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生命週期

2022-09-14 05:12:09 字數 4946 閱讀 3141

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sdlc,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是軟體的產生直到報廢的生命週期,週期內有問題定義、可行性分析、總體描述、系統設計、編碼、除錯和測試、驗收與執行、維護公升級到廢棄等階段,這種按時間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軟體工程中的一種思想原則,即按部就班、逐步推進,每個階段都要有定義、工作、審查、形成文件以供交流或備查,以提高軟體的質量。但隨著新的物件導向的設計方法和技術的成熟,軟體生命週期設計方法的指導意義正在逐步減少。

同任何事物一樣,乙個軟體產品或軟體系統也要經歷孕育、誕生、成長、成熟、衰亡等階段,一般稱為軟體生存週期(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

把整個軟體生存週期劃分為若干階段,使得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使規模大,結構複雜和管理複雜的軟體開發變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軟體生存週期包括:

一,問題定義。要求系統分析員與使用者進行交流,弄清「使用者需要計算及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提出關於「系統目標與範圍的說明」,提交使用者審查和確認。

二,可行性研究。一方面在於把待開發的系統的目標以明確的語言描述出來,另一方面從經濟、技術、法律等多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

三,需求分析。弄清使用者對軟體系統的全部需求,編寫需求規格說明書和初步的使用者手冊,提交評審。

四,開發階段。開發階段由三個階段組成:

1,設計

2,實現:根據選定的程式語言完成源程式的編碼。

3,測試

五,維護:維護包括四個方面

1,改正性維護:在軟體交付使用後,由於開發測試時的不徹底、不完全、必然會有一部分隱藏的錯誤被帶到執行階段,這些隱藏的錯誤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環境下就會暴露。

2,適應性維護:是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修改軟體的活動。

3,完善性維護[1]:是根據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設性意見而進行的維護活動。

4,預防性維護:是為了進一步改善軟體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並為以後的改進奠定基礎。

問題的定義及規劃

此階段是軟體開發方與需求方共同討論,主要確定軟體的開發目標及其可行性。

需求分析

軟體生命週期之需求分析

在確定軟體開發可行的情況下,對軟體需要實現的各個功能進行詳細分析。需求分析階段是乙個很重要的階段,這一階段做得好,將為整個軟體開發專案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同樣需求也是在整個軟體開發過程中不斷變化和深入的,因此我們必須制定需求變更計畫來應付這種變化,以保護整個專案的順利進行。軟體需求定義是軟體設計開發階段的輸入,為需求被翻譯成為可以使軟體建構功能的**發揮作用。

軟體設計

軟體生命週期之軟體設計

此階段主要根據需求分析的結果,對整個軟體系統進行設計,如系統框架設計,資料庫設計等等。軟體設計一般分為總體設計和詳細設計。好的軟體設計將為軟體程式編寫打下良好的基礎。軟體設計的核心在於把握好那些決定「服務質量」的因素,比如軟體的效能,可擴充套件性,安全性,怎樣劃分模組的組成,怎樣組織和封裝軟體的元件,以及其他一些雖然不作為軟體主要應用的方面但會對其支援方面有所影響的方方面面。軟體設計的原理包括抽象,分解和模組化,耦合和內聚,封裝,充分性,完整性和原始性。軟體設計主要關注軟體的相容性、可擴充套件性、容錯性、可維護性、模組化、可靠性、可重用性、健壯性、安全性、可用性和互操作性。耦合和內聚是兩個用來評估軟體設計質量的方法。

程式編碼

此階段是將軟體設計的結果轉換成計算機可執行的程式**。在程式編碼中必須要制定統一,符合標準的編寫規範。以保證程式的可讀性,易維護性,提高程式的執行效率。

軟體測試

軟體生命週期之軟體測試

在軟體設計完成後要經過嚴密的測試,以發現軟體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糾正。整個測試過程分單元測試、組裝測試以及系統測試三個階段進行。測試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測試和黑盒測試兩種。在測試過程中需要建立詳細的測試計畫並嚴格按照測試計畫進行測試,以減少測試的隨意性。

