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立秋時節常識介紹

2022-07-15 17:48:13 字數 1272 閱讀 4036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8日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時節常識介紹

7月的頭乙個節氣,雖然立秋,但炎熱的天氣必須過了處暑到白露時,才會轉涼。換言之,從立秋開始,還會熱一陣子,這段期間大約是三十天。民間形容一種熱得令人十分難受,甚至有刺痛之感的氣候為「秋老虎」,那正是立秋之後的天氣。在立秋之後,午後的雨水逐漸減少,因此被太陽一曬,往往比大暑時覺得還要難過。

立秋後,天氣漸漸轉涼,農諺有「早晨立了秋,晚上涼颼颼」,「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之說。但江南的「秋老虎」卻也有它的威力。

根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準,必須是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乙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公尺谷,以慶祝五穀豐收。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候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

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還有,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於「立秋」時,一般可種植下列蔬果:

1.北部:高麗菜、花椰菜、茄子、芹菜、烏豆、白豆、蔥。

2.中部:番茄、茄子、芹菜、芥藍菜。

3.南部:高麗菜、長年菜、番薯。

可捕獲下列魚類:

目吼、卓鯤、鱘魚、龍尖、沙魚等。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輝煌文化,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 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 仲夏 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 太初歷 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 乙個節氣 每年執...

二十四節氣對照表

二十四節氣對照表 節氣 公曆 春季立春 2月3 5日雨水2 月18 20日驚蟄3 月5 7日春分3 月20 22日清明4 月4 6日穀雨4 月19 21日 夏季立夏 5月5 7日小滿5 月20 22日芒種6 月5 7日夏至6 月21 22日小暑7 月6 8日大暑7 月22 24日 秋季立秋8 月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