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了 你統計過你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麼?

2021-09-08 13:59:58 字數 3305 閱讀 5316

比如你可能經歷過下面這些日常片段:

本來是工作時間,卻不小心拿出手機,開始刷,直到刷不出個屁來,一點新鮮事沒有了,才曉得放下。

如果是你媽來勸你,估計就是這樣的話:「整天看你玩手機,正經事不做!給我少玩點!」這種話的效果就像你對乙個吸毒的人說「吸毒不好,以後別吸了」一樣單薄而毫無價值。

其實你也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甚至帶著負罪感在刷手機。

核心問題是:問題你都知道,就是甩不掉。

你做這些事的時候多半是無意識的、無感的。多半在大腦的驅使下,直接執行了那個未來可能會讓你產生自我懷疑、負罪感的動作。這篇文章不單單討論手機成癮,也將討論日常生活場景中,廣義上的成癮現象。

關於成癮,先講個小故事,關於我如何從乙個重度遊戲成癮者,成為現在這個還算健康活潑的當代青壯年。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讀初中、高中,雙休日每天要打 12 個小時以上的遊戲。可以一天一滴水不喝,一點東西不吃。遊戲裡泡一天,賽過活神仙。有錢了也不買別的,就買點卡。那時候未成年,為了進網咖還專門研究過《如何在不展示身份證的情況下進入網咖開機的 9 種方法》... ...

遊戲裡成就輝煌,現實中一地雞毛。外表斯斯文文,實則道貌岸然。成績從中上到中,再到中下,再到跌停。老師一度笑著安慰我,讓我不要太擔心,因為已經沒有下降空間了。成績的門面基本靠堅挺的文科死撐... ...

曾經為了徹底戒掉遊戲,想過很多奇葩方法。

比如我媽去出差,為了不讓我打遊戲,把電腦的電源線藏起來了。我嘿嘿一笑,在她離開後,把家裡翻個底朝天,最後在放被子的櫥裡找到了親愛的電源線。我媽回家後甚至說:「你下次再打遊戲,我就打你。」

奇葩的方法還有,比如我還想過,外面上網要花錢,我就把部分上網費交給同桌,讓他幫忙保管。後來真的想上網了太上老君都攔不住,我衝去朋友家威脅他把錢交出來... ...然後他就和我絕交了... ...

亞洲地區部分國家和研究中心曾經做過調查,當人沉迷於網際網路遊戲時,他們的腦部活動與遊戲成癮者有相似的傾向。

13 年美國精神病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裡,引入了「網際網路遊戲障礙」這個概念。

大腦的某個區域如果經常因遊戲而生出興奮感,其他區域就會減弱。情緒、認知等能力也會隨之而下降。

去年世界衛生組織把遊戲成癮歸為了精神障礙... ...

我也是在若干年後才意識到當年的瘋狂和荒謬之處。那麼問題來了,究竟為何會這樣做,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其中是否和腦區的執行機制相關?

我們都知道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也是與多種上癮行為有關的腦內分泌物。自從上世紀 50 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對於多巴胺的認知也在不斷代換。比如從原先認為「多巴胺是快樂源泉」,到後來認識到多巴胺並非直接帶給你快樂,而是刺激你的期待,讓你覺得如果你這麼做,就能得到快樂。

可以將其粗淺地理解為某種動機物質,它驅動了你的心理,並對你作出承諾。「親愛的,去做這件事吧。做完這件事,你會獲得快樂。」大腦說。

多巴胺劫持了你空閒時間的注意力。

像前幾天三八婦女節,各類商家打出「女神節」、「女王節」的口號,又是滿減又是返利,實則也在劫持你的多巴胺,讓你的視點不自覺地跳躍在**商品之間,讓你以為你買到了那個,就能怎麼樣。讓你以為你買到之後,就能快樂。

這個過程是這樣的:資訊識別(外界刺激)→大腦獎賞系統(多巴胺分泌,作出快樂的允諾)→執行動作... ...

但奇怪的是,真正得到那個東西以後,我們並不快樂。準確地說,不及當初大腦給我們的允諾那樣快樂。

對於要**的人來說,吃炸雞最幸福的時刻是吃之前,及吃的前半程。吃飽後的心理狀態就是災難。

你以為你會快樂,其實你並不。

如果把我們所要做的事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那些看上去會痛苦,實則很快樂的事情。

第二種是看上去快樂,實則卻很痛苦的事情。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樂於做第二種,因為人們被大腦的允諾騙了。

所謂的「多巴胺劫持」,就是實則並沒有那麼快樂的事情,被大腦套上了一層「快樂」的包裝。大腦這個狡猾的產品經理,把「其實並不讓你快樂的一時快感」包裝成了「真正讓你快樂」的產品,賣給了你。

不合理的東西本身被賦予了合理的動機,所以你才會想都不想就去做。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生理體驗與心理體驗是矛盾的。

從生理體驗上來說,你很輕鬆,動動手指就能看朋友圈裡的新鮮世界。但沒有專心工作、效率低下、很多事拖著沒做,這些內心的石頭讓你的心理體驗格外糟糕。

過去我沉迷打遊戲客觀上來說是很爽的,但我的心理體驗也無比糟糕,沒有享受遊戲應有的樂趣,反而陷入自我懷疑的深淵裡。

許多人會陷入一種惡性迴圈:不想工作→刷手機→刷完手機更不想工作→更不想工作就更想刷手機... ...

