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思則矛盾,思而不學則極端

2022-09-19 20:42:10 字數 3202 閱讀 5484

戴維·愛潑斯坦的《範圍》這本書講到模擬思維的時候提到一項有意思的研究,我覺得值得咱們特別了解一下。

2012 年,雪梨大學的商業戰略學教授丹·洛瓦羅(dan lovallo)組織了這麼乙個實驗。研究者邀請了一些來自大投資公司的投資家,讓他們評估一下各自自己手頭正在做的專案。比如你投資了乙個高科技創業公司,那麼研究者希望你詳細說一說,你認為這個公司將來會如何發展,一步一步都列好,特別是最後要估算一下,你這筆投資的回報率,將會有多少。

投資者們也覺得這挺有意思,都很配合。然後研究者又給他們乙個任務,說你看看現在有沒有跟你這個專案類似概念的、但是是別人做的專案,然後評估一下那些專案的回報率大概能有多少。

然後研究者把所有這些評估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較:結果是這些投資者對自己專案的預期回報率,比類似專案的預期回報率平均高了 50%。

顯然投資者都是過度自信的。他們評估自己的投資專案就好像一般人評估自己開車的水平一樣,都以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洛瓦羅搞這個實驗並不僅僅是為了證明「過度自信」。一般人高估自己駕駛汽車的水平,那是情有可原,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整天跟別人比駕駛技術,一般人不了解「一般人」的駕駛技術是什麼水平。但是這可是投資公司啊!這幫人整天幹的事兒就是評估專案!你怎麼可能連公平評估專案回報預期都做不到呢?

研究人員把這個結果擺在那些參與實驗的投資者面前,這些投資者也震驚了,而且越是老資格的投資者越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接受現實,立即修改了對自己專案的預期。

洛瓦羅想要通過這個實驗驗證的學說,叫做「外部視角(outside view)」。這是他和我們熟悉的《思考·快與慢》的作者丹尼爾·卡尼曼共同提出的乙個概念。讓卡尼曼獲得靈感的當初他的一段個人經歷。

卡尼曼和幾個人合作編寫一部教材,他們原本預期大約用兩年時間完成。但是卡尼曼聽說,別的組編寫類似的教材,大多需要 7 到 10 年才能完成。他們這些人覺得這根本不可能,因為按照自己的進度完全可以很快完成……結果他們實際用了 8 年才完成。

這件事的教訓是如果你要**自己幹一件事的結果如何,你應該參考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做類似的事情的結果如何。我們當時講過,別人做的平均水平,構成了乙個「基礎比率(base rate)」,這個基礎比率就是你**最好的參考標準。

用今天說的概念來說,

那為什麼外部視角更好呢?

卡尼曼說,這是因為你用內部視角考慮問題容易不周全。拿編寫教材這件事來說,用內部視角就是用自己在開頭的工作進度去**後面的工作進度。如果你計畫總共寫 10 章,而你四個月就已經完成了前面兩章,那你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自己兩個月就能寫一章,就算考慮到後面可能會遇到意外耽誤時間,估計兩年時間也夠了。

這個做法其實就是「外推」,容易犯「外推謬誤」的問題。事情往往不是按照固定的速率直線發展的。可能前兩章比較好寫,可能我們開頭最有幹勁,更可能後面會遇到極其嚴重的困難。事實上卡尼曼的教材編寫組後來遇到了各種困難,有人離婚了,有人病了,各種管理問題,再想如同一開始那樣協調全組順暢工作十分困難。

而這些困難的特點是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你沒做過你就想不到,而做了的人基本都遇到了。正因為這個特點,問自己會如何就不如問別人都是如何。外部視角能看到內部視角看不到的關鍵資訊。

但是這還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那些投資者不能公平判斷自己的專案。要知道卡尼曼他們並不經常編寫教材,對困難估計不足完全可以理解,可那些投資者可是經常要看專案的啊。

這就引出了另乙個效應。

洛瓦羅等人發現,那些投資者如果對自己投資的專案細節了解越多,他們自我估計的回報率就越高。也就是說,內部視角看到的資訊越多,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這才是我們這一篇文章要說的重點。我給你打個比方。比如你有個遠房表弟,學習成績不錯,說要報考清華大學。你乍聽之下覺得這不太靠譜,因為清華是中國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大學,你表弟平時的成績雖然在自己學校排名不錯,但是距離清華似乎還有一定的差距。

