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nan的《構建之法》讀書筆記

2022-08-29 08:03:13 字數 1442 閱讀 9152

由於最近回學校事情比較多,知識抽空大概瀏覽了《構建之法》這本書,整體的感覺是,這本書能用一些生動的例子去解釋一些概念或者技術,即使我這種技術小白讀起來也不會覺得枯燥。在讀的過程中,我記下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點和一些疑問,暫時就先一股腦地列在這裡,之後假如有時間再系統的整理一下。

疑問:全域性問題:書中講的內容感覺更偏向工程一些,但是如果是做research的話,有些環節(比如繁重的測試任務)是否可以在實際操作中精簡一下?

p92:「主治醫師模式」似乎會逐漸變成「抱大腿模式」(就像在學校做小組作業一樣)。要如何避免出現「大腿」承擔所有工作而其他人只在一旁喊「666」呢?

p105:mvp可以用來徵集使用者意見,但假如mvp的反饋很差,是否意味著這款產品沒有做下去的必要了?

p145:微軟提倡learning by doing,這確實是上手工作的最好方式。但是,是否會存在「揠苗助長」的問題呢?

p160:谷歌團隊爭論41中藍色哪種更好,看上去很荒唐,但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種荒唐事?該如何避免?

p185:書中說pm要負責管理專案進度,可是pm該如何管理?

p256:那個學者師承關係樹,似乎關心的問題不是「使用者會每天都來看這個動畫麼?」,而是「使用者在搜尋時會來看這個動畫麼?」似乎僅僅當做微軟學術搜尋的小彩蛋,還是挺能吸引人的?(比如谷歌瀏覽器在沒網的時候可以玩的那個小恐龍)

p339:「扁鵲三兄弟」的問題怎麼解決?似乎功勞與「鍋」分配不均是乙個團隊內很大的不穩定因素。

p345:讓人喜歡的創新是與現有系統相容的,但是很多好的創新之所以好,不正是因為其顛覆性麼?

p359:ai技術是否已進入高科技炒作的迷茫期?

個人想法:

p66:用abcd的形式命名變數很有用,但是個人更習慣ab_cd的形式。

p87:「三明治」式的反饋確實更容易讓人接受,但假如兩個人已經很熟了,也許直接提問題能加快溝通效率。

p128:在不確定溝通效率和溝通範圍時,寧可過分溝通,也不要省略溝通。

p141:在執行任務時,全域性任務為核心,可以暫時放棄額外的誘人目標。

p155:「鞦韆圖」感覺是全書最真實的圖了orz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關鍵在於有乙個思維清晰的全域性規劃者(比如組裡的大老闆)。

p165:似乎強調「殺手功能」和新木桶原理的長板效應很類似。

p194:會議結果得到行動後,一定要強調行動的負責人。

p235:在實現整體功能前,區域性的小bug是可以容忍的。並且不要過早的優化。

p243:「新員工上手問題」真的很有實際意義。

p250:谷歌的搜尋介面感覺很乾淨,使用者體驗就很好(對本人使用者而言)。但是hao123感覺就很凌亂,體驗很差。

p260:有時候,使用者體驗比產品質量更重要,就像**裡的視覺化有時候比資料結論更重要。

p341:靈光的出現需要有兩個基礎:前人工作的基礎與自身積累的基礎。

p348:外行人之所以能發現內行忽略的創新點,大概就是因為「只因身在此山中」吧。對住在南方的同學來說,再普通的一片雪花,也能激起極大的探索熱情。

讀書 《構建之法》

起初我讀這本書,就是 讀書 一遍看過去,腦子裡就只是被動的接受資訊,一點 感覺 都沒有,更不用談提出問題。個人對於這類專業書籍的閱讀沒有經驗 構建之法 不像是一本課本 也不像平時的一些碎片化閱讀的讀物 於是我就用了一種十分笨拙的讀書方法 每讀一段問自己這段在講什麼,每讀小節問自己這節在講什麼,每讀一...

構建之法讀書筆記

場景 故事 版權 版本 維護人 1.背景 a.典型使用者 姓名 性別 年齡 職業等 b.使用者需求 痛點 c.假設 2.場景 關於這個場景的文字描述角色 與軟體互動的角色,如使用者等其他實體,甚至時間 主要成功場景 一系列步驟 步驟 描述每一步的互動 擴充套件場景 描述一些意外情況 軟體功能說明書 ...

《構建之法》讀書筆記

乙個軟體除了穩定 功能強大,使用者體驗也很重要。程式開發人員和測試人員在強調其功能和效能的同時,還有一點很注重的就是使用者體驗。在我們學習的最初階段老師們就強調對於軟體開發來說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無論軟體還是硬體,都有很多功能部件,各個部件還要郵寄的結合起來,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其中有一點特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