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近鄰演算法

2021-08-10 23:19:00 字數 1695 閱讀 9616

k-近鄰演算法是一種分類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給定一堆  樣本(特徵) - 標籤  資料集,對於新的只有特徵的測試樣本,選擇有標籤資料集中與測試樣本距離最近的k個樣本,然後取這k個樣本中樣本數量最多的標籤作為測試樣本的標籤。

def classify0(inx,dataset,labels,k):            #inx:用於分類的輸入向量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樣本資料集的大小(個數),一行表示乙個樣本,不同列表示不同特徵

diffmat = tile(inx,(datasetsize,1)) - dataset  

#將待測試樣本複製,複製後的矩陣行列等於訓練樣本集,這樣利用矩陣減法運算

sqdiffmat = diffmat ** 2                        #特徵差值的平方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1)             #對特徵差值的平方求和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sorteddisr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按距離從小到大的是順序排列,輸出結果距離資料值對應的索引

classcount = {}                                    #用來儲存前k個樣本的索引和標籤

for i in range(k):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rindicies[i]]       #找到上上面索引列表對應的標籤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0) + 1      

#如果classcount中有索引對應的標籤,則該標籤(字典鍵)對應的值+1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key = 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 = true)

#iteritems用於生成列表從而排序;itemgetter(1) 表示對列表按第1th屬性排序;降序(某個標籤個數)排列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返回數量最多的標籤

2.1.1 函式
(1)tile()  複製函式
函式格式tile(a,reps)  // a待複製矩陣 ;reps:複製格式
(2)sum(axis=1)    //按第1軸求和(按列)
sum(sxis=0)    //按第0軸求和(按行)
(3)argsort(x)    //將x中的元素從小到大排列,並返回元素對應的索引值
argsort(-x)     //將x中的元素從大到小排列,並返回元素對應的索引
(4)dict.get

(key

,default

=none

) //返回元胞鍵對應的值,如果元胞中沒有相應的鍵,則返回預設值

(5)iteritems         //將字典以列表的形式輸出

k 近鄰演算法

此文章參考機器學習實戰一書,具體的理論知識可以參考該書。本文的初衷只是為了做乙個複習,將學過的知識加以整理,其中不免有一定的錯誤。2.k 近鄰演算法的原理介紹 k 近鄰演算法通過測量不同的特徵值之間的距離進行分類。它的工作原理如下 存在乙個樣本的資料集合,也成為訓練樣本集合。並且樣本集中的每個資料都...

K 近鄰演算法

k 近鄰演算法採用測量不同特徵值之間的距離方法進行分類。優點 精度高 對異常值不敏感 無資料輸入假定 缺點 計算複雜度高 空間複雜度高 適用資料範圍 數值型和標稱型 工作原理 存在乙個樣本資料集合,也稱作訓練樣本集,並且樣本集中每個資料都存在標籤,即我們知道樣本集中每一資料與所屬分類的對應關係。輸入...

K 近鄰演算法

首先,我們將 k 近鄰演算法的基本理論 其次我們將使用python從文字檔案中匯入並解析資料 再次,討論當存在許多資料 的時,如何避免計算距離時可能碰到的一些常見錯誤 最後,利用實際的例子講解如何使用k 近鄰演算法改進約會 1.1 knn演算法 工作原理 存在乙個樣本資料集合,也稱作訓練樣本集,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