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家庭出身的我們沒必要因家境而自卑,努力就有希望

2021-07-10 06:12:29 字數 2025 閱讀 3649

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們的文化基因是不認同社會階層固化的,隋唐時開始確立的以科舉考試成績取人的制度,防止了社會精英的階層固化,保證了平民通過自身努力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有精英而無貴族,與中世紀的西方世界形成鮮明對比,並且啟迪了歐洲的思想家向中國儒家學習,通過法國啟蒙運動將儒家哲學指導下的社會管理模式揉入了西方政治,促使西方迅速崛起[

derk bodde, chinese ideas in the west, asian topics in world history, asia for educators, columbia university

]。今日之北歐,承襲中華先哲重教育的傳統(他們受法國影響深重,思想之源卻是中華,雖時至今日他們未必承認),對其國民的大眾教育一律免費(從幼兒園到博士教育,當然讀博士還可以拿工資),造就了今日工業發達,社會經濟發展成果共享(皆是相對而言)的獨特北歐社會。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中國,貧富差距,地區差異日益增大之今日,我們確實有理由對社會中可能在逐漸顯現的階層固化現象感到擔憂。窮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要翻身向上流動確實比先富階層的子女面臨更大的困難。然而在現有的情況之下,我們就唾棄貧窮的父母,自暴自棄嗎?

誠然,如果生在乙個富裕的家庭裡,比如某某,即使什麼正事都不做,在網上曬曬和狗「**」的**,找歌星一起玩遊戲也無所謂,也會有一大堆缺乏品味的大眾**去關注,靠著巨富的父親,衣食無憂。即使家境遠遜這般的城市中產家庭出身的子女,單單因為相對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的集中,對比貧困地區也更容易獲得發展的機會。這是難以抹平的,誰也無法否認的外在客觀條件的差異。但是,我們又怎能否定個人主觀努力的重要性呢?同等家庭背景出身的孩子,個人是否努力也會造成日後極大的差異性。

我不寫什麼從社會底層跨越到頂層的心靈雞湯,我的社交圈裡也沒有這樣的人物。但是我覺得小人物的生活,也有其觸動人心的故事。我父母的故事就讓我感動,我也繼承了他們中國式的,堅持不懈努力上進的精神,我們沒有什麼值得宣傳的成就,但是足以感到自豪,能夠讓自己自信而尊嚴地活著。

我父母是江西乙個煤礦的普通工人,我還有個姐姐,她大我兩歲半,我們兩個人都上大學了。我上大學的時候(02-06年),父母兩個人加在一起也就兩千多塊的月收入。我大學畢業時,家裡的積蓄就枯竭了。結果我還出國念書,雖然不要學費,生活費給他們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我在瑞典頭一年生活費一共花了四萬多塊人民幣,也真是一塊掰成兩半花,否則頂多夠房租。之後我沒花過家裡的錢。),是靠著向親戚借錢才夠的。親兄弟明算賬,親戚的錢當然要還的。我爸媽辦了內退,離開煤礦外出打工。坐火車,我爸睡過車座底下,在浙江我媽去人家家裡做過保姆,在餐館裡洗過盤子——50年代生人裡像我媽高中畢業的女性並不多,在那之前她也沒有想到過自己會做這些工作。後來他們倆去了貴州乙個煤礦,幹起了老本行。我爸因為有技術,做包工頭,也負責培訓當地的農民,手把手教會他們怎麼做,我媽幹看護工地的閒差。生活是蠻艱苦的,但是賺的不少,我爸說那會他乙個人乙個月就能賺七八千,甚至更多。在那裡幹了幾年,他們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給自己攢上了在江西原籍的樟樹市買房子的首付錢(當然,我後來也資助了父母一些)。關於父母在貴州生活的艱苦,我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09年從瑞典回國去貴州看他們時見到的他們的住處(上圖是父母的房間,下圖是我在貴州探望父母時住的房間):

作為對比,我把我用諾基亞直板手機拍的2023年爸媽在樟樹的新房**分享一下:

房子的裝修設計和具體施工都是我爸自己搞定的——他有很多手藝,家具製作,油漆,房屋裝修,焊接,機器修理...這些都是他能夠養活自己的必要技能。事實上正式退休以後,他也沒閒著,從事過房屋裝修工作,現在應該在做電焊工。我媽則在作廚師,專門給一家酒店吧檯的工作人員做飯。他們的退休生活,當然不僅僅是繼續工作,發揮餘熱,他們還在市郊開闢了塊地,自己種菜,享受田園生活(籬笆以內的都是他們種的,均來自同一部手機拍攝)。

我沒有為自己的家庭背景感到自卑過——上大學的時候,我曾經遇到老師查房看到我在宿舍裡吃辣椒醬拌飯抒發感慨,我也沒覺得有什麼。相反我覺得驕傲,我爸媽靠自己的勤勞,靠自己的技能養活自己(儘管他們生活品質的顯著改善是在他們退休之後才擁有的),也讓我和姐姐繼承了他們努力奮進,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對此我也是感激的。我希望現在更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因為家庭的出身,放棄了努力,放棄了希望。待我們滿足了衣食足之後,我們還可以共同努力,推進中國在制度上的建設,保證更多的貧困子弟,有著更為暢通的向上流動的渠道,抑制階層的固化和板結,讓中國保持持續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