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教育標準化,其實只是「唯標準化」而已?

2021-10-18 01:29:29 字數 1624 閱讀 8661

有人曾經觀察總結過:日本老師在學生畫蘋果前會拿乙個蘋果讓學生看個夠,然後再讓學生去畫;美國老師會給學生每人發乙個蘋果,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觀察理解去畫;中國老師則規定先畫左邊半圓,再畫右邊半圓,且左邊塗紅,右邊摸綠。結果,日本小朋友畫出來的蘋果像南瓜,美國小朋友畫出來的蘋果像鴨梨,只有咱中國的小朋友畫出來的蘋果是標準化蘋果。

那麼,教育標準化究竟是什麼?我們是否又要將教育標準化嗎?標準化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乙個概念,但是對於真正致力於推動行業進步的人來說,它應該是一條通向彼岸的路徑。只不過教育標準化需要在體現教育特點的同時,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育標準化需要一定的限度,而這種限度的出發點是學生的成長,是教育的本真。也因此,我們在正確理解教育標準化時,要正確理解。

教育行業到目前為止還是十分依賴於人的行業,所以品控的方差波動非常之大。而教育企業的規模跟品質成正比,包括老師、教研、上課的模式等因素,我們發現一旦規模擴大,品控就很難保證,利潤就會不斷降低。雖然我們也看到很多的傳統教育培訓企業提供了「標準化課件」或者「標準化教案」,試圖實現標準化服務,但收效仍待考證,老師們幾乎不會接受已經做好的標準化課件和教案,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應該在教學的時候結合自己的風格來設計課件內容。

內容標準化可以說是實現教育標準化的基礎,比如中小學的教材,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等,拆分後的解釋就是怎麼定義某個學科、某個考試;怎麼在這樣的定義下提取出對應的知識點分類&歸納;以及是怎麼在歸納的知識點下配合哪些的教學方式以及練習等。

例如:語言學習「能力模型」:從「能力點」的角度進行了模型建構,避開語言學習中知識切片相互交叉的問題,能夠更準確地描述出乙個英語學習者的能力狀態,並結合能力狀態給予相應的指導和訓練。

能力模型的搭建其實是根據人們第二語言學習的認知機制展開,這也是現在的很多公司在做的【教研】。但是根據芥末堆公開報道顯示:從目前來看,教研主要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是傳統教研,主要負責研發課程體系和課件;第二代教研要讓教研與技術相結合;而如今的第三代教研除了要懂教研外,還要有產品意識,要讓內容能夠產品化。

所以雖然內容的標準化是基礎,但是卻遠不等於教育標準化。

另外,教育部關於完善教育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

標準是可量化、可監督、可比較的規範,是配置資源、提高效率、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質量、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尺度,是一種具有基礎性、通用性的語言。

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事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教育標準的重要性愈益凸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引導我國教育總體水平逐步進入世界前列,必須增強標準意識和標準觀念,形成按標準辦事的習慣,提公升運用標準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可觀察、可量化、可比較、可評估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標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因此,歸根到底「標準化問題不是標準化本身的問題,而是人們如何對待標準化的問題。教育標準化的利益主體應該是社會。教育不能「唯標準化」,標準化是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中的標準化應該有所側重,即需要在體現教育特點的同時,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資料的標準化和標準化方法

資料的標準化 normalization 是將資料按比例縮放,使之落入乙個小的特定區間。在某些比較和評價的指標處理中經常會用到,去除資料的單位限制,將其轉化為無量綱的純數值,便於不同單位或量綱的指標能夠進行比較和加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資料的歸一化處理,即將資料統一對映到 0,1 區間上,常見的資料歸...

資料的標準化和標準化方法

資料的標準化 normalization 是將資料按比例縮放,使之落入乙個小的特定區間。在某些比較和評價的指標處理中經常會用到,去除資料的單位限制,將其轉化為無量綱的純數值,便於不同單位或量綱的指標能夠進行比較和加權。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資料的歸一化處理,即將資料統一對映到 0,1 區間上,常見的資料歸...

標準化實體

隨著gss專案的進行,發現實體之間混亂的關係使得維護和開發的難度越來越大。實體之間鬆散的聯絡雖然得到了開發的自由度,但代價同樣巨大。往往為了一些簡單的功能,不大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協調實體之間的關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打算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一種物體屬性 object flags standard 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