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因何而來,向何處而去?

2021-10-10 16:41:55 字數 1853 閱讀 1903

知識付費因何而來,未來又將往何處去呢?

從地域來看,知識付費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

一、二線城市;

從年齡來看,使用者主要聚焦在20歲-49歲。

這些都將指向乙個群體——中產人群。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中產人群成為了知識付費產品的主力消費群體呢?

首先,知識付費的出現恰好趕上第三次消費公升級浪潮,順應了內容產業消費公升級的趨勢。

這一波消費公升級背後,是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2013-2023年,城鎮居民用於生存型消費(衣、食)的消費支出比例由2023年的40%下降到2023年的38%,而用於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住宅、旅遊等方面的消費支出佔比,則由2023年的38%上公升到2023年的40%。為了更好的視聽體驗花錢走進電影院,為了**網路劇而開通影視會員,為了聽偶像的歌而購買線上**……

而移動支付的廣泛應用則是促成使用者支付習慣養成的催化劑。易觀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88091億,環比增長46.78%。

最後,新晉城市人群的憂患意識也是推動因素之一。

這一點在一線城市的外來年輕人中尤其明顯,買不起的房子、不明朗的前程,以及從小就已經習慣了的「高度競爭的憂患意識」。

瑞信2023年《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中產人數為全球之冠,高達1.09億人。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顯示,中國人對中產身份的認同度並沒有《報告》中的數字那麼高,2023年,即便是年入30萬元的勞動者,也有近一半的人認為自己不是中產人士,而年入4.2萬元的勞動者對中產身份的認同更低,只有31%。4.2萬元是當年城鎮個人收入的平均值,也就是說,即便是年收入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的人,認同自己是中產的比例也只有三成左右。

這種認同度的背後,是人們內心的焦灼感和憂患意識。現代社會是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教科書的知識日漸跟不上行業更新迭代的速度,如果現在對ugc、pgc、ai、ar、vr等概念沒有基本了解,根本無法與人交流。於是,人們想方設法去發行社交貨幣、尋求在人群中的社交優勢,在考完了該考的證、學完了想學的語言之後,花錢購買知識內容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因為花錢本身就代表了門檻、這些內容是「獨家」的,不是免費就可獲得的。

更進一步探尋,憂患意識的本源是自我期望沒有實現。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個體成長的動力**於不同層次與性質的需求的滿足,每個層次需求與滿足的程度決定了個體的人格發展境界。從需求層次上看,中產人士至少已經跨過了初級階段的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尋求更高層次需求的滿足。這類需求得不到滿足就造成了焦慮。

知識付費能消除焦慮嗎?

心理學中有乙個現象:

越是被驅動,越是容易克服人性的弱點。反過來,越是自發和主動,越難以堅持,如懶惰。作為自發主動的知識付費,同樣存在此類問題。

很多使用者在購買初期,使用軟體的時間較長,學習熱情高漲,2023年7月份達到峰值,使用時長首次超過了8000萬小時,而在此之後則是一路**——從2023年9月開始,長期處於2000萬小時以下,僅僅約為原來的1/4。

此外,根據企鵝智酷的乙份調查資料,知識付費使用者對已購付費內容的滿意程度僅有38%,將近一半的使用者對於已購的付費內容不滿意,認為其與網際網路上的免費內容幾乎無差別。

顯然,知識付費並沒有消除使用者的焦慮感,與其說買的是知識,不如說是為自己尋求乙個心理安慰或獲得感。

知識付費未來何去何從?

在現階段,如何讓優質內容實現可持續,讓知識付費行為成為使用者習慣,成為了各家接下來應該關注的重點。

就內容方面而言,現階段的知識付費是一種「前置付費」模式,即人們需要先付費才能得到產品,儘管會有免費的試聽部分,但是基本為精心挑選的,不能反映課程的真實質量,且知識的呈現大多數也是分期的。因此,在這種資訊不對稱情況下,生產者的自律程度決定了高質量知識的連貫性。

雖然知識付費當前存在上述問題,但與此同時,這些也為知識付費提供了完善的想象空間。畢竟,這是個最壞的時代,也是個最好的時代。

雲計算,因何而生?

伺服器和個人電腦的結構非常相似,也有cpu 記憶體 硬碟等,但也有些許不同。普遍來說伺服器的cpu,核心數要多一些,主頻要低一些,伺服器可以插多個cpu 真實的存在的cpu,不是超執行緒技術 伺服器記憶體支援ecc校驗機制,伺服器硬碟通常搭配raid卡使用,支援熱插拔等等,可以前往zol檢視一些伺服...

池化的名字由何而來?

根據前面的卷積過程,我們可以達到特徵提取的作用。基本上已經判斷出誰是c誰是d。底下可以再進一步做一次池化。資料庫連線池記得吧?把很多資料庫連線放在乙個池子裡,想用時挑乙個來用。這裡做完卷積得到這麼多資料,就像池子一樣,對於這池子裡的資料,我們可以繼續做各種各樣的操作,比如最大池化或平均池化。最大池化...

池化的名字由何而來?

根據前面的卷積過程,我們可以達到特徵提取的作用。基本上已經判斷出誰是c誰是d。底下可以再進一步做一次池化。資料庫連線池記得吧?把很多資料庫連線放在乙個池子裡,想用時挑乙個來用。這裡做完卷積得到這麼多資料,就像池子一樣,對於這池子裡的資料,我們可以繼續做各種各樣的操作,比如最大池化或平均池化。最大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