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諾依曼體系和哈佛體系結構比較

2021-04-20 04:37:09 字數 500 閱讀 1798

馮·諾依曼結構,又稱為普林斯頓結構。是一種經典的體系結構,有cpu,匯流排,外部儲存器組成。這種體系結構採用程式**儲存器與資料儲存器合併在同一儲存器裡,但程式**儲存器位址與資料儲存器位址分別指向不同的實體地址。程式指令寬度與資料寬度一樣。資料匯流排和位址匯流排共用。

哈佛結構。但是隨著cpu設計的發展,pipeline的增加,指令和資料的互斥讀取很影響cpu指令執行的scale程度。後來,哈佛大學提出一種的新的結構,這種結構採用資料儲存器與程式**儲存器分開,各自有自己的資料匯流排與位址匯流排。但這是需要cpu提供大量的資料線,因而很少使用哈佛結構作為cpu外部構架來使用。但是對於 cpu內部,通過使用不同的資料和指令cache,可以有效的提高指令執行的效率,因而目前大部分計算機體系都是cpu內部的哈弗結構+cpu外部的風諾伊曼的結構。

arm7系列的cpu有很多款,其中部分cpu沒有內部cache的,比如arm7tdmi,就是純粹的馮·諾伊曼結構,其他有內部cache且資料和指令的cache分離的cpu則使用了哈佛結構。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cui 馮諾依曼體系機構 說到計算機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德國科學家馮諾依曼。從20世紀初,物理學和電子學科學家們就在爭論製造可以進行數值計算的機器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結構。人們被十進位制這個人類習慣的計數方法所困擾。所以,那時以研製模擬計算機的呼聲更為響亮和有力。20世紀30年代中期,德國科學家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

馮 諾依曼結構也稱普林斯頓結構,是一種將程式指令儲存器和資料儲存器合併在一起的儲存器結構。程式指令儲存位址和資料儲存位址指向同乙個儲存器的不同物理位置,因此程式指令和資料的寬度相同,如英特爾公司的8086 處理器的程式指令和資料都是16位寬。美籍匈牙利數學家馮 諾依曼於1946年提出儲存程式原理,把...

馮 諾依曼體系結構

一.馮 諾依曼結構 von neumann architecture 馮 諾依曼結構也稱作普林斯頓結構,是一種將程式 指令序列的集合 和資料存放在同一儲存器的不同位址的電腦設計概念結構。這是建立在馮 諾依曼原理,即程式可看做一種特殊的 資料 同樣地可以被處理和儲存,故兩者可存放在同一儲存器中,採用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