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筆記用法 我是如何使用印象筆記的?

2021-10-16 10:45:32 字數 2722 閱讀 8316

pirong

讀完需要

5分鐘 速讀僅需 2 分鐘

引子

這篇文章,是該訪談的部分內容。

印象筆記是啥

先來說一下印象筆記是什麼。

簡單來說,它是一款筆記軟體。pc、手機都可以用。

這次訪談,問題如下:

以下開始答題……

什麼時候入坑印象筆記?

時間太久,已經很難想起。可能是 2014 年,在 mactalk 池建強的推薦下,開始使用印象筆記。

筆記本系統的設計

筆記本系統

設計理念:用印象筆記打造個人管理系統,同時讓它成為我的個人知識庫,希望它可以把我的生活、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

設計思路:

1.我不會讓它成為收藏站。如果好文章都收藏進印象筆記的話,那它儲存的東西就太多了,反而不利於我的管理。值得收藏的文章,我會用另乙個工具 pocket 來管理。

2.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設計筆記本系統。很多人懶,希望照搬別人的印象筆記目錄體系,但是我的實際經驗是:最好還是在學習別人的設計思路之後,為自己量身定製乙個屬於自己的筆記本系統。因為這樣會更加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用起來會順手很多。

3.善用搜尋的功能。要設計乙個完美的筆記本系統,是很難做到的。有時候,一些很難歸類的筆記,我會放到筆記本組「雜七雜八」之下。如有需要,我可以用「搜尋」功能,很快就能定位到相應文章。

4.使用 markdown。markdown 是一種輕量級標記語言。它允許我們使用易讀易寫的純文字格式編寫文件,而不像一般我們用的文字處理軟體 word 或 pages(有大量的排版、字型設定)。如下圖,左邊是我用 markdown 在寫這篇文章,右邊是文章的預覽。這樣我就可以專注於內容,無需分心給排版

同時,以後我回看筆記時,可以先看目錄,一目了然。

具體做法:我設計了兩級目錄,一級目錄有 8 個筆記本組,幾乎涵蓋了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分組見下圖。

二級目錄在一級目錄的框架下細化,比如我的前兩個一級目錄下的二級目錄是這樣的:

具體到做筆記,以下是我自創的標記法

標籤系統

還沒認真設計,比較亂。以後再補充。

印象筆記用來做什麼

記錄一切。我把需要記錄的,都寫進印象筆記。

與自己對話。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有情緒化的時候。無論生氣、悲傷,還是開心、激動,我現在更傾向於寫到印象筆記中,而不是找好友傾訴。

腦洞大開的用法:

曾經和喜歡的女生,用印象筆記「談戀愛」,每天在共享筆記本裡面,分享各自的生活點滴、讀書體會、個人感悟。

有趣的筆記

我有乙個筆記,名叫「思想鋼印」。

這乙個詞,**於劉慈欣的《三體》。面壁者比爾·希恩斯發明了思想鋼印機器,被打了思想鋼印的人,思維方式就會被控制。比如,機器給你的思想打上乙個「水有毒」的鋼印,那麼你就會一直認為水是有毒的,從此可能不敢喝水。

從去年起,我把一些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言語,放入筆記「思想鋼印」。如下:

現在已經有幾百條了,我定時翻看,提醒自己。

使用頻率

每天都用,已經完全離不開它了。

印象筆記對我的改變

1. 它解放了我的大腦

我把可以記錄的東西,都記在印象筆記裡面,這樣一來,我的大腦就無需去記很多事情。如有需要,我只要檢索,就可以找到對應的筆記。這樣的做法,極大地釋放了我個人的大腦。被解放的大腦,可以空出來用於思考和創造。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印象筆記是我的「第二大腦」

2. 它成為我寫作的素材庫

3. 它使得我的思考更清晰

有一些複雜的事,單在腦裡很難想明白,我會先在印象筆記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寫下來,這一步相當於思維的暫存。之後,一有其他想法,會再補充進來。寫下來,比單純在腦子裡想,更容易理清思路。

結束的話

題先答到這。

印象筆記真的超有用,推薦你也用一用。

往期回顧:

如何有效管理時間

印象筆記的試用印象

用過有道筆記,現在正在用麥庫。總的來說,越來越依賴,感覺非常好用。現在已經超越我手機裡的鮮果聯播,成為第一常用的軟體了。不說麥庫,最近聽說evernote出了國內版,想起原來選擇手機筆記軟體時也比較過evernote,但登陸都成問題所以放棄了。對evernote我是一貫的仰慕,2.2版我一直用到現在...

推薦使用印象筆記

2022 02 12 2022 02 12 雖然印象筆記的筆記內容儲存在雲伺服器上,但是我還是有點擔心,怕丟失筆記資料,所以我會在每月月初匯出為enex格式檔案到群暉nas的raid1儲存池中的共享資料夾之中。印象筆記無法匯出筆記分組結構資訊和筆記本分類結構,真是一大遺憾,無法匯出筆記本分組結構資訊...

用印象筆記,打造高效寫作系統

為什麼要用 印象筆記 打造寫作系統?人們對於印象筆記的用法,大致有兩種 一種是當成雲盤,囤積了大量資訊,很少加工 復用。另一種是當成 第二大腦 通過對資訊的收集 處理 思考 內化,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知識管理能力。工具本身是工具,差距在於使用者認知和思維方式的不同。1 擴充套件卡片檢視。寫作時,知識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