執行維護

軟體維護是軟體生命週期中持續時間最長的階段。在軟體開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軟體不能繼續適應使用者的要求。要延續軟體的使用壽命,就必須對軟體進行維護。軟體的維護包括糾錯性維護和改進性維護兩個方面。

週期模型

任何辦公的流程處理;設計一種商務信函列印系統並投放市場。這個概念是不清晰的,但卻是最高層的業務需求的原型。這個概念都會伴隨著乙個目的,例如在乙個"銀行押匯系統" 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的效率。這個目的將會成為系統的核心思想,系統成敗的評判標準。99年**部門上了大量的oa系統,學過一點lotus notes的人都發了財(ibm更不用說了),但是更普遍的情況是,許多的**部門原有的處理模式並沒有變化,反而又加上了自動化處理的一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初衷卻導致了完全不同的結果。這樣的軟體究竟是不是成功的呢?

從概念提出的那一刻開始,軟體產品就進入了軟體生命週期。在經歷需求、分析、設計、實現、部署後,軟體將被使用並進入維護階段,直到最後由於缺少維護費用而逐漸消亡。這樣的乙個過程,稱為"生命週期模型"(life cycle model)。

典型的幾種生命週期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迭代模型。

瀑布模型

(wate***ll model)首先由royce提出。該模型由於酷似瀑布聞名。在該模型中,首先確定需求,並接受客戶和sqa小組的驗證。然後擬定規格說明,同樣通過驗證後,進入計畫階段…可以看出,瀑布模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乙個階段的文件已經編制好並獲得sqa小組的認可才可以進入下乙個階段。這樣,瀑布模型通過強制性的要求提供規約文件來確保每個階段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但是實際上往往難以辦到,因為整個的模型幾乎都是以文件驅動的,這對於非專業的使用者來說是難以閱讀和理解的。想象一下,你去買衣服的時候,售貨員給你出示的是一本厚厚的服裝規格說明,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觸。雖然瀑布模型有很多很好的思想可以借鑑,但是在過程能力上有天生的缺陷。

迭代式模型

迭代式模型是是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統一軟體開發過程,統一軟體過程)推薦的週期模型,也是我們在這個系列文章討論的基礎。在rup中,迭代被定義為:迭代包括產生產品發布(穩定、可執行的產品版本)的全部開發活動和要使用該發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圍元素。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開發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經過所有工作流程的過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設計工作流程、實施工作流程和測試工作流程。實質上,它類似小型的瀑布式專案。rup認為,所有的階段(需求及其它)都可以細分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會產生乙個可以發布的產品,這個產品是最終產品的乙個子集。迭代的思想如圖所示。

迭代和瀑布的區別

迭代和瀑布的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風險的暴露時間上。「任何專案都會涉及到一定的風險。如果能在生命週期中盡早確保避免了風險,那麼您的計畫自然會更趨精確。有許多風險直到已準備整合系統時才被發現。不管開發團隊經驗如何,都絕不可能預知所有的風險。」

由於瀑布模型的特點(文件是主體),很多的問題在最後才會暴露出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風險是巨大的。"在迭代式生命週期中,您需要根據主要風險列表選擇要在迭代中開發的新的增量內容。每次迭代完成時都會生成乙個經過測試的可執行檔案,這樣就可以核實是否已經降低了目標風險。

