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021-06-13 05:20:36 字數 3342 閱讀 5850

前兩天,在與公尺老師交流的時候,提了這麼個問題,原話大概是這樣的:感覺有點過分依賴網際網路了,所有知識都在網上,真正進腦子的沒有多少,只是記住了個位址而已,要是沒網了怎麼辦?

通過與公尺老師的談話,引發了以下思考: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先從第乙個方面來說:先不說腦子裡是不是真的什麼也沒有,知識都在網上,沒網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挺無聊的,這就和想「如果有一天地球毀滅了怎麼辦」一樣無聊。

沒電了怎麼辦?乾脆別用電了唄。只想著沒網怎麼辦,乾脆別用網了唄。這樣的超小概率事件,我們還是不要擔憂了,不然得愁死。

第二方面:腦子裡真的沒有嗎?我們通過網際網路查乙個東西,第一次我們可能僅僅記住了乙個位址和大概的內容,當我們反覆查閱的時候,只要不是每次都機械地複製貼上,這個東西就漸漸印入我們的大腦了。

例如,當你用乙個函式,不明白怎麼用,第一次需要上網查,把這個函式,你需要的部分過了一遍,順便把跟它相關的也掃了一眼(順便學習法),有第一次的基礎(知道在哪,大概有什麼相關的),當你遇到問題,再次需要類似內容的時候,

再比如,有一次,我配置

sql2005

遠端連線,第一次上網查的,解決了問題。當同學問我如何解決類似問題的時候,我試圖運用第一次查詢的經驗解決,過程中發現自己還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再查那個位址(可以迅速找到),當再有第三次,讓我單獨配置的時候,我基本上就不用查了,因為這些自己已經掌握了。

我們感覺自己沒記住,不是我們真的沒有記住,而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已經把知識同化了,

同化為我們的一部分,就像拿筷子吃飯,不用上網查如何拿筷子,然後記住這個位址,下次吃飯前還得再來看一遍如何拿筷子吧,如果是,那可就杯具了。其實,通過一次次反覆,我們已經不用想如何去拿了,難道還能說只是記住了個位址嗎?不是的,通過反覆,這些知識技能已經潛移默化中成為我們的一種內在屬性。

第三方面:如今是資訊**的時代,僅靠記憶是永遠也記不下如此龐大的資訊量(至於如何龐大,看公尺老師這篇部落格(

我們必須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便是學習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不斷運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追其本質,是乙個由點到面開展發散性思維訓練的過程,通過有形的資訊網,來編織屬於

我們自己的知識網。

不僅僅是知識的位址,還有知識的內容,還有獲取知識的能力,

都在屬於我們自己的知識網中融會貫通,相輔相成。

時間在一點點流逝,在乙個反覆強化的過程中,我們在一點點變化。

我們之所以沒有發現這種變化,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沒有客觀全面認真地審視我們自己,還有另一方面原因是變化需要乙個過程,在下面我們會談到。

回憶點滴成長,在思想的薰陶中,無形之中我們的技術也在提高,「稀里糊塗」中,那些原以為遙不可及的知識現在竟然變成了現實,比方說機房收費系統,那是我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竟然做了出來,不必再過多舉例子,大家的變化都有目共睹。

再深挖一層,這其中又隱藏了這樣乙個問題:變化是需要過程的,不可能像碳酸汽水,搖一搖就會冒泡,效果顯著。

但是,如果我們學了乙個月就放棄了,或者學了半年就放棄了,那肯定看不到今天的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變化,如果我們現在放棄,那麼肯定看不到

2,3年後的自己,這個時候我們就很可能會否認自己的成長,覺得一無所獲,進而否認這種教育,認為它是歪理邪說。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並不是理論出了問題,而是做的人沒有真正領悟這種理論的真諦,沒有按照理論要求的步驟,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下去,走在途中,看不到曙光,就放棄了,必然是失敗的。很有趣,失敗的人都不找自身的原因,都愛埋怨別人。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沒有成功,不是因為我們不努力,而是當我們看不到光明時,就放棄了,沒有堅持到底,什麼都是淺嘗輒止,又或者,我們做到了

90%,而沒有堅持做完剩下的

10%

再來看我們的教育,通過教育影響乙個人,改變乙個人,使乙個人脫胎換骨,是乙個長期,點滴積累,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立竿見影,猶如做拼圖遊戲,需要一塊一塊地拼,慢慢成形,最後大功告成。

