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吃忌廉還是先吃蛋糕 推遲滿足感

2021-04-16 09:36:59 字數 1354 閱讀 8994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向我請求幫助,她想糾正自己最近幾個月裡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我們**了她對老闆的看法,老闆對她的態度,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父母的情況。我們也談到她對工作與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對其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她同丈夫和同事競爭的願望,以及競爭帶給她的恐懼感。儘管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心理分析和**,並未觸及問題的癥結。終於有一天,我們進入乙個久被忽略的領域,才使**出現了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

她回答說喜歡。

「你喜歡先吃蛋糕,還是蛋糕上的忌廉?」

她興奮地說:「當然是忌廉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心理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如我預料的,在上班第乙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的6個鐘頭裡,她就盡量規避棘手的差事。我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乙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裡,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解釋其中的道理:按1天工作7個鐘頭計算,1個鐘頭的痛苦與6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1個鐘頭的幸福,加上6個鐘頭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毛病。

這就是推遲滿足感,它意味著你不能貪圖暫時的安逸,你得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實,我們早在小時候(通常從5歲開始),就學會了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在幼兒園裡,有的遊戲需要孩子們輪流參與,如果乙個5歲的男孩多些耐心,讓同伴先玩遊戲,而自己等到最後,那麼他可以在無人催促的情況下玩到盡興。對於6歲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時不把忌廉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後吃忌廉,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滿12歲時,無須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到了15~16歲以後,他們的實踐就可以更得心應手,而且以後他們處理類似問題,也會形成這種習慣。許多孩子懂得推遲滿足感的好處,但還有的孩子顯然缺乏能力和經驗。有的孩子長到15~16歲,仍舊缺乏「先吃苦,後享受」的意識,而是恰好將次序顛倒過來,他們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

最終這些孩子離開學校,浪跡社會。而他們的成年生活也極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魂不守舍,容易遭受意外事故,甚至精神病院或監獄很可能成為他們最終的歸宿。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為什麼大部分人擁有足夠的自制力,能避免貪圖一時安逸的惡果,卻有相當數量的人不懂得推遲滿足感,最終成為失敗者?其中的原因,目前醫學界尚無定論,目前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夠的依據,基因的作用並不明顯,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學論證,但大部分跡象表明,在這方面,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吃忌廉與啃骨頭 目前對日外包的一些看法

日本對海外軟體開發敲響警鐘 日經bp社報道 日本企業在將開發工作外包給亞洲軟體公司時出現問題而失敗的例子層出不窮。日方發包者不經意間將自己的做法強加於人,這種態度引發了很多問題 從事軟體開發管理與質量管理研究的日本武藏工業大學工學院資訊系統工程專業的兼子毅講師對此敲響了警鐘。兼子毅於9月份訪問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