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為的塑造」來甩掉惰性

2021-08-31 02:14:48 字數 1274 閱讀 4988

一般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說想要作某件事情的時候,但過了好久發現還是沒有做;或者覺得有力氣使不出來;或者總覺得生活是灰色和抑鬱的等等。

這類情況反應在生活中,就是生活好象總是被一種惰性纏繞,知道那不好,但又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來改變。

從心理學操作性反射的原則為基礎,對於人類的行為方式進行觀察後,心理學家提出這樣一種改進方式,以糾正惰性生活方式,並由這種惰性生活方式的結束而帶來整個人生的良性改變。這也叫普瑞馬法則。

普瑞馬法則:就是如果把一件更難完成的事情放在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前面做。那更難完成的事情就可以成為比較容易完成的事情的強化刺激。換句話說,把不願意幹的任務或者工作放在喜歡完成的任務之前。如果經常完成困難的、有挑戰性的任務,那麼工作能力就會增長;相反的話,工作能力就要下降。也就是說,把好玩的事情留在後面做。

這種設定是任務導向而不是時間導向,也就是設定任務而不是設定時間。比如,「我每天要完成n的學習量」,而不是「我每天看n個小時的學習書」。當人按照時間計畫來工作時,他所關心的是幹了多少時間而不是工作的進度,而當人按照完成任務的數量的計畫工作時,就能控制住整個的進度。工作的進度決定了工作什麼時候被完成,工作者什麼時候可以「休息」,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完成工作而不再受工作的限制

。你如果有興趣堅持嘗試一周以下方式,你會發現你整個人會很不同了,如果能繼續堅持,那惰性生活方式就會永遠不敢再接近你,而你將在人生獲得你願意的成就。

先可以用一天到兩天時間給自己作乙個行為記錄,把你通常每天要作的事情記下來,這包括記錄你所有的生活活動。這樣你即使粗粗的記,大約也會有幾十件。然後把其中一些如果吃飯等必須完成的事情剔除。在此之後,你把剩餘下來的幾十件事情按照你的興趣排列,把你最不喜歡作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把你最喜歡作的事情放在最後一位。

最後,你就可以在以後一周內進行行動了,每天一早起來,從你最不喜歡的事情開始作起,並且堅持作完第一件事情,再作第二件事情……這麼一直作到最後一件你喜歡的事情。

在整個過程中,你開始會稍覺得困難,但你只要花很少的力氣稍稍堅持,你就能順利進行下去。千萬在中途不要跳躍那個先作不喜歡的再作喜歡的計畫。

這種方式是一種強化作用的方式,先一件困難的事情完成後,再作稍困難的事情,那是一種對於前面行動的強化,然後繼續,強化的效果會越來越大,一直大到你覺得你有力量來完成任何事情。

對於改變惰性生活方式,這種方式具有很大的效果。而對於經常抑鬱心情的人,這種生活方式將直接改變表現為抑鬱的行為,而很容易的使抑鬱的情緒結束,而只要堅持,抑鬱的生活方式就會永遠結束。通過結束惰性或抑鬱的行為,而結束惰性或抑鬱的心理。

如果你試試,並且多一些堅持,你將發現這是多麼有趣的事情。

------摘自《心理雜誌》psytopic

用web xml控制Web應用的行為

這表示位於web inf classes moreservlets testservlet的servlet已經得到了註冊名test。給servlet乙個名稱具有兩個主要的含義。首先,初始化引數 定製的url模式以及其他定製通過此註冊名而不是類名引用此servlet。其次,可在url而不是類名中使用此...

使用AI來檢測違反社交距離的行為

作者 priya dwivedi 編譯 flin medium 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城市現在都在謹慎地重新開放。人們被要求在外出時保持安全距離。但是人們照著做嗎?城市對人們的安全距離是否符合規則進行評估並採取相應的行動是很重要的。如果大多數人都遵守疫情期間的命令,那麼就可以安全地開放更多的公共場合。然而...

Python用額外的引數控制行為

如果向函式增加乙個額外的引數,不用太麻煩就可以用現在的 處理縮排。一下是python的一些內建函式 這些內建函式有它們自己的命名空間。builtins 結果 01 23 num 是目標識別符號,會逐個賦值為 range 生成的各個數字。增加引數後 這是nester.py模組,提供乙個名為pint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