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產品 服務」製造業新模式,重塑產業價值鏈

2021-09-27 06:14:26 字數 3673 閱讀 3865

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即服務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0%,製造服務業產值佔整個服務業產值的70%。從世界範圍內看,由「生產型製造」轉向「服務型製造」是不少跨國製造企業的共同選擇,如廣為人知的ibm、通用電氣、耐克等。聚焦中國市場,雖然大部分製造企業仍存在著服務化水平不高,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的問題,但已經有大批先進的本土製造企業正在積極探索先進科技與服務業有機結合的路子,加速我國全面實現智慧型製造的公升級轉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興起,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快速發展,幫助我國製造業打破各種業務、技術上的瓶頸,快速從傳統的加工型批量生產向數位化經濟下以使用者需求為驅動的小批量個性化生產轉變。其中,使用者對產品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不斷攀公升,催生出大批智慧型產品,以通過先進的技術支援來滿足使用者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然而,隨著整個製造產業的數位化和智慧型化水平不斷提公升,以及產品的差異化逐漸縮小,越來越多的企業為提公升產品的競爭力,開始在增值服務上下功夫,用個性化和高水平服務來增加使用者的滿意度並提公升使用者體驗。

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乙個典型製造企業的經營活動,除了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鏈管理外,還包括營銷、安裝、維修、**等服務性質的活動,這些活動就構成了以服務為核心的產業增值鏈條。從產品的角度來看,產品的科技水平和複雜程度的提高,是服務型製造發展的重要原因。隨著智慧型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技術公升級速度不斷提公升,使用者越發難以掌握產品的使用和維護,對專業化服務的需求也越強烈,這就需要製造企業提供更全面、更個性化的「產品+服務」組合,在滿足客戶高層次產品及服務需求的同時,提供服務的能力成為製造業實現轉型公升級和重塑產業價值鏈的新動能。

各種新興技術在製造領域的廣泛滲透與快速落地,拓展了服務型製造的發展空間。新技術與製造業的充分融合,使服務型製造能力成為決定企業競爭格局的關鍵,以及利潤的主要**,同時加速了傳統製造企業將業務重心從生產型製造轉向服務型製造。就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情況而言,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與製造技術的高度融合,幫助製造企業乃至整個製造行業構建起資訊、資源、資料、產品、機器和人緊密聯絡的一體化服務系統,進而推動製造業實現產業鏈的互聯互通、協同執行,提公升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服務能力和智慧型製造水平,實現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完美蛻變。

「技術+產品+服務」可以說是構建服務型製造業的完美拍檔,對各種新技術的靈活應用不僅促進了服務型製造的創新發展,也為生產服務型製造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那麼,通過「技術+產品+服務」新模式,製造企業可以獲得哪些實質性提公升和利潤加持呢?

滿足使用者需求,增強客戶體驗:對於現階段的製造企業來說,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差異化來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需求,以及通過增加**值的服務和產品的智慧型水平來增強客戶體驗,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借助雲計算平台、大資料和物聯網技術,幫助製造企業實現線上線下、不同終端和裝置的資料整合與分析,以深入了解使用者的喜好與需求,並以此來實現產品公升級和服務定製。結合人工智慧和新應用開發部署,提高產品與服務的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和生命週期管理,加強與使用者的互動,滿足其不同應用場景下的不同需求,以提公升使用者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

優化產業價值鏈,協同發展:製造業產業鏈的上下游涉及眾多流程和部門,除了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鏈管理外,還有營銷、安裝、維修等服務型部門。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業,不僅可以通過增加價值鏈的知識性服務要素的投入,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盈利能力,還有助於帶動製造業內部結構優化重組、產業鏈整合公升級,以及創新協作能力的提公升。工業物聯網作為智慧型製造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將先進的科技與製造業深度融合,通過跨裝置、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跨部門的全面互聯互通,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線,驅動資訊和資料充分流動,促進各類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並幫助企業實現「技術+產品+服務」的服務型製造新模式,以及製造產業鏈的協同優化、服務延伸和智慧型決策。

在「技術+產品+服務」的服務型製造新模式中,對新技術的應用和掌控直接決定著「產品+服務」的質量和水平。aws作為全球雲計算市場的巨頭,其產品線包括計算、儲存、資料庫、開發人員工具、資料分析、人工智慧、應用程式整合、物聯網、安全性等。憑藉強大且功能齊全的基礎設施平台,aws為製造業客戶提供從物聯網到移動應用,從大資料到人工智慧等豐富的服務,滿足其客戶、服務和產業鏈三個維度的不同it需求。

提公升客戶的滿意度:借助aws混合雲架構,幫助製造企業實現本地資源與雲資源的整合,並通過建立雲平台實現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無縫銜接。同時,aws 提供了在資料湖上執行的廣泛且具成本效益的分析服務集合,使製造企業通過資料整合與分析實現業務洞察力提公升,進而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優化客戶的服務體驗。

