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的工具化與社會化迷思

2022-09-29 14:57:12 字數 2869 閱讀 2443

近來十分火熱的google +1,重新引爆了google的社會化熱情,也讓我們重新審視起了這個問題,為什麼強大如google,程式設計客棧竟然在這麼多年的時間裡,都難以在社會化網路的方面有所作為。

google +1並非乙個獨立的服務,僅僅只是google搜尋的附屬。他足夠輕,輕到使用者只需要點選乙個按鈕;但是他又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微妙的將google的那些距離遙遠的服務,以及使用著這些服務的使用者之間,互相聯絡起來。google的+1有著太多的想象空間,也承載了google太多的希望。

但是google +1的前景仍然不明朗。他的成功,將完全取決於使用者的認知,取決於+1究竟能否增強使用者與使用者直接的聯絡,哪怕僅僅是一種弱聯絡呢?

工具化的產品

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迅雷。

毫無疑問,迅雷作為一款工具軟體,已經非常成功。可以說,他已經將**這乙個功能,幾乎做到了極致。在這個方面,迅雷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大家肯定。

但是,從最近大範圍的試圖將使用者轉化為費會員的情況來看,迅雷的發展,已經遇到了乙個瓶頸。現在的迅雷,有兩條可以選擇的路:繼續做**工具,發展與**相關的功能,比如增值服務;或者是利用已有的優勢,轉向其他更多的領域,比如sns。

迅雷並不是沒有做過其他的嘗試,迅雷遊戲就是其中之一。從營收能力來看,迅雷遊戲並不能算作一款失敗的產品,但在迅雷那上億的使用者量基礎上,卻仍然只能做到今天這一步。斥巨資買下看看的網域名稱,想來也是痛定思定的結果。

原因何在?這就要從工具自身的特點說起。

以迅雷為例,乙個典型的使用流程大約是這樣的:

1、看到需要的資源

2、開啟迅雷

3、新增要**的資源

4、等待**完成

5、開啟資源

6、關閉迅雷

如果把這個流程進一步簡化,基本就是這樣的三個步驟:

想要**=>開始**=>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右上角的懸浮窗之外,迅雷能夠被使用者所看到的時間,是非常少的,而即使是懸浮窗,也無法保證使用者會一直盯著。

也就是說,使用者對於一款工具的使用時間,是零散而無序的,甚至可以說是用完就丟的。對於乙個工具軟體而言,能否爭取到更多的被使用者「可視」的時間,是乙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究其原因,在於使用者的目的。對於迅雷而言,只有當使用者需要去**的時候,才會想到迅雷。這是工具的硬傷。

儘管可以通過推薦等形式,讓使用者更快的出現**的需求,但終究無法在這之前搶占使用者的記憶入口。而使用者的這種需求,是不可逆轉的——你很難讓乙個使用者先想到迅雷,然後才想到,今天還有一集動畫要去**。正是因為使用者這樣的目的,決定了迅雷這種工具軟體的需求——幫助使用者完成**。

使用者有著明確的目的,迅雷作為一款工具化的產品,他的使命就是直接完成使用者的需求,並且讓使用者盡快終結這一需求,卻難以創造需求。這也是迅雷幾次轉型均未有突破的主要原因所在。

產品的工具化

與迅雷有著鮮明對比的,便是騰訊的qq。毫無疑問的是,qq,究其本質來說,始終是一種工具,一種用來讓人與人之間進行聯絡的工具。但為什麼qq卻能成功將工具做的如此社會化,而迅雷卻不能?

