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之路在何方

2021-03-31 11:19:24 字數 3903 閱讀 1682

高考春招話改革

王凌峰

目前,春季本科招生計畫過少,很多考生只是將春季高考當做

「練靶場

」一試身手,春季高考依然是

「叫好不叫座

」———

從2023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開始實行的春、秋兩季高考招生,其目的是通過增加考試次數減少「一考定終身」的壓力。但是隨著春季高考逐年受到冷落,高考方式的變革又一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同時也引起了筆者對高考改革出路的思考。

高中教育應注重知識廣度

現行的3+x等考試方式,表面上減少了考試科目,似乎可以降低高考壓力,但實際上事與願違。高考、中考減少考試科目不僅不能減輕學生負擔,反而因為競爭焦點集中,導致為了增加試卷區分度,偏、尖、怪題目出現機會增加,學生負擔會更大。

由於高考科目過少,在學生圍繞少數學科全力以赴、負擔過重的同時,基礎知識面卻很狹窄。中學雖然設有很多學科,但許多學科不是高考科目,學生並不認真去學,甚至形同虛設,素質教育成為一句空話。

試行3+x模式的初衷是減輕學生負擔,但從實際情況看,大部分招生院校選擇3+1模式,應考科目減少,但競爭更激烈。另外,考生為了增加學校和專業選擇機會,往往多考1、2個科目。2023年廣州市80%以上考生選擇報考3+3,相對於報考3+2或者3+1來說,壓力自然更大。

筆者認為,

應增加高考科目,以增加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

其好處是:

一是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學生創造性有了更大發展的可能性。例如,乙個學生具備生物研究方面的才能和興趣,可是高考只考五科,不考生物,這樣他在物理和語文考試成績不如大部分同學的情況下,因總分不高而落選;如果考試科目較多,他就可以通過物理和語文之外的其他科目提高總分,被錄取機會就會大大增加。

二是學生精力不會集中在少數科目上,這樣命題人員就不必靠增加考卷難題來保證試卷的區分度。試題平均難度的降低,會引導學生注意掌握基礎知識,不用去鑽偏題、難題,有利於減輕學生負擔。

三是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成長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該以「通識教育」為主,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形成基本概念。人們在討論高考改革的時候,往往焦點集中在考試方法等方面,實際上高中應該學些什麼才是最根本的問題。諸如法律、社會學、心理健康、職業指導、愛滋病教育等知識非常有必要納入中學學習內容並進行高考,而地理與生物更應作為高考必考科目。

增設科目必然要增加師資配備、教材**等工作量,教學組織工作也比較繁雜。但從長遠來看,利大於弊。教育政策設計者應清醒地認識到二三十年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例如,目前高考、中考都不考地理、生物等基礎學科,等到二三十年後發現這些專業的發展受到影響時就為之晚矣。

對於「增加高考科目」這一設想,可以先在部分重點中學試點之後再逐步推廣,尤其要注意與現行高考招生制度相銜接。

高考應取消文理分科

早就有人撰文指出,過早地文理分科,理科生不再學習文學、歷史、地理,知識面狹窄,缺少人文精神;文科生則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素質教育則成為一句空話。美國中學理科知識比我國簡單,但美國自然科學水平有目共睹。

因此,應該適當降低中學數理知識的難度,取消文理分科,讓學生學得更加快樂、更加全面,同時也可有效克服目前高考已經出現的選科過於集中現象,與高等教育越來越明顯的大類培養改革接軌。

近兩年來,廣州各中學均不同程度出現物理、化學考生減少的現象。部分中學老師要求學生不要報讀物理和化學。例如廣州市某中學2003屆畢業生選考物理、化學兩科的學生占近六成;而2005屆則銳減到只接近四成。與此同時,選考政治、歷史的學生激增,其中政治更取代物理,成為單科選考人數最多的科目。

原因在於: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對入學新生實行先通招入校,等到大一或大二後再根據學生的選擇分專業。

於是考生「曲線救國」,怎麼有利於考上心儀的院校就怎麼報考;非重點中學為使學生考上好的大學,便引導成績中等的學生避開與重點中學物理、化學科目考生競爭,轉投政治等考分相對不容易拉開差距的「軟」科目。

如果文理不分科,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

努力降低考生高考成本

高考成本一是金錢成本、二是時間成本、三是心理成本。11年前筆者高考結束時,和同學一起將書付之一炬的一幕似乎猶在眼前。就目前來看,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一是各高校春秋季高考招生名額應逐漸達到一半對一半。

目前春季本科招生計畫過少,很多考生只是將春季高考當做「練靶場」一試身手,春季高考依然是「叫好不叫座」。

二是限制復讀

,更準確地說是將考試錄取與考試次數聯絡起來。乙個參加了3次考試的考生與乙個第一次參加考試的考生是存在較大差異的。要改變這種狀況,應當充分發揮春季高考的最大「制度效益」。一名應屆生一年參加兩次高考,一般來說是可以發揮出應有水平了。對於參加高考超過2次者,則

