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 作者 顧頡剛

2022-03-20 09:30:36 字數 1101 閱讀 1097

「學者先要會疑。」 — —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 —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  事實和證據的**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 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訊息,說得如何凶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  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 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便要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 書是何時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 有什麼科學根據? 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 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後,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 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 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 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 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 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鍊出來的。 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 ,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 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於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  如果後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說」與「做」的學問

急事,慢慢的說 大事,清楚的說 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 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 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知人不必...

「民主與集中」裡的「學問」

民主與集中 裡的 學問 jack zhai 在一次朋友聚會上,談起乙個事業單位的主管領導,管理能力爐火純青,尤其在民主集中的管理上,深得精髓,我把他們乙個選舉的小故事記錄下來 他們是乙個很大的事業單位,在各地市有上百個下屬單位,都是地方上很有 社會地位 的。該領導姓高,官場多年。今年是他們評定高階職...

自學問題總結 委託與事件

委託,通熟易懂的舉個例子 媽媽讓小新去買東西 一 首先是c 語法 public delegate void buythingeventhandler delegate 是關鍵字 eventhandler是乙個宣告委託的微軟c 的命名標準 二 定義小新類 小新類 private class cra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