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學生興趣,是搞好資訊科技教育的關鍵點

2021-05-24 11:54:19 字數 1549 閱讀 4249

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資訊化浪潮開始席捲全球,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計算機做為一種資訊處理工具,走向了千家萬戶。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國內it已呈現一片欣欣向榮之景,it技術人才層出不窮,推動著國內it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內it教育,離不開一大批在背後默默無聞為it教育奉獻青春的教師們。

北大附中資訊科技特級教師李冬梅

李冬梅是一名北大附中資訊科技特級教師。2023年她從北京大學數學系資訊專業畢業後,便投入到中學資訊科技教育當中,至今已從教30多年。這30年,她見證了國內中學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並為我國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資訊科技前沿人才。

2023年國內中學資訊科技教育剛剛起步,缺乏可套用的教學模式。「如何把中學資訊科技這門課教好」一直是資訊科技教育老師們追尋和探索的話題。當時國內對該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教學研究並不多,對其特點並不了解。教學之初,李冬梅也因些遇到了很多困難,走了不少彎路。憑著對資訊科技教育的熱情與強烈的教師責任感,在不斷的實踐與摸索中,李冬梅總結出資訊科技是一門實踐性、創新性很強的學科,要求有別於數學、物理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摸索,李冬梅總結出一套符合中學資訊科技學科的課堂教學模式。

該模式具有三個核心要素:

教學環境的搭建與建設。由於資訊科技實踐性強的特點,以前老師課堂上講,學生課後做練習的教學方式已不再適宜。李冬梅認為這門學科必須在機房講才能有效果。面對機房複雜的環境,如何管理機房,如何管理學生?——機房教學環境的搭建與管理是關鍵。經過研究,李冬梅首次採用windows域管理的模式管理機房,對每個客戶端設定一定的許可權,學生提交的作業統一由檔案伺服器管理。這樣既保證了機房環境的穩定,也方便了老師與學生的溝通。現在此機房管理模式已被全國眾多中學、大學借鑑採用。

教學過程的設計。資訊科技是一門不斷更新的學科,同時對創新性要求比較高。這就要求老師去思考如何設計教學過程,既能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李冬梅表示,「課堂1/3的時間我會去演示範例並詳解解決方案,讓學生有乙個感性認識。剩下的2/3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學生可以利用我課堂上所講的知識,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自己所設想的東西,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照搬我課堂上的案例。所以老師在課程設計時,一定要找到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做切合他們實際的東西。」

資訊素養包含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資訊意識、用計算機很好解決問題的資訊能力,合理規範使用計算機的資訊道德三部分組成,它是中學資訊教育的核心目的所在,李冬梅表示。

據李冬梅介紹,僅2023年她所帶的實驗班23名學生中就有3人出版了計算機個人著作,其中一人所寫的windows95發行近八萬冊,四人考入北大清華計算機系,成為清華北大計算機協會的活躍分子、大學校園裡的電腦專家。

國內資訊科技飛快的發展,離不開背後眾多教育工作者的支援。其中有很多像李冬梅一樣為資訊科技教育發展貢獻自己青春的女性教育工作者們,正在為國家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資訊科技人才。值此國際婦女勞動節之際,祝所有女資訊科技教師及女教育工作者們節日快樂。

來自:http://news.csdn.net/a/20110308/293220.html

是做應用還是搞演算法?

這幾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乙個問題,搞acm和實際開發很遠麼?然後還是由於自己這段時間搞演算法很不順利,就覺得i自己離開演算法去,去做工程比較好。因為我一直覺得我是乙個比較geek的人,很多事情喜歡自己去動手,尤其是喜歡比較實用的東西。比如前段時間,在大一那邊接待新生,我們每個人發了一張 然後來了乙個學...

人的興趣是如何產生的?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這種認識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沒有一定的認識 或稱之為知識 再奇特的現象出現在面前,也會熟視無睹,毫無興趣,即使有瞬間的興奮,也會因知識的貧乏而稍縱即逝。日本的教育心理學家田崎仁認為 興趣不是原因,而是結果。那原因是什麼呢?是知識,任何興趣都根植於一定的知識的土壤...

興趣是創業的精神支柱

我們常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說人們如果對一件事物產生了興趣,就會調動自身的潛能 時間和精力去接觸 去體驗,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險阻,都會一如既往地進行下去。其實,這種精神狀態就是創業者所必須具備的創業素質。而因為興趣的出現,你就無形中擁有了這一重要的素質,比起其它的創業者,你就增加了乙個成功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