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事情做好的三條邊

2021-08-16 23:37:58 字數 1074 閱讀 6068

最初接觸到這個概念是在《得到》中的吳軍老師的谷歌方**系列音訊裡。聽到這個理論的時候其實對我的影響頗大,也算是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聽到的可以說是對於「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的正面回答。

首先來複述一下吳軍老師的觀點,他認為做好一件事情的基礎有三條邊。我們可以把這三條邊想象成乙個「z」字。

「z」字的底邊代表著每個人的基線,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所取得的一起回報都是基於這個基線的。在音訊裡聽吳軍老師講解完基線之後,我突然就想到了「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為什麼要讀大學,為什麼要讀研究生?其實回顧自己的求學經歷,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我們從小學轉到初中,再到高中,到大學,到研究生,我們身邊會有越來越多更優秀的人出現,我們所處環境橫向和縱向的維度都被拉伸了。人際關係學中有乙個非常重要的理論,「150法則」。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最多只能維持150個經常往來的人際關係,而我們日常的生活和行為習慣都會或多或少地受這150個人的影響,於是這150個人的共同作用就產生了這裡我們所講的基線。

「z」字的斜邊代表我們做事情的方法,和我們所使用的工具。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可以製造並使用工具,所以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工具可以極大地提高生活和工作中的效率,而方法更是乙個不可忽視的存在。記得之前看到過一篇文章叫做《你95%的勤奮,都在浪費時間》,文中非常強調的乙個觀點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思維方式的」的不同。在我看來,方法就是「思維方式」的外化於形。

而「z」字的頂邊代表著我們所能達到的極限,極限並不是乙個固定的存在,我們可以通過提公升基線和效率來提公升所能達到的極限。

第一條邊:給自己乙個明確的定義。是否一心想做技術,還是說想從技術轉產品、設計或者管理?畢竟在這個時代,做乙個「純」的技術人員並不是長久之計。以web開發為例,如果不是在單一領域起步很早或是技術很牛,那麼可以考慮一下同時培養前端與後端的能力,養成「全棧思維」,從更高的角度來看一件事情。當然這裡的全棧思維不光可以包括開發中的前端與後端,甚至可以包括產品、設計、市場、運營等。這大概是從技術轉管理的必經之路。

第三條邊:學會總結。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乃至是生活。有計畫,有總結。才能形成一種良性迴圈,持續提高辦事效率。計畫告訴我們需要做哪些事情,而總結可以告訴我們不需要再做哪些事情。就技術而言,我們可以將踩過的每一次坑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方便日後查閱,另一方面可以讓後來人繞「道」而行。

人生的三條忠告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要靠親友的接濟才能活下去。一天,丈夫對妻子說 親愛的,我要離開家了。我要去很遠的地方找乙份工作,直到我有條件給你一種舒適體面的生活才會回來。我不知到會去多久,我只求你一件事,等著我,我不在的時候要對我忠誠,我也會對你忠誠的。很多天後,他來到乙個正在招工的莊園,被錄用了。他要老闆...

人生的三條忠告

一對新婚夫婦生活貧困,要靠親友的接濟才能活下去。一天,丈夫對妻子說 親愛的,我要離開家了。我要去很遠的地方找乙份工作,直到我有條件給你一種舒適體面的生活才會回來。我不知道會太多久,我只求你一件事,等著我,我不在的時候要對我忠誠,我也會對你忠誠的。很多天之後,他來到了乙個正在招工的莊園,他被錄用了。他...

TDD的三條軍規

這些年來,我喜歡用下面這三條簡單的規則來描述測試驅動開發 除非這能讓失敗的單元測試通過,否則不允許去編寫任何的產品 只允許編寫剛好能夠導致失敗的單元測試。編譯失敗也屬於一種失敗 只允許編寫剛好能夠導致乙個失敗的單元測試通過的產品 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如果不是去讓一些東西編譯或是執行,你就根本沒辦法去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