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的「悖論」!?

2021-08-26 04:57:38 字數 2918 閱讀 4585

編者按:nina khosla,作為乙個設計師,同時也是teethie創始人。teethie是乙個社會化部落格形式的創業專案,致力於構建基於興趣的社群。

我們迷戀於各個**——這些**能夠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感覺,就是在**的那頭會有一群相互熟悉、曾經相互交流或者是擁有著共同經歷的人存在著。就在此時,一些社交**——特別是facebook,twitter——橫空出世了!通過與我們熟悉的人成為「好友」facebook定義了乙個社交模式。眨眼間,我們擁有了一打朋友分布於我們曾生活過的地方。既然有與朋友們在社交空間中分享的經歷,那麼按照正常邏輯推演,在網際網路中擁有更多的朋友貌似會豐富這種經歷!但是這種推演並沒有發生!

取而代之,一種新的趨勢正在滋長:我們其實並沒有注意網路那頭的「朋友」。就拿twitter來說,twitter曾經是早期使用者討論技術的熱門場所。但是,沒過多久,你幾乎不能讀完你關注的所有人的tweet資訊。

例如,flipboard,強調其產品特點為能將內容分享給你在twitter和facebook的好友。這些公司,甚至是facebook自己的新聞資訊流智慧型系統,正在幫我們解決由於過分的聯絡導致的與好友間的生疏——他們正在從我們自己創造的氾濫的資訊海洋中挖掘出有用的東西。

確實存在著這樣乙個無人想承認的社交網路悖論:隨著社交網路不斷增大,我們自己的社交能力卻一直在下降!

和其他事務類似,社交網路和由此產生的資訊都遵循經濟學中的供求規律。當位元組、**、鏈結隨著網路的不斷擴張而增加,這些東西的價值也會不斷降低。

似乎這解釋了新的產品帶給人的興奮。當很少的人群正在使用乙個應用,例如foursqure,我們可以隨時了解好友的蹤跡。從小的規模來看,了解這個資訊並期待別人也能夠看到它不知不覺讓我們都覺得是個秘密。這讓那些twitter的早期使用者們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隨著朋友數量的增加——特別是超過150這乙個神奇的

dunbar』s number

譯者注:dunbar』s number被認為是個體能夠和周圍的人維持穩定社會關係的理論上限值,而這種社會關係是指群體中的人相互認識並且知道其他人之間的關係。這一理論的支持者聲稱,當乙個群體的規模超過了dunbar』s number的話,就需要更多法律、政策、規則去維持群體內穩定的凝聚力。

曾經的小社群群體已經變成了乙個龐然大物,其中充斥著各種無意義的foursquare簽到和濫用的標籤。神奇的是,社會化的聯絡並沒有因為這個網路而溢位;相反,資訊溢位了。曾經認為社交網路很有意義的唯一原因就是在很小的規模下,社交網路會像乙個社群那樣運作。但是在大的規模下這個社群群體就會被肢解。

誰引領我們進入了社群:社群,與個體有著分明的界線,總是存在於大的關係網路情境下,且總是在灰飛煙滅中變得熟悉。社群及其對應的網路空間,是我們與實體世界的關係相聯絡的唯一方式。我們的足球隊、工作場所、街道、城鎮等,都有其各自的社群。我可推測,這是讓虛擬世界變得可管理的唯一策略。

社群讓我們能從乙個個體和乙個獨特的視角去觀察。我們了解我們正在交談的人,這似乎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兒,但是正是它把我們的交流都hold住了——這是類似於你對著乙個虛無縹緲的世界咆哮和與面前的某人交流的顯著區別。

實時tweet運動比賽狀況和參加乙個國家級的滑板運動比賽有什麼區別?發乙個tweet並不是乙個實際的經歷,僅僅是作為乙個無足輕重的觀眾廣播了這樣的一件事兒。當我回想我曾經tweet的這類內容——「我讀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check一下」,「將要乘飛機」或者「進球了」!

