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職業規劃及績效評估

2021-09-29 17:56:56 字數 1375 閱讀 6789

產品經理需要擁有產品行業、業務、人際溝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識。通常在接任職務之初,產品經理會將大部分時間用在收集、組織有關產品與顧客的資訊,尤其是產品的競爭情形上。當經驗逐漸積累之後,產品經理關心的焦點就轉移到財務、營銷、策略規劃等綜合性企業知識上。同時,他也開始發展建立工作團隊、協商、溝通及領導等能力

許多企業相信,培訓乙個高效的產品經理需要花費3~5年的時間。正如管理顧問公司temple,barker&sloaneinc.的經營者比爾·公尺瑟夫(bill meserve)所說,培訓及激勵是關鍵,職業發展則是義務,「3m公司某部門的正規做法,是將產品經理的職業發展與績效評估分開,各自建立乙份檔案,並且每年反省。負責監督職業發展規劃的責任則落在資深營銷管理人員身上,或另以營銷會議進行。」

產品經理若要發揮作用,就必須能與全公司各單位有良好的溝通,並且成為跨部門的領導者。因此,在選定及培養產品經理時,要考慮其縱橫於各職能部門的能力。許多產品或品牌經理系統最後失敗的原因,往往歸咎於把產品經理定位成產品的保姆,工作重點放在維護「安全」上,產品經理被要求提交即時的工作成果,而非創造長期的顧客價值。如此一來,產品經理只會在意如何改善自己的地位,而非公司的產品。威廉·威爾貝契(william weilbacher)在他所著的《品牌營銷》(brand marketing)一書中就提到:

到頭來,這樣的品牌管理系統將迫使產品經理在「職業管理」上付出的心血比「品牌管理」更多。對品牌的支援與推廣也將被努力討好

上級所取代,而沒有顧及長此以往對品牌或顧客感受的影響。

產品經理的績效評估要素,取決於管理團隊對績效的期望。銷量及利潤目標都是相當常見的績效衡量指標。不過,如果要用利潤來衡量績效,應該先區分「利潤貢獻」(profit contribution)與「淨利潤」(bottom-line profit)的差別。利潤貢獻是將產品毛利扣除其產品經理的直接、可控制或相關費用後的利潤。利潤貢獻相對於整體經常性支出的比例,也就是「產品對經常性支出貢獻度」(contribution to overhead/cto),比起產品毛利率是更恰當的績效評估工具,因為它將利潤分配給各產品的方式比較正確,可以減少使用上的顧慮。不切實際地期望將經常性支出分配到各產品上,恐怕只能是白費精力。這並不表示經常性支出不需要分擔,產品對經常性支出貢獻度指標就是希望能顧及經常性支出的分擔,但又不至於強求產品經理為超出他控制範圍的費用負

責。有些企業對於品質管理的原則,是儘量減少對個別人員的績效評估,而將重點放在企業整體績效上。然而,這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我們可以利用矩陣式的設計,同時衡量產品經理個人及企業的績效,再依據各企業的績效評估準則來判定矩陣中各指標的重要性。

除財務指標之外,其他可以用來評估產品經理的指標還包括:

職業規劃及轉型

2020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年初疫情,年中漲水,然後伴隨的裁員以及公司倒閉,使得很多本來生活就不富裕的人,更加窘迫。我朋友所在公司,剛開始年初還是效益不錯,但是持續到5 6月也突然裁員了。裁員還沒啥,關鍵我朋友也將近四十了,四十歲年齡在網際網路公司是不受待見的,投了很多的簡歷都石沉大海。朋友每個月都...

職業規劃及自我督促

網際網路電商方向 現階段 房子 車子 存款 努力提高技術,看源 和官方文件 過年就27歲,一想到快30歲了自己就會很悲傷 很難過。以前的嘻哈笑聲漸行漸遠,周圍也很少聽到笑聲了,各忙各的事。自己要對自己的未來有個清晰的職業規劃 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瞎操心別人的事 別人的始終是別人的,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確...

我的職業規劃

生活安逸,能賺到大錢,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關係。目前情況 軟體開發三年時間,很有興趣,但是工作起來不能得心應手,原因是一方面自己的技術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自己太關注於工作,而忘記自身的成長性,其中包括健康 人際 修養等各個方面。解決方法 在業餘時間多學習技術知識,多充電,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