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往往不聰明

2021-03-31 08:56:58 字數 1666 閱讀 3412

中國有句老話,叫「知易行難」,說的是懂得道理很容易,但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無數次商場上的大起大落,似乎都證明了這個樸素的真理——很多人,他們有著最聰明的頭腦,有最敏銳的商業嗅覺,一拍腦子,點子就來……

但是,有了這些素質的人,卻往往不是最後的成功者。也許,美國著名管理學專家彼得·得魯克說得好:「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果。」

這是乙個很奇怪的現象。誰會相信成功的人並不聰明?但事實真的如此。

知易行難——

90%的企業家智商並不突出

我們先來界定一下聰明的含義,聰明是指乙個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這樣的人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聰明人。順著這樣的邏輯,我們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也包括成功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他們的智商並不突出,所以說並不聰明。

看看很多成功企業家的個人簡歷,你會發現,他們中間最多只有不超過10%的智商超群,其餘90%的智商絕對就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

而另外,我們也能夠看到很多很多的聰明人。我們或許還能夠回想起中國企業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們嗅覺靈敏,腦筋活泛,他們甚至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企業界最聰明的一類人。

比如說,他們能夠在美國的「偉哥」尚未進入中國之前率先搶註中文商標並推出號稱功能相似的產品,以此贏得市場轟動;他們能夠迅速洞察中國消費者的心理需要,精心包裝各種概念性的保健產品並迅速形成市場規模,然後又迅速消失;他們也能夠在**電視台的廣告招標會上豪情萬丈,一擲億金,然後仔細算計「奧迪」變「賓士」的戲法。

但是,這些號稱「金點子」、「白金頭腦」的人物今何在呢?或者失敗了,或者很失意。

知難行難——

聰明人經常反被聰明誤

其中原因是什麼呢?中國有兩句老話特別好,一句叫做「大道無術」;另一句叫做「聰明反被聰明誤」。還有一句話也很有意思,叫做「大智慧型,小機謀」。

由於聰明,他們反而難以建立起優秀的管理,難以建立起持續發展的事業。這樣的現實真的很難令人接受,而事實又的確如此。

因為聰明,所以總是耍弄聰明;因為心眼兒靈活,所以容易被新的機會**,容易輕視扎扎實實的積累,容易忽視企業發展規律,容易放鬆系統的管理……機會是很多的,聰明人眼前總是五光十色,於是定力沒有了,眼花繚亂了,最後栽倒在某個美麗的陷阱裡。

如果從這個角度講,在企業管理中,做到真正的「知」並不容易,而「行」就更難

知難行易——

商道貴在堅持與平和

當然,成功企業家中那10%既聰明又智慧型的少數,怕是堪稱人傑。但是,這10%不是規律。規律是那90%並不聰明但很智慧型的成功企業家。

這些智商並不突出的人,他們或者固執,或者平和,不會輕易相信某乙個機會,也不會輕易改變自己已經做出的決定,守住一條路往前不斷地走;他們這種固執、平和反而使他們能夠走得更遠,然後,在這種漫長的企業經營管理歷程中,他們變得智慧型了,變得大智慧型了。

聰明的人多變,不聰明的人不變,而真正的智者善變。所以,所謂「大智慧型」,其實是大事少變,小事多變。而所謂「小機謀」,則可能是大事多變。在變來變去中,連自己也搞不清是怎麼回事了。

因此,「凡知之徹底者,行之必易」。商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依然要靠達到知與行的相互統一,互相增進。我們必須通過實踐而掌握智慧型,因為智慧型而促進實踐。在智慧型的基礎上行動,必然事半功倍,但前提是,你必須要身體力行才可以。(陳惠湘)

聰明的人,容易不務實

b 聰明的人,容易不務實 b 這是杜書伍說的 這裡講的聰明人是指智商方面的 聰明人的邏輯推理能力比較強,你說個開頭他能給你說出結尾,並且往往是正確的 聰明人反應比較快,因此在跟同事合作時會覺得他們反應很慢,自覺不自覺的會表露出輕蔑 不耐煩的情緒 但是邏輯推理這種事情是 靜態的 跟程式一樣 輸入a 就...

聰明的人不問

成熟的人不問過去 聰明的人不問現在 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距離,不是相隔天涯海角,而是當你站在鏡子前面,望著鏡子前陌生的自己吧!給你一顆漂亮的心,希望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給你一顆漂亮的心,宇宙浩瀚,生命短暫,每當夜深人靜,我們常捫心自問 忙忙碌碌 所為何來?你是否悵然若有所失?生命到底在追求什麼呢?是自己...

成功往往從失敗開始

前幾天乙個客戶想做一款點菜機,專案都談的差不多了,他回去跟他的同伴最後敲定的時候又變卦了,給出的理由竟然是 以前跟別人3,4次的專案經驗告訴他們,研發往往是失敗的,靠不住的,還是找現成的產品賣好。非常有意思的理由,甚至可笑,可笑之處在於為什麼有這麼多成功的而他卻不成功,可笑之外想想也確實如此,研發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