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文化專有詞泰譯研究(選題緣由)

2021-10-25 02:37:09 字數 1907 閱讀 3351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緣由(二)

**《雍正皇帝•九王奪嫡》的故事內容主要發生在清康熙後期,清朝已經入關五十多年,清朝皇室也接受了許多漢族的文化,特別是儒家的文化;但同時還保留著一些滿族原有的文化,例如尚武、八旗制度等。**中反映了清初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服飾、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具體如下:

政治方面,康熙是清朝乙個十分英明的皇帝,很小的時候就登基,為了能將權利集中到自己的手上,十二歲就誅除權奸鰲拜。掌握了朝局的他更是不得了,將矛頭對準了各地的藩王,打敗了藩王,國家的權利就都握在了他的手上。後來他又去親征噶爾丹,讓清朝的天下再也不用受到外部的威脅。就像**中所說:

「他精算術、會書畫、能天文、通外語,八歲登極,十五歲廟謨獨運智擒鰲拜,十九歲乾綱獨斷,決意撤藩,六下江南,三征西域,徵台灣,靖東北,修明政治,疏浚河運,開博學鴻詞科,一網打盡天下英雄——是個文略武功直追唐宗宋祖,全掛子本事的一位皇帝!」

到了康熙的後期,可能是由於年紀大了,人也比較糊塗了些,開始出現了吏治腐敗和九子奪嫡的事件。例如,當時地方官抽取「火耗」(稅賦銀熔鑄的損耗)補貼,京官靠地方官孝敬「炭敬,冰敬」,其實就是合法賄賂。再有就是**向府庫大量借貸,無力償還。

經濟方面,康熙親政之後,廢除了八旗貴族圈地(การรวบรวมผืนนา)的特權。並從康熙五十一年(2023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普免天下錢糧。下令

「凡遇蠲免之年,免業主七分,佃戶三分。」

康熙五十一年(2023年)清廷決定,以康熙五十年(2023年)的丁稅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新增人丁,不收丁稅。這就叫做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清初,黃河多次氾濫成災,在河南、安徽一帶經常決口,也影響了漕運。對此,康熙帝選派靳輔為河道總督,又對治河專家陳湟,委以重任。經過十年(2023年—2023年)的辛苦經營,終於使黃河、淮河各歸故道。

宗教和文化方面,康熙受孝莊的影響,再加上滿族皇室對佛教的信奉,對佛教採取支援的態度,特別是蒙古和**地區,最終形成四大活佛制度。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在中原漢人的生活中也不可或缺。同時,康熙還積極學習天文、算術等西學,天主教可以合法傳播。在文化方面,康熙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奉為官方學說。

服飾方面,比較有特色的是清代的文官補子,是**地位、品級高低的標誌。清代文官補子繡禽鳥,武官補子繡猛獸。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規定:

「文一品官補服繡鶴,文二品官補服繡錦雞,文三品官補服繡孔雀,文四品官補服繡雁,文五品官補服繡白鷳,文六品官補服繡繡鸂鶒紋,文八品官補服繡鵪鶉,文九品官補服繡練雀。」

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把子頭」),腳踩「花盆底」旗鞋。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水瀉長裙。

文學藝術方面,最大的成就是編撰了《康熙字典》,刊刻了《聖訓》。最為人們稱道的,就是山東蒲松齡創作的文言文短篇**《聊齋志異》,郭沫若贊蒲留仙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詩詞方面,清初最有名的詩歌是遺民的作品,以氣節高尚而被後世敬仰的是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桐城派,其代表人物是方苞、劉大櫆、姚鼐,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

筆者在研究《雍正皇帝》中的文化專有詞的翻譯策略時,發現這部**反映了一些文化方面的議題,例如典章制度、宮廷建築、飲食、服飾、禮儀、樂律,以及勾欄瓦舍、寺廟、堂肆、市井、鄉野、客旅、古渡,直至阿哥逐鹿、女伶歌姬等等。因此,在這部****現了大量的文化專有詞,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討論。

總之,因為《雍正皇帝》**現的上述文化議題,使得這部**適合用來研究分析譯者在翻譯文化專有詞時使用的策略。筆者希望此次研究能夠對未來文化專有詞的泰語翻譯起到一定的幫助和指導作用。

《雍正皇帝》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的研究現狀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綜述 二 文化專有詞翻譯策略的研究現狀 著名西班牙翻譯家艾克西拉 j.f.aixela 從美國作家達希爾 哈公尺特的偵探 馬爾他獵鷹 the maltese falcon 的三個西班牙譯本中,觀察到十餘種處理文化專有詞的策略,並按其 跨文化操縱 的程度排列出來 aixela,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