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漫談》摘要

2021-08-28 01:44:45 字數 2906 閱讀 8256

一、「architecture is like teenage ***,everybody talks about it,nobody really knows what is it.」

「architecture is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product of planning,designing,and constructing buildings and other physical structures」

把乙個整體切分成不同的部分,由不同角色來完成這些分工,並通過建立不同部分互相溝通的機制,是的這些部分能夠有機的結合為乙個整體,並完成這個整體所需要的所有活動,這就是架構。

架構產生的動力(原因),當系統規模達到一定程度:

1)必須有人執行的工作。(無需人工介入,也意味著不需要改造,也就不需要架構了)

2)每個人的能力有限。(分工細緻,所能專注的事情有限,需要協同)

3)每個人的時間有限。(系統工程需要有限時間內完成)

4)人對目標系統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公升,是推動架構變革的源動力)

5)目標系統的複雜性使得需要多人完成。

架構就是:

1)根據要解決的問題,對目標系統的邊界進行界定。(解決有限問題,而非無限延展的問題)

2)並對目標系統按某個原則的進行切分。切分的原則,要便於不同的角色,對切分出來的部分,並行或者序列的開展工作,一般並行才能減少時間。並對這些切分出來的部分,設立溝通機制。

3)根據3,使得這些部分之間能夠進行有機的聯絡,合併組裝成為乙個整體,完成目標系統的所有工作。

二、架構實際上解決的是人的問題,而概念是人認知這個世界的基礎,自然改變的認識就非常的重要。

根據架構的定義,要做架構所首先必須具備的能力就是能夠正確的認識概念,能夠發現改變背後所代表的問題,今兒才能夠認識目標領域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才能夠為做好架構打好基礎。

做好架構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是識別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來說,如果把真正的問題找到,那麼問題就已經解決80%了,這個能力基本上就能決定架構師的水平。

找到問題的主體,是做架構的首要問題,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一定都是人的問題。更進一步,架構師要解決的,基本都是別人的問題,不是自己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明白,任何找上架構師的問題,絕對都不是真正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是真正問題的話,提問題過來的人肯定都能夠自己解決了,不需要找架構師。架構師都要有這個自覺:發現問題永遠都比解決問題來的更加重要。(解決方案,不是問題的主體;比如使用者需要一把錘子,這是解決方案,不是問題主體,問題的主體是「使用者需要錘子解決什麼問題?」)

三、架構切分

切分的本質就是利益的調整;切分的幾個原則:

1)必須在連續時間內發生的乙個活動,不能切分。比如孕婦懷孕,必須要10月懷胎,不能切分成10個人乙個月完成。

2)切分出來的部分的負責人,對這個部分的權利和義務必須是對等的。如果權利和義務不對等的話,會傷害每個人個體的利益,分出來執行的效率會比沒有分出來的還要低,實際上也損害了整體的利益,這違背了提公升整體利益的初衷。(利益相關者)

3)切分出來的部分,不應該超出乙個自然人的負載。

4)切分是內部活動,內部無論怎麼切分,對整個系統的外部應該是透明的。如果因為切分導致整個系統解決的問題發生了變化,那麼這個變化不屬於架構的活動。

所有的架構分拆,都應該是形成樹狀的結果,不應該變成有向圖,更不應該是無向圖。很多人談架構,必談分層,但是基本上都沒有意識到,是因為把乙個整體分拆為一棵樹,因為有了樹,才有層。

實際上切分的過程就是建模的過程,每次對大問題的切分都會生成很多小問題,每個小問題就形成了不同的概念。

任何架構調整都會涉及到組織架構,千萬不可輕視。同樣,如果對於stakeholder的利益分拆不夠透徹,也會導致架構無法落地,因為沒有人願意去損害自己的利益。一旦強制去執行,人心就開始潰散。這個也不一定是壞事,只要滿足原則2)就能夠很好的建立乙個新的次序和新的利益關係,保持組織的良性發展,長久來看是對所有人的利益都是有益的,雖然短期內有對某些即得利益者會有損害。

四、架構師的前提條件:

如果乙個人在工作中,只是致力於完成自己的工作,已做好自己的工作為主要目標,那麼最多只能成為乙個工匠,無法成為一名架構師。因為這個過程解決的還是自己的問題。當我們所做的工作處於社會分工的一環,需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並且按時解決別人的問題成為我們自己的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有了時間壓力,潛意識裡就會自然而然的有一種對時間的恐懼。這個恐懼在潛意識裡會想方設法推動我們採用各種手段,以便及時的完成工作。

要成為架構師,必須要超越這個恐懼才能看清楚,我們要解決的是別人的問題,不是自己完成工作的問題。因為僅僅完成了自己工作的問題,也並不一定就解決了別人的問題。

「如果問題不解決,究竟誰會有利益損失?如果問題解決了,究竟誰會有收益,誰的收益最大?」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我們就能找到「問題」的主體。

架構師必須是乙個組織的領導人,有權利調動這個組織的架構,才能夠更好的發揮架構師的作用,更好的把利益的調整落到實處。所以很多公司設立了很多架構師職位,但是並不具備調動組織架構的權利,那麼這個架構師的職位一定是形同虛設。架構師只能夠通過建立某種流程來形式架構師的權利,比如強制架構review,反而會造成很多內部不必要的衝突,最終都會導致這些流程流於形式,得不償失。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經歷過這些,但似乎很少有人回去**這是為什麼。

所有架構的核心就是組織架構。或者也可以這麼說,乙個合格的組織領導人,一定必須是乙個合格的架構師。

五、技術與架構、業務之間的關係

技術是為了解決業務的問題而產生的,沒有業務,技術就沒有了存在的前提。

1)在解決乙個業務問題的前提下,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技術,會淘汰低效、高成本的技術。這事人類利益訴求所決定的。

2)一般剛開始解決根本問題的技術效率比較低的,只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然後就會有提高效率的需求出現,要求改進這個技術。

不同的技術,通過樹狀結構,組合在一起,形成乙個完善的架構解決方案,共同完成業務的目標,這就是技術、業務和架構的關係。

讀漫談架構

六 軟體架構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要解決誰的問題?軟體實際上就是把現實生活模擬到計算機中,並且軟體是需要在計算機的硬體中執行起來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 業務問題 具體的現實生活狀態中,沒有軟體的時候,所解決的問題的主題是誰,解決的是什麼問題,是如何解決,如何運作的?二 計算機問題 1.如何模擬?2.硬...

重讀《架構漫談》

一直以來,在軟體行業,對於什麼是架構,都有很多的爭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於很多架構師一說架構,就開始談論什麼應用架構 硬體架構 資料架構等等。我曾經也到處尋找過架構的定義,請教過很多人,結果發現,沒有大家都認可的定義。套用一句關於big data流行的笑話,放在架構上也適用 architec...

《架構漫談》有感

人對事物的認識不是僅僅通過文字描述就足夠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程式設計師更是這樣,沒有 的積累怎麼能有寫軟體的能力。今天讀了架構漫談,說實話看到第四篇時我還不知道架構到底是什麼東西。在我的認識裡架構就是自己以前編的功能模組,它可以實現一定的功能,拼接起來就是乙個完整大軟體。架構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