這些並不是分享經歷——他們僅是我的經歷,我想與你分享,但是你可能並沒有此經歷——我看那篇文章時的想法或滿足、那種登上飛機的感覺、那種看到比賽扳平了的緊張情緒。或許您能夠自己去比較這些親生經歷後的記錄;這是大多數twitter交流所呈現的,但是這種經歷最後其實是無法分享的。

這種追溯和表達共同情感的習慣恰是那些幽默的「網路段子」的誘因,是大家在網際網路中的寄託,且也是大家的文化基因所決定的。毫無疑問,社群中有爭吵和異議,但是相似的是:大家都知道這裡面的都是某個球隊的粉絲,且大家期盼的目標是有價值的。社群中,大家都有歸屬感,大家都是社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關係網模式不斷擴張,正如facebook所推動的,那麼使用者們將要衝破社交網路的禁錮和侷限。如果我們想要創造設計社交產品,那麼我們需要賦予產品這樣乙個價值——他確實能夠讓人們變得更加social,真真切切的social!

我們構建的產品不能只滿足使用者記錄和發布的需要,我們需要鼓勵大家討論,共同體驗,且構建持續的、有意義的關係鏈。這些都是能夠為使用者創造價值的所在,這樣的產品才能激勵使用者。因此,社交網路的未來並不只在於乙個關係網,而在於社群。

譯者後記:

人是個矛盾的集合體,人們渴望去關心周圍的朋友,於是就會不由自主地關注其他人。可是當人數到達一定的限度時,資訊氾濫的現象發生了,我們無法看完所有的資訊流。於是我們想分組瀏覽,我們會刻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看,我們生怕漏掉任何一點資訊以免遭受什麼物質或精神上的損失,我們於是累了、倦了。回頭看看,我們似乎一無所得!

@網際網路的那點事也在微博上總結了微博質量和熱度降低的原因:

之前網上能抄的內容該搬的內容基本都搬得差不多了,估計連書本裡面的段子都搬得差不多了,原創內容跟不上。

明星、名人、大號微博隨處可見他們被推薦,導致使用者都圍繞著他們轉。其他使用者被冷落。不公平!

熟人、同事、老闆、親戚,甚至爹媽都開微博了,不敢隨便說話了!

缺乏必要的推薦和挖掘技術支援,timeline四處交錯,內容重複多過高,干擾使用者。

注重名人、明星使用者,使得整個系統傾斜,整個微博被大號和明星、名人綁架。其他你們補充!

假開放,偽開放,導致外部系統的內容不能進來,整個系統死氣沉沉。

審查越來嚴格,這也不敢說,那也不敢說,乾脆不說!

沒有鼓勵使用者產生原創內容的措施,對原創微博不加以保護,任由機器微博抄襲!

對粗製濫造微博營銷不加以管制和制止,汙染環境!

via techcrunch:the social network paradox

譯者:@胡毅鵬(

(胡毅鵬 供雷鋒網

社交網路的「悖論」!?

編者按 nina khosla,作為乙個設計師,同時也是teethie創始人。teethie是乙個社會化部落格形式的創業專案,致力於構建基於興趣的社群。我們迷戀於各個 這些 能夠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感覺,就是在 的那頭會有一群相互熟悉 曾經相互交流或者是擁有著共同經歷的人存在著。就在此時,一些社交 特別...

再看社交網路

社交網路領域的術語 圖譜 一種網狀結構,代表實體 興趣,人 和聯絡。實體就像頻率分量,聯絡就像相位和幅度。興趣圖譜 社交圖譜,從譜中濾出你關心的分量,進而建立聯絡 通訊 聚類 一種演算法,用來從社交網路 資料庫 中根據需求分類,便於提高搜尋的查全率。查全率 一次查詢中需要的和所有的之比 和查準率的關...

谷歌 社交網路的趨勢

谷歌的產品管理總監喬 克勞斯 joe kraus 在日前於舊金山舉行的乙個會議上闡述了關於社交計算 social computing 趨勢的觀點,應該是代表了谷歌的觀點,茲錄於此供大家 喬認為現在可以看到社交網路的3個大趨勢 二是 分享 的社交化。現在總體上看人們還是處於一種分享不足的狀態,原因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