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寫西讀 《瓦爾登湖》讀書札記 一

2021-08-22 09:13:30 字數 3617 閱讀 2480

東寫西讀:《瓦爾登湖》讀書札記()

——其實,無論什麼書都是第一人稱在發言,我們卻常把這點忘掉了

人總是太容易忘記自己說話所站的立場,同時又因為人總是習慣站在自己的立場,所以就造成了自私而不自知的情況。

——沒有人會削足適履的;只有合乎尺寸的衣履,才能對乙個人有用。

如果乙個道理、一件事情、乙個念頭讓你不爽,那最大的可能是你直接忽視它,而不是理智地去思考它本身的正確性。有時這種忽視貌似是站在理性的基礎上,比如你覺得你有一堆理由去忽視它或否認它,然而事實是,你的那些理由都是站在既有的那個你的基礎之上的,而要顛覆既有的自己,這個層次的理智是遠遠不夠的。

——我看見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們的不幸是,生下地來就繼承了田地、廬舍、穀倉、牛羊和農具;得到它們倒是容易,捨棄它們可困難了

佛勸誡世人要放下。放不下的人只能揹著過去沉重的包袱,一遍一遍和自己作無謂的心理鬥爭,並在這個過程中浪費寶貴的生命。

往往,人們放不下的不是別的人或事,他們放不下的只是自己

;比如自己投入的情感,自己投入的精力

… 放不下別人,放不下某事,只是給自己的懦弱找的乙個漂亮的藉口。而給自己找藉口,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個人生下來都能靈活運用。

——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比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僅僅因為無知和錯誤,滿載著虛構的憂慮。

是啊,虛構的憂慮,憂慮其實是一種幻覺,是大腦為了驅趕我們去做一件事情而發出的化學訊號。我們為沒有更高的職位憂慮,是因為我們事先接受了「我應該比周圍人的職位更高」這樣乙個攀比念頭;我們為青春逝去而憂慮,是因為我們事先接受了外表甚至比內在更重要的念頭;但問題是,我們很少去反問自己,曾接受了並供奉在內心的這些念頭,這些準則,有多少是禁得起推敲的。

問題是,我們為一件事情感到憂慮並不就意味著這件事情真正值得憂慮。實際上,除了生存(溫飽)和繁衍是上帝根植在生物基因中的,真正值得憂慮的事情之外,沒有其它事情是真正值得憂慮的。

——他怎能記得他是無知的呢——他是全靠他的無知而活下來的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紀念

《肖申克的救贖》

——和我們的自知之明相比較,公眾**這暴戾的君主也顯得微弱無力。

如果我們所謂的自知之明本就是受公眾**而形成的呢?是不是這樣說更確切一點:和我們性格裡面的逆來順受相比,… 人們在苦難中往往不是變得更睿智,變得所謂的「長大」,相反,只是變得更能忍耐而已。對生活不抱期望,於是就能忍受現狀。但,忍受現狀又有什麼可指摘的呢?難道這不是生物的自我保護本能嗎(記得那只被關在玻璃瓶中的青蛙嗎)?這樣他們至少還能卑微的活下去,並繁衍後代,從而將打破現狀的期望轉移到後代身上,難道繁衍不是生物的唯一目的嗎?如果在掙扎中喪命,豈不是更不值得?但,問題是,我們至於一定會在掙扎中喪命嗎?奮鬥真的要以生命為風險嗎?夢想真的要用一生的顛簸來作賭注嗎?就算要,是寧可在平靜的絕望中度過了無意義的一生,還是為夢想奮力作一次拼搏呢?

——正是乙個人怎麼看待自己,決定了此人的命運,指向了他的歸宿。

問題是,人們往往並不知道自己怎麼看待自己,人們不知道自己內心有些什麼準則,人們太容易對內心既有的規則不加質疑的運用,這本是生存之道,因為經驗規則很大可能是對的,不管這個經驗來自自己還是來自大眾(從眾),況且每次都去詢問一件事的根由也太麻煩,自然界總是遵循代價最小原則。但問題是,這帶來乙個後果,就是即便很善於反省的人也容易不小心落入圈套,以為自己反省得徹底,殊不知反省過程中的邏輯已經用到了內心既有的規則。所以人們發出感嘆:命運冥冥中早已注定。

——但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終古常新。拋棄我們的偏見,是永遠不會來不及的

那些覺得四十歲才開始發現生活的意義已經太遲了,覺得五十歲才發現自己熱愛的東西已經來不及了,六十歲才開始學習新東西已經沒希望了的人,說穿了無非就是放不下那些已經逝去的時光,並打定主意還要繼續浪費剩餘真正珍貴時光的人。