可考慮根據其高考次數適當提高錄取分數線。

應實行全國統一錄取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不同地區考生之間不平等錄取的現象,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以2023年為例,北京重點院校文科最低錄取分數線是466分,湖南為556分,相差90分;北京重點理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為460分,而湖南為537分,相差77分;北京一般文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為447分,而湖南為524分,相差77分;北京一般理科院校最低錄取分數線為421分,而湖南為495分,相差74分。其他一些省如山東、江蘇等也存在類似情況,因此出現了在某些省一般本科都上不了的學生,在北京卻可以上重點大學的不公平現象,高考移民現象也由此而生。尤其是農村考生受教育條件本來就明顯差於北京等地考生,但還要比北京等地考生高出幾十甚至上百分才能考入同樣大學。

2023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市政協副主席張世誠起草了乙份提案《高考招生的地區不平等現象應該改變》,類似的提案還有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理工大學

鄭楚光

教授提交的《受高等教育權利必須平等》和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大學

姚守拙

教授提交的《高考招生應在全國範圍內按分數高低統一錄取》。

誠然,高等教育屬非義務教育,但公民公平競爭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卻不應被剝奪。如果北京或者上海市屬高校偏愛本地學生倒也無可厚非,但在全國性高校招生比例上出現如此嚴重的失衡還是必須要正視的現實。

應在全國推行標準分制度

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福建開始採用標準分制度,以更準確客觀地評價考生成績。儘管已實行多年,還是有許多考生和家長不理解。鑑於此,2023年福建停用標準分,高考成績重新用原始分。一些省市也陸續恢復使用原始分。據了解,目前全國仍然採用標準分的省市已為數不多。

筆者認為,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在全國推行標準分制度。有的省份使用原始分,有的省份使用標準分,很難對各地錄取分數線進行統一比較。

多元化評價招生宜緩行

美國大學的選拔標準是除sat成績外,對個人的特長、參與社群的活動、課外活動也納入考慮範圍,這有利於更全面準確地評價學生。據此,國內有人主張學習美國高校錄取的做法,實行多元化評價。

但多元化評價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地區差異太大,法制不健全,使得評價工作難以操作。一些高校往往在定向招生計畫、使用機動指標降分錄取、少數民族預科生指標分配、特長生招生、保送生資格選拔、補錄等方面有很大的彈性操作空間,使得多元化評價實際上很難實施。

在我國大學治理結構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如果較大幅度地放開高校招生自主權,勢必會出現新的不公甚至更嚴重的招生醜聞事件。

以我國目前情況看,多元化評價錄取至少是在5年乃至更久之後的事情。

考試制度被譽為中國人的一大發明,對西方公****也產生了積極影響。高考涉及千家萬戶,高考政策設計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公共政策設計的乙個重要內容。因此,尊重現實條件,最大程度地揚長補短,獲得次優效果,應是高考改革的現實選擇。(作者單位:桂林電子工業學院)

■資料說話

今年春季高考與二○○○年的首次春季高考類似———報名人數少於錄取計畫。今年春季高考報名人數為一千四百六十六人,比去年減少約八百人,而今年的計畫招生數為一千五百四十二人。招生學校層次和本科計畫人數的不斷下降是春季高考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今年春季高考本科招收計畫三百人,比去年少了四百五十人。二○○○年,共有十三所高校參加北京地區的首次春季招生;而今年,招生院校降至十所,其中民辦學校佔了六所。

搜尋之路在何方

在搜尋技術的理論研究領域,搜尋模型已經經歷了四個階段 1,詞頻模型 if,idf 2,向量模型 3,概率模型 4,語言模型。到目前為止,我們使用的搜尋引擎都是詞頻模型,而向量模型才剛剛起步 據說google開發了乙個向量模型的搜尋引擎,但是還在開發階段 撇開為什麼工業界那麼 不思進取 不談,我們來看...

網管之路在何方

群中經常有問,做網管到底好不好?有沒有前途?還經常聽到有說要轉行,做網管太累,而工資又低。真是非常遺憾,也非常惋惜。因為說這話的大多數都是僅在小型企業,或者網咖幹了兩年左右,根本沒經過系統地學習,又不肯在學習上投入。自己的技術實力沒上去,就要求高工資,我想沒哪個行業,也沒哪個公司可以。一般來說,公司...

網管之路在何方

群中經常有問,做網管到底好不好?有沒有前途?還經常聽到有說要轉行,做網管太累,而工資又低。真是非常遺憾,也非常惋惜。因為說這話的大多數都是僅在小型企業,或者網咖幹了兩年左右,根本沒經過系統地學習,又不肯在學習上投入。自己的技術實力沒上去,就要求高工資,我想沒哪個行業,也沒哪個公司可以。一般來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