在這套惡性迴圈中,我們的真實意圖在無限拖延。而為了逃避現實的窘境,我們不自覺地走入帶點甜頭的迴圈中。正在工作的人,他忽然刷起朋友圈,很重要的乙個原因是工作需要消耗精力,他刷手機的行為實則只是他對工作焦慮的不自覺反饋動作。這些不自覺的分心動作,是焦慮的投射,也並非真實所願。

看上去會讓你快樂,實則徒增痛苦。因為消除焦慮沒有其他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幹,就是做事。

再難的事,就算你需要分解出 1000 個小步驟去解決它,哪怕你解決其中 1 步,你的焦慮就會消失 1 點,你就走向了正性迴圈。

和上述第二種相反,第一種看上去很痛苦,實則很快樂。

跑步、健身是其中的典型。

跑步是一種客觀上會讓你產生難受和不適的運動,但跑完後你會覺得格外爽,格外認可自己的感覺。那是一種實在而真實的快樂。多數人心裡都願意自己做第一種事,但總會不自覺做第二種事,怎麼破?

以前沉迷遊戲,在電腦前寫作業,寫一半就要操一盤魔獸。當時我沒意識到,其實在點開遊戲圖示的那一剎那,這個病態的腦迴路已經生效了。接下來就是打遊戲→打完後看看作業更不想做→繼續遊戲... ...

打破這個習慣迴路的最重要一步,就是意識到你在幹什麼。你在有意識地執行動作,而非在大腦的驅使下無意識地執行動作。

核心關鍵在於:有意識地做選擇,不要無意識地成為大腦的傀儡。你要意識到你在做選擇,你手裡握有選擇權。只要稍稍冷靜一剎那,你會發現大腦承諾給你的快樂,就像乙個虛幻的泡沫,經不起推敲,也經不起戳。

人最珍貴的能力在於主動選擇。

本質上人人都傾向於主動選擇做有價值的事,可生活中大部分是被動選擇。不是我們選擇做,而是大腦選擇做。被動選擇帶來負疚、心虛、對自我的歉意。

最後實在刷不出新鮮事了,深感生活的無力與被世界遺棄的孤獨感,然後在社交網路中呻吟出一兩句對生活的憂傷感嘆。他沒想過這源於自我的不作為。

記得戒掉遊戲成癮的那天,是乙個遙遠而悶熱的午後。我明白解決恐懼的第一步,就是你要走進那個恐懼裡頭,看清它的長相。就像觸角怪都在深海徘徊,大魔王在洞穴深處遊蕩。作為網癮青年,我決心直面它,決心在危險的地方,做一件我真正想做的事。

那一天我在網咖寫了一篇**,看了一本書,背了 30 個英文單詞。

那一天我就坐在嘈雜的**裡。我坐在**深處,觀察自己是否真的有主動選擇的勇氣。

然後用結果驗證了一件事:

其實人永遠都有的選啊。

我的時間,都去哪了

我的時間,都去哪了 時間無聲,就像空氣,而留下的總是回憶 四季交替,花開花謝,什麼才是輪迴?時間總會悄悄的給你帶來豐厚的禮物,然後某一天她又都悄悄的帶走,絲毫未留 或許你還未曾發現。回憶無聲,就像空氣。縱使你使盡全力將她封存在一顆鼓鼓的皮球裡,以為珍存了。未曾想到,某一天的午後卻不經意間發現,那皮球...

我的時間,都去哪了

我的時間,都去哪了 時間無聲,就像空氣,而留下的總是回憶 四季交替,花開花謝,什麼才是輪迴?時間總會悄悄的給你帶來豐厚的禮物,然後某一天她又都悄悄的帶走,絲毫未留 或許你還未曾發現。回憶無聲,就像空氣。縱使你使盡全力將她封存在一顆鼓鼓的皮球裡,以為珍存了。未曾想到,某一天的午後卻不經意間發現,那皮球...

IT人的感慨 時間都去哪了?

忙忙碌碌一年又一年,時間像流水,在你不經意間無聲無息的消逝。當我們一腳踏入it界,每天都在為了實現it精英的夢想去努力成長,奮鬥,堅持,時間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改變了我們太多的模樣。曾經志在四方的我們,當年的願望都實現了嗎?當你回顧昨天,回顧過去,你會發現it人的時間基本都耗費在了這樣幾個方面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