重塑產業價值鏈:工業物聯網(iiot)彌補了傳統工業裝置和基礎設施與雲計算、機器學習、移動應用開發部署和邊緣計算等新技術之間的差距。基於aws雲計算和iot服務構建工業物聯網平台,不僅能夠幫助製造企業在運營資料的基礎上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公升,還有助於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實現全面連線和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整個製造業實現協同發展。

irobot是全球領先的消費類機械人公司,他們設計和製造的機械人可以幫助人們完成更多家庭工作。2023年,該公司曾一天就銷售了1.4萬台roomba機械人真空吸塵器。隨著使用量的不斷激增,作為硬體**商的irobot考慮將其業務重點放在打造高可用、面向客戶的雲應用程式和物聯網(iot)平台上,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應用體驗。

經過多方考量,irobot決定將其關鍵任務平台遷移到可以為其提供高可擴充套件性、全球可用性和廣泛服務組合的aws雲上。irobot平台的核心是aws lambda和aws iot平台。其解決方案可以處理數十億裝置與aws或其他端點之間產生的數萬億條訊息,提供機械人與irobot雲平台之間的連線層,以此提公升客戶的體驗和產品服務水平。aws lambda通過執行**的方式為irobot雲應用程式提供無伺服器的計算服務。此外,irobot還使用amazon kinesis從機械人中獲取實時資料流,並使用amazon api gateway來建立、發布、維護api並對其進行實時保護。通過aws lambda的無伺服器架構,irobot能夠降低雲平台的成本,避免訂閱服務的需求,並且節省了開發人員建立業務的時間,從而產生了更大的商業價值。

新加坡zimplistic是一家專注於廚房機械人研發與銷售的創業型公司,並通過其開發的智慧型麵包製造機rotimatic獲得了多輪融資,團隊也已發展到120多名員工。但是,zimplistic在開發rotimatic之初,像所有初創公司一樣,沒有資源來構建乙個可以對裝置進行管理部署,以及處理和儲存相關資料的it基礎架構。

面對這個難題,zimplistic幾經對比,最終選擇借助aws物聯網和雲計算服務來構建it基礎設施。其中,支援rotimatic開發的關鍵aws服務是aws iot core,它使資料流量能夠安全可靠地在zimplistic的雲應用程式和rotimatic裝置之間相互傳遞。該公司利用aws lambda以執行**的方式來對通過裝置獲取的資料進行處理。此外,zimplistic還使用amazon cloudwatch對相關的資料、資源和系統進行監控管理,以實現自動化操作和問題排查。zimplistic一年之內在全球銷售了2萬多台rotimatics。這主要歸功於aws基礎設施的物聯網功能,使zimplistic能夠快速響應任何一台裝置的效能警報,並進行遠端故障排除,有效地提公升了客戶體驗和售後服務水平。aws基礎設施不僅可以通過按需付費來降低成本,還非常高效可靠,每天可處理rotimatics全球8400多萬個資料報,為其提供了堅實且不間斷的技術支撐。

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是衡量製造企業是否實現智慧型製造的重要指標。aws憑藉其先進的技術水平和全面的產品服務組合,不僅可以助力製造企業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公升級,提公升其創造新利潤的空間,更能夠滿足客戶、服務和產業鏈三個維度的不同it需求,從而加速製造業實現產業鏈價值重塑和「服務型製造」轉型。

工業機械人爆發式增長 重塑中國製造業競爭力

近幾年,人工成本的不斷 迫使珠三角 長三角許多企業外遷,為了保持利潤,他們不得不將製造環節遷往人力成本更低的中國中西部地區 東南亞國家,甚至遷到人力成本低到不能再低的非洲國家。曾經的 世界工廠 面臨艱難的轉型。然而,經濟和品牌化程序對大多數普通製造企業來說非一朝一夕可得。中國製造 將何去何從?智搜 ...

IOT AI 雲計算等融合技術推進製造業產業轉型

通過新技術提公升製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成為優化經濟結構 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公升級的國家戰略。以物聯網 雲計算 ai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為傳統行業,特別是製造業公升級轉型賦能,成為製造業釋放數字能力,探索智慧型創新的戰略化手段。而京東智聯雲,圍繞客戶,利用雲計算 大資料 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新的it技術...

藍芽室內定位技術應用於現代製造業

現代製造業廠區面積大 人員數量多 物資裝置不斷增加,隨著工業資訊化技術的發展,大型製造企業中對人員 車輛 物資的管理要求越來越細緻。傳統的製造業工廠普遍存在人員位置不可知 人員監管系統效率低 無視覺化智慧型監管平台 危險區域難管控等問題。工廠在人員管理和資產管理經常遇到廠區過大,員工眾多,難以實現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