——可能是偶然發現了火焰的熱度,後來利用了它,起先它還是奢侈品哩,而到目前,烤火取暖也是必需品了

看看人類的發展歷史,物質文明發展越來越高,然而人的生存成本卻不降反公升,因為許多本來不是必需品的變成了必需品:名貴衣服、化妝品、所謂美食、所謂名車

…大夥都在拼了命的消耗地球資源,這話的意思有兩層,一層當然是消耗資源,另一層則是花了自己的命。

——奢侈的人不單舒適了溫暖了,而且熱得不自然;我已經在前面說過,他們是被烘烤的,自然是很時髦地被烘烤的

羅伯特·西奧迪尼在

《影響力》

中提到「一致性」的強大力量。即一旦乙個人內心接受了一件事情或觀念(不管它是否正確),他便會開始替這件事情或觀念找各種各樣的支撐理由(畢竟,誰會否認自己為難自己呢?)。「被烘烤」也許是從眾來的,但接受這件事的人不會這麼想,他們會用時髦這個似是而非的話語來做支撐,自欺欺人是人天生的能力。

——但我心目之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積蓄了一些閒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句永不過時,但永遠都有人甚至到死都不明白的話。

p.s. 近日看了《七宗罪》

,其實這片還是淺薄了,大衛·芬奇忘了其實所謂的七宗罪無非也都是些生物本性。所謂憤怒、貪婪、慾望這種「大詞」其實無非是加上了人類所謂感**彩捏造出來哄自己的,說白了這些「特性」存在的原因基本最終都可以歸到生存和繁衍這兩個需求之上,沒什麼神秘的。貪婪最大化個體利益,憤怒意味著腎上腺皮質激素大量分泌,使體能和攻擊能力陡增,增大生存機率。慾望就更明顯了,繁衍需求… 其實,人類的原罪並非這些,而是智慧型上的質變,其它生物就算有以上所謂七宗罪也無法對周圍環境產生毀滅性影響,但人的智慧型這宗罪卻能夠使得以上七宗罪的影響實現質的飛越。如何飛越,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

是我到目前為止讀到過的最好的書之一。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也是一本相當不錯的書,這年頭不但快餐食品氾濫,就連修養、管理,這些需要內在品質才能做好的事情也快餐化了,不少書試圖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學就讓公司的管理出現質的飛越,殊不知人本身不改變,再好的方法也是緣木求魚。這方面柯維的這本書我覺得寫得非常不錯,它提倡的是由內而外,要改變環境,先改變自己,並重視逐步養成對一生都重要的人的內在品質。書中有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漂亮的闡釋了某個習慣為何重要。

相比之下陳安之的《自己就是一座寶藏》

略顯淺薄,主要仍然著重在了方法學(自我積極心理暗示)上,而自我積極心理暗示對憤青一般是無效的:-)

湯姆·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個人成長版》

也還好,快餐方法學,不過有一些思路挺有意思,算是值得放在衛生間裡的。

法布林的《昆蟲記》

寫得天真爛漫,充滿了兒時樂趣,很難想像乙個成年人有如此純真的思想世界,非常難得。這年頭裝b的人太多,所以這樣的書才尤其值得推薦。

汪向勇的《逃往中關村》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受到讚譽太多了,我就不浪費唾沫了。書才讀了一章。

anyway,有一本未讀完的好書放在床頭,每天等著你,是件幸福的事情。

讀《瓦爾登湖》

2011 11 14 讀 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 是美國作家亨利 大衛 梭羅的作品,是一本震撼心靈的散文集,個人認為應該列為地理學研究生必讀書目之一,忙碌不忙碌者的必讀之一。讀著本書,有種感覺,想找塊清淨的園子,隱匿山中,出聲朗讀。就象譯者徐遲先生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

《瓦爾登湖》 讀書筆記

也許是由於所處時代的不同,也許是由於視野見識的差異,也許是由於我資質太低,也許是因為是我還太年輕,也許根本就不應該說也 許。不管怎樣,這本書中的好多觀點我都是無法贊同的。也許更謙遜地說是 我都是理解不了的。當然在這裡我只是書寫自己的感悟,與書籍無關,與你們無關,與世界無關,與我無關,甚至與無關無關!...

《瓦爾登湖》序六

起初,讀梭羅的 瓦爾登湖 只是喜歡裡面描寫的極為靜謐安詳的氛圍,在其中梭羅所透露的哲學思想並不能完全領悟,偶爾注意到了,這本書的序,讀過後深感震撼。其中一段序覺得頗有深意 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趕到那裡去,甚至連休假 旅遊的時候也是急急忙忙地跑完地圖上標的所有風景點,到一處 咔嚓 咔嚓 再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