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趕蚊子的「神藥」

2021-06-22 15:53:58 字數 1867 閱讀 5154

我們在黑龍江東寧尋找日本關東軍機場遺跡,在山中林間穿行。遇到暴雨,山路陡峭泥濘,走得很艱難。最煩人的是雨一變小,就有無數的蚊子朝我發起進攻,瞬間被咬了十幾個包,把全身包裹嚴實了才抵擋住了。我本來是準備了驅蚊劑的,但沒想到白天也會遇到蚊子,沒有帶在身上。那瓶驅蚊劑是我從美國帶回來的。在美國生活從未被蚊子咬過,算得上中美的乙個顯著差距。並非美國蚊子已經絕跡。如果黃昏、夜間去林間活動,同樣會遇到蚊子。不過,這時提前往身上噴驅蚊劑,蚊子就無從下嘴。

這種驅蚊劑的有效成分是n,n-二乙基間甲苯甲醯胺,英文縮寫為deet,中國也叫避蚊胺。這是美軍在二戰期間研發的,大概是為了在熱帶叢林作戰的需要。不過研發成功時(2023年),二戰已經結束了,在2023年開始投入民用。避蚊胺的製作技術簡單,成本低,毒性低,驅蚊效果極其顯著,很快流行開去。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用過避蚊胺,到現在已被用了大約90億次。更神的是,避蚊胺被用了50多年,蚊子居然還沒有產生抗藥性,驅蚊效果並不見降低,現在仍是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推薦使用的唯一一種個人驅蚊劑。美國市場上的驅蚊劑,主要還是避蚊胺。

避蚊胺如果有過專利的話,早就過期了,有條件的廠家都可以生產。奇怪的是,國內市場上雖然有眾多驅蚊劑,卻難以找到純粹的避蚊胺產品,要麼號稱是新一代的驅蚊劑,主要是驅蚊酯(國外叫ir3535);要麼號稱是純天然成分,特別是中藥成分。即使是含避蚊胺成分的,也往往要加上中藥成分,既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健康風險。

有的產品特地強調「不含避蚊胺」,讓消費者產生了不好的印象,以為含避蚊胺的是不好的毒性強的產品。那麼避蚊胺的毒性究竟如何呢?美國環保署在2023年曾對避蚊胺的安全性做了全面的評估,認為避蚊胺的毒性很低,未發現其能致癌、致突變、發育毒性,對一般人群並不構成健康威脅。從2023年到當時,美國有14起在使用避蚊胺後癲癇發作的報道,大部分是兒童,其中有4人死亡。但並不能確定避蚊胺就是癲癇發作的因素,有可能只是偶合:美國每年有15000~20000名兒童出現非發熱性癲癇,大約有1700萬名兒童每年使用10次避蚊胺,那麼就存在在使用避蚊胺後碰巧發生癲癇的可能性。美國環保署估計,避蚊胺使用者在使用避蚊胺後出現癲癇的概率是一億分之一。

所以避蚊胺是非常安全的,兒童也可以使用(美國兒科協會只是建議不到2月大的嬰兒不要用)。相反地,其他試圖取代避蚊胺的新一代驅蚊劑、「純天然」產品,它們的安全性還沒有經過像避蚊胺那樣透徹的評估。而且,它們的驅蚊效果都不佳。《新

英格蘭醫學雜誌》2023年發表的實驗報告指出,市場上的驅蚊產品只有含避蚊胺(deet)的驅蚊液能起到驅蚊作用,其效果與濃度有關,23.8%濃度驅蚊302分,20%濃度驅蚊234分,6.65%濃度驅蚊112分,4.75%濃度驅蚊88分。其他想要取代deet的產品都是忽悠,例如7.75%驅蚊酯(ir3535)只能驅蚊23分,2%的大豆油只能驅蚊95分,10%的香茅油只能驅蚊20分。避蚊胺要噴灑到裸露**或衣服上才有效,如果僅僅是在手上戴乙個含避蚊胺的橡皮圈,是沒有效果的。

避蚊胺能通過**被吸收到體內,為保險起見,不要過分噴灑,**有破損的地方不要使用;也不要直接往臉上噴,而要先噴到手上再往臉上擦;沒有必要驅蚊了就要及時清洗。避蚊胺濃度越低並非就越不容易被吸收進體內。恰恰相反,由於用來稀釋避蚊胺的有機溶劑更容易滲透入**,低濃度避蚊胺反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例如,15%避蚊胺產品被**的吸收率是20%,而未稀釋的避蚊胺被**的吸收率是12%。

避蚊胺為什麼驅蚊效果這麼好?其機理是什麼?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還有爭議。有的研究認為,蚊子觸角上有一種受體能感受人體散發的一種有機物,蚊子藉此找到人的**下嘴,而避蚊胺能與該受體結合抑制其活性,讓蚊子一下子失去了攻擊目標。也有的研究認為,蚊子觸角上有一種能感受避蚊胺的特殊受體,而蚊子不喜歡避蚊胺的氣味,被趕走。

如果我們搞清楚了避蚊胺驅蚊的機理,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研發出與避蚊胺的驅蚊能力一樣強甚至更強,而毒性卻更低的產品。同時也可以消除避蚊胺的一些缺陷。例如避蚊胺的一大缺陷是它是很好的有機溶劑,能夠溶解塑料,所以如果要噴灑在衣服上,就要擔心會對化纖材料造成損害。

2014.6.25.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

電影差不多兩個小時,對於那些都市小清新或者玄幻類的電影,我怕是早已提不起精神去仔細琢磨了,一者覺得影片都是那幾個套路,年輕女孩子一定會墮胎,分手,痛哭流涕加酗酒,二者,也是年紀大了,不似年輕人般什麼都去跟個風,追個潮流,換句話說,精力有限,只想把時間花在自己覺得值得的地方.這部電影開頭以賣 保健品開...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

這兩天,電影 我不是藥神 在朋友圈中火了。影片講述了白血病患者在買不起天價救命藥的情況下,找一位保健品店老闆 印度低價仿製藥的故事。這部具有社會意義的電影,讓大家看到了那些處於重病之中的人們的無奈與煎熬。其實這部電影改編自乙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陸勇,是印度抗癌藥 第一人 2002年8月陸勇被確診...

關於《我不是藥神》的一些思考

第一,對於整部電影的思考 整部電影很有周星馳電影那種小人物那種感覺,小人物從窮困潦倒 無助 絕望 夫妻離異 父親重病 到通過自身的積累或資源找到一根稻草 呂受益找到程勇給他3萬買格列寧 再通過呂受益認識到了劉思慧 彭浩 劉牧師,組成了聯合創始團隊,但有乙個裂痕在於,程勇本身未患病,只為求財,後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