出足夠的努力,墜入情網卻可能無需氣力。墜入情網的經歷終結,美好時光歸於結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復原狀,你感受到的只是失落和幻滅,而心靈絕不會因此成長。真正的愛,卻可使自我界限擴充,而且不再恢復原狀,這是墜入情網無法實現的結果。

墜入情網,惟一的好處就是消除寂寞。即便經由婚姻,使這一功用得以延長,也無助於心智的成熟。只要墜入情網,我們便以為生活在幸福的巔峰,以為人生無與倫比,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彼時彼刻,我們覺得心智成熟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前的滿足感。我們忘記了乙個事實:我們和愛人的心靈其實並不完善,而是需要更多的滋養。可是,在我們眼中,對方近乎十全十美,雖然有缺點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麼,甚至只會提公升其價值,增加對方在我們眼中的魅力。

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其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僅僅是自我界限暫時的崩潰嗎?在我看來,它與人的「裡比多」(性的需求和原動力)有關,或與受基因支配的生物交配本能有關。墜入情網,是人類內在性的需求和外在性的刺激,產生的典型生理和心理的反應,意義在於增加人類生殖機會,促進物種繁衍和生存。或者說,墜入情網是人類基因對於人類理性的征服,使我們心甘情願地落入婚姻「陷阱」。倘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戀人或者配偶(包括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會因想到婚後要面對的現實,而感到張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

其實我本不應該看這本書,它會告訴我如何更理性的想問題。但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凡事都太理性了,缺少感性的部分。我同意以上觀點,但我不喜歡它。

少有人走的路(zz)

假期裡最大的收穫是讀了myan推薦的 少有人走的路 心智成熟的旅程 這本書果然讀起來不輕鬆。作者嚴謹認真的寫作態度,譯者用心的翻譯,都讓我的閱讀成為極豐富的精神享受。讀這本書很慢很慢,不時停下來做筆記,和人交流感受。會是讓我閱讀一輩子的好書,感謝myan,感謝推薦給myan這本書的他的朋友。為此,我...

《少有人走的路》筆記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問題就慌不擇路,望風而逃。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 有的人與 和毒品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以外,換得片刻解脫。我們總是規避問題,而不是與問題正面搏擊 我們只想遠離問題,卻不想經受解決問題帶來的痛苦。許多人都沒付出時間和精力,去解決知識 社交 心力方面的問題。其實...

少有人走的路(三)

並非所有恐懼都等丁懶惰,但大部分恐懼確與懶惰有關。我曾指出 人們總是覺得,新的資訊對他們是有威脅的,他們不得不做大量工作,修改關於現實的地圖。他們會本能地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他們寧可同新的資訊較量,卻不想吸收它們。他們抵抗現實的動機,固然源於恐懼,但恐懼的基礎卻是懶惰。他們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