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和努力的一些想法

2021-06-22 11:10:32 字數 1157 閱讀 7072

被認為是20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的富蘭克·h·奈特(frank h.knight3)有個著名的觀點:「決定乙個人富有的三個條件,一是出身,二是運氣,三是努力,而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你看,這是不是與我們從小接受的關於努力的教育大相徑庭?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的確誇大了勤奮的功效,很多時候教育鼓吹的變成了「蠻幹」。

李開復總結《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成功的公式是「才智+社會環境+機遇+勤奮=成功」,勤奮依然是排在末位的。個人覺得,社會環境在個人的成就能有多大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社會環境包含父母教育、家庭出身、社會發展背景等等,它決定了個人所能夠佔據和利用的資源。資源越多,成功的機率就越大。另外,才智也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才智不僅限於dna所決定的智商--分析性智商,還應該包括各種軟實力:情商、社交能力、想象力等等,而富足的社會環境往往能讓個人從小培養較全面的軟實力。成功和智商的相互關係是在一定範圍內存在的。例如當你的智商超過120時,再增加智商也不會帶來明顯的優勢。智商處在同一水平裡更優秀人才的選拔則要考察其他因素了,如想象力、跳躍思維。同樣,你想變得出類拔萃不能光靠智商,還有很多因素。悟性、實用智商、情商。

機遇也更青睞擁有好的社會環境的個人,馬太效應說的夠清楚了。雖然說「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但想一想,乙個為了填飽肚子而揮汗的人和乙個衣食無憂、見識豐富的人同樣勤奮,哪乙個能夠識別和把握機遇?當然,這不是說貧寒之家難出英才,只是需要更多的機緣巧合和努力,例如社會發展的巨大變革往往會鑄就很多白手起家的神話甚至顛覆社會階層(同樣,社會變革也算是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個人沒有辦法更改,我們能做的是學會選擇,選擇大於努力。選擇包括:選擇去提高自己的層次-修養、能力,選擇能夠讓你佔據更多資源的方向。同時,別忘了我們的一句老話」奮鬥是要以家族為單位的「,個人要為後代積累資源。

強調社會背景、才智和機遇並不是遍地勤奮的價值,堅持不懈的努力依然是成功重要的砝碼,只是勤奮的時候別忘了抬頭看看是否還在正確的路上。關於勤奮,我的一點看法是人之間的層次更像是階梯式的,而不是平滑上公升的曲線。因此當你努力時,努力的程度和付出必須讓你「能夠攀上高一層階梯」,否則就是徒勞無益。「能夠攀上高一層階梯」並不代表你能穩穩的站在階梯上。打個比方,正確的選擇+足夠勤奮的堅持只能讓你進入了通往更高階梯的緩衝庫,能否或者什麼時候能真正站在階梯上就需要「機遇」了。所以要學著去選擇,去識別和創造機遇,單單的埋頭努力是沒有用的。

關於OCR,一些想法

ocr一般分為兩種 1,根據給定的字元特徵集合,提取未知字元的特徵進行匹配識別 典型例子 gocr 2,不知道字元特徵,但給出提取特徵的規則,通過機器學習training來獲取某個字符集的特徵集,對未知字元進行匹配識別。典型例子 tesseract 第一種方法簡單,在某些場合很高效,但比較侷限,字符...

關於tv app的一些想法

以前是做iptv機頂盒的,現在是做網際網路電視機頂盒的,在技術上的區別是不大的。通過這些年與電信,廣電打交道,現在對產品有了一些小想法。那麼在顯示上都是以web為主,用web來顯示epg內容,用osd來顯示狀態。但是隨著android的出現,現在大部分機頂盒或電視劇集廠家,都開始了智慧型之旅。乙個是...

關於敏捷的一些想法

敏捷軟體開發宣言 個體和互動 勝過 過程和工具 可以工作的軟體 勝過 面面俱到的文件 客戶合作 勝過 合同談判 響應變化 勝過遵循計畫 今天看了robert martin的ppp一書的第一部分,敏捷開發 回顧了自己曾經加盟過的幾個公司,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專案,感慨良多。這些公司中不乏奉過程開發為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