如果僅僅追求暴風驟雨式的成長,老師把他知道的都一股腦塞給你,結果是所謂的效果顯著,可是當暴風雨過去,又能剩下些什麼?華而不實罷了。違背客觀規律,只一味搞形式主義,拔苗助長,結果只能自取滅亡。

寫到這,想到我們的英語學習,再談英語之前,我們先來看乙個小故事,《飢漢吃餅》:古時候有乙個行路人,肚子餓極了就買了乙個燒餅吃,吃後覺得不頂事,就又買了乙個吃,但肚子還是餓。於是再買再吃,一連吃了

6個。感覺還不多飽,又買了乙個,當這個燒餅只吃了一半就很飽了。這時他十分懊惱,狠狠地打了自己乙個耳光,並自責道:「我是多麼不會過日子的人呀!先前

6個燒餅都被我白白地浪費啦!早知道這半個燒餅就能吃飽,我為什麼要吃哪

6飢漢的變化首先是從量變開始的,是經過量的積累而達到質變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飢漢沒有「吃了乙個又乙個」的量變,就不會發生「吃第七個」時的質變。

我們學習英語也是要經歷相同的過程,而且是乙個漫長的過程,從猜測,形成條件反射,建立語言區到實現語言思維,用

short

—brain

的方法學習外語,基本上顛覆了我們從前對學習英語的認知,在中文語言思維佔絕對優勢的大腦中增加一種英語語言思維,這需要反覆的刺激與強化才能形成。早期,提高期,增長期,高階期這四個時期都是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的不斷迴圈往復,由低階到高階,由簡單到複雜,向前發展的。

總結來說,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包括我們學習英語),總是先以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開始,經過逐步積累而達到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

這些微小的變化就在我們平時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可能看不到變化,但變化確是實實在在地發生著,例如,我們在使用

rosetta stone

學習英語的時候,該程式會自動按乙個科學的重複和替換次序,不斷重複,變換和推出新,我們則不斷猜英文發音對應的。你會越猜越快,越來越會猜,逐漸把和聽到的聲音一起印在大腦中。我們以為沒有印象,事實上,大腦裡是有印象的,這和前面提到的「真正進腦子的沒有多少,只是記住了個位址而已,但事實並非如此」是相似的道理。

大家總是想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是對自己或者是對

sb這種方法不確定的表現,更多的是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是大家的通病,一口是永遠也吃不成個胖子的,著急也不可以不尊重客觀規律,否則也只能一無所獲。

在公尺老師的教育指導下,我們的學習,不管是思想,技術,還是英語,都是乙個必須遵循客觀規律的成長過程,是乙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猶如破繭化蝶,需要乙個靜默的過程,如果熬不過這個靜默的過程,那麼,也只能死在繭裡。

相比公尺老師辦提高班

12年的靜默,黑暗,寂寞與煎熬,我們這短短靜默期又算得了什麼。要蓋多高的樓,就要對應打多深的地基,直到看到樓蓋好了,我們才能體會到打地基是多麼的重要。

不得不說,乙個人是否能成功,在於當他看不到光明,眼前一片黑漆漆的時候,他還能堅持多久。

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本就是無序的,片面的,既然公尺老師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只要擺正心態,切莫急功近利,每天堅持做下去,相信,在某天早晨睜開眼,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悄悄地改變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前兩天,在與公尺老師交流的時候,提了這麼個問題,原話大概是這樣的 感覺有點過分依賴網際網路了,所有知識都在網上,真正進腦子的沒有多少,只是記住了個位址而已,要是沒網了怎麼辦?通過與公尺老師的談話,引發了以下思考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先從第乙個方面來說 先不說腦子裡是不是真的什麼也沒有,知識都在網上,沒...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前兩天,在與公尺老師交流的時候,提了這麼個問題,原話大概是這樣的 感覺有點過分依賴網際網路了,所有知識都在網上,真正進腦子的沒有多少,只是記住了個位址而已,要是沒網了怎麼辦?通過與公尺老師的談話,引發了以下思考 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先從第乙個方面來說 先不說腦子裡是不是真的什麼也沒有,知識都在網上,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