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e)模型在功能上等價於產品的乙個子集。注意,這裡說的是功能上。瀑布模型的缺點就在於不夠直觀,快速原型法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般來說,根據客戶的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使用者最迫切需要,完成乙個可以演示的產品。這個產品只是實現部分的功能(最重要的)。它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確定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在我的經驗中,這種方法非常的有效,原先對計算機沒有絲毫概念的使用者在你的原型面前往往口若懸河,有些觀點讓你都覺得非常的吃驚。在得到使用者的需求之後,原型將被拋棄。因為原型開發的速度很快,設計方面是幾乎沒有考慮的,如果保留原型的話,在隨後的開發中會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至於保留原型方面,也是有一種叫做增量模型是這麼做的,但這種模型並不為大家所接受,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 上述的模型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其實現在的軟體組織中很少說標準的採用那一種模型的。模型和實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軟體生命週期模型的發展實際上是體現了軟體工程理論的發展。在最早的時候,軟體的生命週期處於無序、混亂的情況。一些人為了能夠控制軟體的開發過程,就把軟體開發嚴格的區分為多個不同的階段,並在階段間加上嚴格的審查。這就是瀑布模型產生的起因。瀑布模型體現了人們對軟體過程的乙個希望:嚴格控制、確保質量。可惜的是,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瀑布模型根本達不到這個過高的要求,因為軟體的過程往往難於**。反而導致了其它的負面影響,例如大量的文件、繁瑣的審批。因此人們就開始嘗試著用其它的方法來改進或替代瀑布方法。例如把過程細分來增加過程的可**性。

螺旋模型

2023年,barry boehm正式發表了軟體系統開發的"螺旋模型",它將瀑布模型和快速原型模型結合起來,強調了其他模型所忽視的風險分析,特別適合於大型複雜的系統。

螺旋模型沿著螺線進行若干次迭代,圖中的四個象限代表了以下活動:

(1) 制定計畫:確定軟體目標,選定實施方案,弄清專案開發的限制條件;

(2) 風險分析:分析評估所選方案,考慮如何識別和消除風險;

(3) 實施工程:實施軟體開發和驗證;

螺旋模型由風險驅動,強調可選方案和約束條件從而支援軟體的重用,有助於將軟體質量作為特殊目標融入產品開發之中。但是,螺旋模型也有一定的限制條件,具體如下:

(1) 螺旋模型強調風險分析,但要求許多客戶接受和相信這種分析,並做出相關反應是不容易的,因此,這種模型往往適應於內部的大規模軟體開發。

(2) 如果執行風險分析將大大影響專案的利潤,那麼進行風險分析毫無意義,因此,螺旋模型只適合於大規模軟體專案。

(3) 軟體開發人員應該擅長尋找可能的風險,準確地分析風險,否則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乙個階段首先是確定該階段的目標,完成這些目標的選擇方案及其約束條件,然後從風險角度分析方案的開發策略,努力排除各種潛在的風險,有時需要通過建造原型來完成。如果某些風險不能排除,該方案立即終止,否則啟動下乙個開發步驟。最後,評價該階段的結果,並設計下乙個階段。

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 三個過程 定義,開發,維護 九個階段 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概要設計 詳細設計 編碼與單元測試 整合測試 驗收測試,執行與維護 退役。可行性研究 系統分析人員在使用者的配合下對使用者的要求和現有的環境及條件進行深入調查寫出調研報告,從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法律可行性,操作可行性等方面...

軟體生命週期

同任何事物一樣,乙個軟體產品或軟體系統也要經歷孕育 誕生 成長 成熟 衰亡等階段,一般稱為軟體生存週期 軟體生命週期 把整個軟體生存週期劃分為若干階段,使得每個階段有明確的任務,使規模大,結構複雜和管理複雜的軟體開發變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軟體生存週期包括可行性分析與開發項計畫 需求分析 設計 概...

軟體生命週期

軟體有乙個孕育 誕生 成長 成熟和衰亡的生成過程。這個過程即為軟體的生命週期 軟體生存期的六個步驟為 1.制定計畫 2.需求分析 3.設計 4.程式編碼 5.測試 6.執行與維護 確定要開發軟體系統的總目標 給出功能 效能 可靠性以及介面等方面的要求 完成該任務的可行性研究 估計可利用的資源 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