然後你深入了解了一下表弟的情況。他從小就把上清華當作理想,還曾經專門去過清華,而且他已經想好了要報哪個系。現在距離高考還有一年時間,表弟制定了詳細的複習計畫,每天都有任務、有監督、有總結。他把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都一一枚舉出來了,他完全知道在這一年裡要怎麼做,才能考上清華。

那請問,你聽了這些之後,是不是也會覺得表弟上清華這件事從不靠譜變成有點靠譜了呢?然後你還專門觀察了他幾天,發現他的確嚴格執行了複習計畫,可以說每天都在進步!這時候你是不是也相信他能考上了呢?

這是人之常情。越了解就越相信,難道這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就在於這只是內部視角。你表弟是很努力,但是想考清華的高中生有哪個是不努力的呢?難道別人就沒有複習計畫、別人就不是每天都在進步嗎?現實是大家都在努力進步,清華每年還是只錄取那麼一點人。努力和進步並不代表一定成功。

想要知道你表弟行不行,你需要外部視角。你得知道那些跟他差不多水平、差不多做法的人,結果都是怎樣的。

這個道理是如果乙個人不去收集一些客觀資訊,只根據自己這邊的資訊坐在那干想,就容易越想越覺得要做的這件事兒能做成。你會一廂情願地腦補一些東西,你會不自覺地假設事情按照你想要的方向發展。你越想,你設想的那個畫面就越鮮活。你越想,你對自己的信念就越深。你越想,你的判斷就會越極端。

內部視角容易讓人走極端。為啥孤獨的人容易產生仇恨社會的極端思想呢?因為他頭腦裡只有乙個聲音。遇到一點挫折,沒有人從另乙個角度幫他分析,他會越想越覺得這個太嚴重了,他會鑽進去出不來。

這大約是乙個普遍的認知規律。

如果乙個人從來不讀書,只知道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他對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看法將會是非常極端的。他會給遙遠的事物都打上標籤,他會有各種偏見。可能哪個南韓人做了對不起中國人的事情,他聽說之後就很容易對整個南韓都充滿敵意。

為什麼老一輩的人總讓我們謙虛一點、對不懂的事情少表態呢?因為你一表態就是極端的,而你自以為的故作謙虛,其實更接近真相……

拿做事來說,

再拿中國文化來說,思而不學則極端,就是說乙個不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人,沒有資格說中國文化最偉大;學而不思則矛盾,就是說如果乙個人真的平等地對待所有國家的文化,從來沒真正在哪個文化中生活過,那種狀態也不好,因為他不會熱愛任何乙個文化。

現實是世界上的道理看似互相矛盾,那是因為它們的適用條件不一樣。你必須得先有自己的條件,才談得上用哪個道理。

小馬看到前面有條河,他沒有根據自己以往的過河經驗就直接決定過不過,而是先問問別人的過河經驗。老牛說河水很淺,松鼠說河水很深,小馬並不覺得這兩個說法是矛盾的(綜合外部視角),它把自身情況跟他們做了對比(結合內部視角),得到乙個判斷,然後親身試探才知道河水的深淺。

小馬,就是菲茨杰拉德說的那個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有正常行事能力的、有一流智力的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從小學就聽過記住了,經歷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直以為這句話說的強調的是上學既要用功,又要思考。講述的是用功和思考的問題。直到今天工作了,我才體會到這另一層意思。學,什麼是學?學本來就不是用功的意思。字典上解釋說,學的本意是模仿,效法。所以學和用功聯絡不起來,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這件事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來者如臨高山,往者以觀逝水 世界是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在這個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世界裡,主觀對客觀的認識永遠只能無限接近真理,卻不能抵達真理。因為真理就是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完全一致,顯然,這個是很有難度的。然而追求真理一直是人類永恆的夢想,追求真理的過程讓人們發現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是自己的第一篇部落格。寫下自己的感悟吧。今天對這次快要完工的寵物專案做個總結吧。老實說,這個寵物專案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也讓我有了許多新的感悟。在這個專案裡,我學會了如何更好的學習。學會了時間應該合理分配,自己的技術也提公升了乙個檔次。但是總是感覺自己能力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今天上午,小梅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