就我個人來說,現在我仍然經常在登入並使用qq。這種使用並不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可能僅僅只是因為無聊了程式設計客棧、寂寞了等等,另外一些時候也需要去聯絡朋友。

如果把這個需求拆開來說的話,實際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上qq而上qq,更多的是為了找朋友。這種不確定的需求,決定了qq僅僅只是一種通道,而這個通道的背後,是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鏈。也就是說,qq使用者並沒有明確的目的,他們使用qq僅僅只是因為有使用者關係的存在,因為qq的存在,僅僅只是完成這一目的的工具,也正是因此,qq的存在,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並創造這一類的需求。

相對於迅雷而言,如果說迅雷是為了完成使用者的目的而出現的工具的話,那麼qq則不同。qq並不是為了完成某種目的而生的工具,恰恰相反,qq的出現為使用者創造了新的需求。而這種不明確的目的,也讓qq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facebook和twitter。他們都是為了使用者關係而生的工具。也可以說,只有使用這個工具,才能去聯絡到更多的其他使用者,這直接導致了這一工具成為了使用者所有行動的終點。當使用者的目的不僅僅集中於乙個明確的點上的時候,比如為了使用者關係而來時,產品的工具化就成為了讓使用者通往這一目標的手段,強大且具有控制力。這也使得需求的創造成為了可能。

這也是qq與迅雷的本質性區別。在某種意義上,qq實際上控制了使用者間的聯絡,使用者幾乎別無選擇;而迅雷做不到這一點,使用者可以用迅雷,也可以用掩耳,只要他做的足夠出色。對於產品的工具化,比如qq而言,他的使命就是提供乙個能夠完成使用者需求的平台,然後將使用者牢牢的黏住,進而才能不斷出創造新的需求。

換句話說,對於社會化網路的建設來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使用者關係的控制。只有控制了使用者關係,才能夠黏住使用者,也才有機會形成社會化的網路。反過來,使用者的目的越明確,就越難以被留下,也就越難以形成社會化的關係鏈。

google的弱關係

如果按照前面的觀點來看,google應該算的上是乙個典型的工具化產品:使用者的到來有著明確的目的,google只需要盡快讓他們完成搜尋的行為,前往目的地,終結這一切,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可是工具化與社會化之間的隔閡卻又是如此之大:一邊是希望盡快送走使用者;而另外一邊則是希望盡可能留下使用者。尤其是對於google這樣的的傳統型搜尋工具而言,這一點更加明顯。

但是,google在社會化方面的野心幾乎已經到了路人皆知的地步。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利用gmail、gtalk、gmap、甚至greader等等google的殺手級應用,有效的讓以前幾乎沒有任何交集的使用者之間,有了充分的聯絡。這還遠遠不夠。除去gtalk之外,使用其他服務的使用者,同樣有著明確的行動目的,他們很難被其他的事情所留住。唯有gmail還存有一定空間——這也是gtalk會被整合進去的原因。

就我個人來說,自己經常使用greader,慢慢的現在也累積了許多的關注。但是這其中大部分的「好友」,我幾乎都並不相識,僅僅只有很少的機會,在評論中互相遇到而已。感謝google reader偉大的分享與神奇排序功能,即使我並不認識這些人,也幾乎沒有太多交流,但是卻仍然有關注下去的動力。這個時候,我不斷的結識新的好友,已經並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為了社交這乙個目的。

社會化網路分析

首先構建詞的共現矩陣,做成詞共現網路,參考 地球物理學部分術語共現圖 接下來分析該網路 節點中心性是指網路中每個詞在網路中處於什麼地位。中心勢反映整個詞網中各個節點的差異性程度。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節點中心度分為點度中心度,中間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網路的中心勢也分為點度中心勢 中間中心勢和接近中心勢...

社會化網路挖掘 feedzshare

feedzshare是乙個最近推出的rss閱讀器,乙個很重要的功能是他能通過你提交的乙個rss閱讀器位址 比如你的google reader 分析出你的閱讀愛好,通過這個分析,feedzshare推薦最合適的內容給你,這樣能把有相同興趣的人聯絡到一起。其實這就是在挖掘社會化網路背後的資料特徵,是使用...

2012移動社會化大趨勢

個人理解就是社會化時尚分享,分享自己的時尚搭配,徵求好友的意見,從商業模式上和電子商務對接。國外這樣的服務有fashism,國內向美麗說,蘑菇街也應該都屬於這個類別。我前兩天介紹的和好友徵詢購物意見的應用thumb.it,shallibuy.it也屬於類似應用。第二個確實關乎資訊的組織,pinter...