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你的路好走嗎?(一)

2021-09-30 02:52:52 字數 1551 閱讀 2814

形成競爭戰略的實質就是將乙個公司與其環境建立聯絡。

——《競爭戰略》

《競爭戰略》第一章名為「產業結構分析」,指出「乙個產業內部的競爭狀態取決於五種基本競爭作用力」,即「進入威脅、替代威脅、買方侃價能力、賣方侃價能力、現有競爭對手的競爭」。顯然,直接套用是套不上了,不過,倒是可以借鑑一下波特的具體分析過程。

進入壁壘和退出壁壘

這兩個壁壘的高低決定了職位的競爭激烈程度。進入壁壘越低,潛在進入者選擇這個職位的可能性越大,競爭越激烈。這個道理很直觀,就拿我從事的編譯器開發為例,通常情況下編譯理論被認為是電腦科學裡最晦澀艱深的學科之一,大多數人學過就忘了,唯一記得的就是難學。這樣的話,即使有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機會,也會選擇放棄。那是不是進入壁壘高了競爭就不那麼激烈呢?也不是,還要看退出壁壘。想想看,我費了那麼大勁入了門,誰要是讓我改行我還不得好好尋思尋思啊,總不能讓前面的心血白白浪費了,怎麼也得把投資**的差不多啊。在我看來,那些偶然進入編譯器開發領域的人,要麼知難而退、早早退出,要麼越陷越深,不忍放棄;而真正促使競爭激烈的,是那些有意識地進入這個領域接受挑戰的高手、天才。由於人才難得,做這一行可以獲得相對高薪;可是高手雲集,要取得成就,有所突破就很難,容易產生挫折感,「既生瑜,何生亮」是最貼切的描述。

其實壁壘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還包括感情上的,尤其是退出壁壘,很多人也確實是這麼想的,想想都做了這麼久了,有了感情了,索性一直做下去,不再換了吧。而轉換成本是進入壁壘中的乙個重要因素,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它,一是跳槽後做同樣性質的工作,雖說工作內容在理論上是基本相同的,但形式上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這時就要花費一定的力氣去熟悉它;另一方面,老闆找人替換我的代價也可以看作是轉換成本,比如提出「軟體藍領」概念的人其目的就是想獲得較低的轉換成本。顯然,轉換成本越低,競爭也就越激烈。

下圖顯示了進入壁壘與退出壁壘的關係

在意識到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以及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之後,就可以給自己乙個清晰的定位。進而,可以採取相應的行動影響壁壘,使其向著能夠提公升競爭力的方向發展。最後一點是必須關注整個行業的變化,因為行業的變化會引起壁壘的變化,進而影響我們的相對競爭能力。

以我自己為例。

2023年畢業後一直從事編譯器開發工作,屬於入門級選手。當初選擇這個方向是因為確實對它感興趣,很想知道編譯器這個程式設計師最重要的工具都做了哪些事情,如何做的。在國內,做編譯器的廠家不多,而以編譯為研究方向的實驗室在大學中也是鳳毛麟角,因此,新入行者(包括我在內)相對於編譯領域來說多數是白紙一張。所以,進入該行業的壁壘並不是對編譯理論的掌握程度(技術壁壘),而是取決於轉換成本。那些能夠使得招聘單位轉換成本盡可能小的人必然成為優先選擇物件。

既然編譯領域機會少,難度大,屬於進入壁壘高的行業,自然選擇這一行業的人也就少。我相信編譯領域也屬於退出壁壘比較高的行業,因為有太多的人不十分了解編譯卻仍然成為優秀的程式設計師,可見編譯知識的應用領域不算廣泛。雙高造成了行業內部競爭十分激烈,使我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我很喜歡這種工作,另一方面又很難出人頭地。

到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讀《競爭戰略》的最大感受,就是所有分析只是為了唯一乙個目標——獲得利潤。十分理性,也十分冷酷。我想我也不得不做出「魚與熊掌」的選擇,只是現在還不知道該放下哪個好。說實話我覺得出人頭地的想法有點虛榮,但克服它又很難。至少得做出點能獲得大家認可的東西吧。

程式設計師,你的路好走嗎?(四)

在乙個產業中制定競爭戰略可視為選擇參加哪個戰略集團的問題。競爭戰略 波特在第七章將結構分析方法應用於產業內部,說明該方法的應用範圍比較廣,我們可以用它分析it業與非it業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分析it業內部開發系統程式與開發應用程式之間的區別,甚至還可以用來分析專案組裡做優化的與做除錯資訊的之間的關係。...

程式設計師,你的路好走嗎?(六)

曾經為個人職業發展苦惱過,不願意做救火隊員,需要 上,希望持續地 系統地發展個人能力,隨著工作經驗地增長,能夠對大型系統的設計 開發過程有足夠的認識,有能力主持軟體專案開發。可惜往往事與願違,哪能咱想做啥就做啥,那還要老闆做什麼?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溝通,乙個小小的 陰謀 浮出水面,說服老闆也許並不像...

程式設計師,你的路好走嗎?(三)

準確地譯解市場訊號的先決條件是進行基本的競爭者分析。競爭戰略 程式設計師這條路該怎麼走呢?只要鑽研好技術,肯定前途無量嗎?如果技術不算出類拔萃,就肯定沒有出頭之日嗎?如果你還認同我的假設 個人發展和公司發展有共通之處 那麼不妨問問類似的問題。乙個公司只要生產的產品好,肯定能成為百年老店嗎?如果公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